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易中天中华史 严嵩与张居正,《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历史没有真相,只讲明一个道理

平日喜欢历史,喜欢听大师们讲沉落在星辰大海里的人和事。

马未都先生在节目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非常赞同。

现在留存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大多是曾经的当权者责令史官撰写的,势必会加上个人的感情色彩,为的是讨当权者高兴,为的是保住自己的仕途。

当然也有民间文人写百姓风物,但一是因个人喜好相对片面,二是为了好看难免有杜撰。

最重要的是,不管哪种文字记载,都无从考证事实真相。

所以说,个人认为读史,读的是喜欢和道理,同时对自己的人生有借鉴的益处。

《严嵩与张居正》

1 这本明史读起来很有趣

《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以6位辅政大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时间线,深入挖掘明嘉靖和万历两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很喜欢易中天老师讲史的方式,把很多离我们生活遥远的权谋之术,用剖析人性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简单易懂。

比如,分析夏言这个人落败的缘由。

夏言入阁靠的通晓礼仪,又有一副好口才,深得嘉靖欢喜。

但他这个人情商极低,恃宠而骄。

严嵩亲自上门下帖请夏言到自己府上吃饭,夏言不但不领情,还把他拒之门外,最后夏言跪在门外念完请柬,夏言才磨磨蹭蹭去赴宴,只喝了三勺汤就走了。

让这位比夏言早中十二年进士的朝廷二品大员很没面子,怀恨在心。

但是夏言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有何不妥,反倒认为严嵩是忠诚的表现,还把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处理。导致后来严嵩轻而易举地对夏言取而代之。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很容易理解夏言仕途失败的关键所在。这种不给人留余地的处世之道,就算是普通大众的人际交往中,也是行不通的,更不用说在明争暗斗的权力中心了。

用人们常见的事来讲故事,分析一个朝廷阁老的行为,讲明一个处世道理,直接明了。

2 做人知进退、留余地

张居正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他的锐意改革。

张居正是一个行动派,有计划就去执行,不管多少阻碍,他都想方设法克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霸气外漏。

但,也正是因为他改革不计后果,得罪了很多人,这其中包括万历皇帝。

都说帝师不好当,张居正却当得理直气壮,甚至酣畅淋漓。有一次上课,小皇帝把“色勃如也”的勃读成“背”,张居正竟然声色俱厉地纠正皇帝的读音,严厉程度连在场的官员都大惊失色,当时还是孩子的皇帝自然也吓得不轻。

虽说师者人敬之,但作为帝王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先是臣,再为师,这个度要掌握好。

张居正对待皇帝尚且如此,他对待内阁的同僚,更不放在眼里。因为自己深得万历器重,从来都是把同僚当作下属。

要知道,你能力再强,一个人要无法让一个国家运转,不管其他人职务高低,都需要他们的尽职协作才能彰显你治世谋国的才能。

职场,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地方,能力再强,光靠一个人也玩不转。与人相处,做事也好,说话也好,要知进退,留余地。

知进退,才能识大体,是彰显人生智慧的大格局;

留余地,懂得隐藏锋芒,更是给自己退路,为日后谋发展。

《严嵩与张居正》

3 人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张居正在政治和经济上锐意进取,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于他个人而言,也是心怀家国,是谋国重臣,但他最后失败的原因,虽然明朝的积重难返占很大的比重,但张居正没找对自己的位置也是很大的原因。张居正为朝廷鞠躬尽瘁,58岁就亡故了。

万历确实器重这位当朝首辅,什么事都让他来做,其实万历也有赌气的成分,因为张居正的霸道还延伸到了万历那里。万历心说,好,你觉得我说的都不对,那就你来,乐得撒手不管,逍遥后宫了。

霸道,势必独断专行,大权独揽。所有的事都自己干,不仅自己累得病重,同事们还得说你不容人。

何苦来着!

与之相反,要说说申时行,作者对他的评价是谦和。他懂得守住君臣界限,即使万历以先生称呼对他礼敬有加,他也不以帝师自居,不以辅臣自傲。

申时行给自己的定位是皇帝的打工仔加和事佬。

正因为他对官场帝王权力看得通透,才让他找准自己的位置。

处世身份定位准确,说话做事才能恰合时宜,周围的人与你相处才舒服。这也是为什么清算张居正,万历要对他戮尸,而申时行几句话就能让万历打消此念头,为张居正这一代杰出辅臣保住了最后的体面。

《严嵩与张居正》

人生漫长,不知何时处于何境,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优与劣,但可以用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方式去谋求发展,当然,要保留良善这条底线。

而这些大智慧、大格局,来自何处?答案很明了——历史。

历史没有真相,它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逆境时从容不迫的底气,也是跌倒时可以东山再起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v202211010616057072.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