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四个流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有哪些?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还有一些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

医家:代表人物:扁鹊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

名家,代表人物:惠子。

法家,代表人物,管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兵家,代表人物,孙子(孙武),注有《孙子兵法》。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

方技家,代表人物,扁鹊、秦和

春秋战国的主要思想派别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后经孟子和荀子等总结概括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代表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子的《荀子》。

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道家。道家思想是由老子创立的。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和列子。代表作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和列子的《列子》。

墨家。墨家思想是由墨翟(墨子)创立的。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争(非攻)的思想论点,重自然规律。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翟(墨子),其代表作是墨翟的《墨子》。

法家。法家思想是由管仲、子产源起,后经战国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最后经战国末期韩非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提倡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是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和商鞅。其代表作品是韩非的《韩非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思想流派,例如: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等等许多流派,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以这四大家即四大汉族哲学体系为代表的主要思想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之,明确春秋战国时期这四大主要思想流派的背景与形成,以及各流派的本质与思想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去伪存真,借鉴历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玩的国学曾经用一篇风趣幽默简单通俗的长文,专门介绍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拿出来,请读者朋友指正!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学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哲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假如我们把中国五千年的哲学史,看做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的话,这个江湖上曾经存在过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武林门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门派。数千年来,三大门派统治了中国哲学的江湖。

儒家是势力最为雄厚、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第一大派。就像“天下功夫出少林”一样,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源头。少林功夫练的是外家拳,而儒家学派修炼的也是外家功夫,即“入世派”,儒家学者们都是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儒家学派的掌门人是孔子。

孔子一生凄凄惶惶于江湖之上,为自己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理想而奔走呼号。

他的独门内功是“仁”,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还要把这种对自己和亲人的爱,推广扩大到全社会,让世界充满爱。

在江湖流浪多年后,孔子无功而返,退隐江湖,潜心修炼武功,最终创立以“仁”为主以“礼”为辅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心灵导师。

孔子的儒家学说,部分来源于他最崇拜的偶像——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周公的“铁杆粉丝”,孔子做梦都想成为周公那样的人,在晚年,孔子曾经还为自己梦不到周公而大发感慨。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暗夜播火者,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传说有三千多人,其中武功卓绝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座下有孟子和荀子两大护法,他们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时又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从而使儒家学派茂盛生长,终成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一大派。

儒家学派在秦朝时命运悲惨,秦始皇烧了他们的武功秘籍,活埋了很多儒家弟子。

儒家学派差一点就全部玩完。

但从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一统江湖,走上了统治地位。

孟子的弟子众多,从到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再到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英才辈出,而孟子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第二位圣人。而荀子的弟子成分就更加复杂了。他不仅带出了汉初的大思想家董仲舒等后世众多的哲学界的“大拿”,更是将自己的武功传给了江湖上另外一大门派——法家。

虽然师出同门,但他们的学说却不尽相同。

孟子是个充满热情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善良的。

他强调个人的修炼,以人的高度道德自觉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荀子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而除恶向善需要外在的“礼”的约束,甚至主张使用严刑峻法引导每个人努力向善。

至此,孟子和荀子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内圣外王之道”。

后世的儒家弟子和儒家思想,无非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推陈出新而已。

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学派

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二大门派是道家。

相对于儒家渴望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派”,道家学派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绝对自由,是虚静无为与世无争的“出世派”,类似于武林中修炼内功心法的武当派。

道家学派的开山祖师是老子,他的主要思想是“无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正是出于这个思想,老子最后连道家的掌门人的位子都不要了,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所踪。

道家学派掌门人的位子就落在了他的弟子庄子身上。

庄子比老子还消极绝望,老子强调“无为”,他强调“齐物”,意思是这世界的事物没有任何的不同,贫贱一个样,生死一个样,既然如此,不如顺应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管他天崩地裂,我自悠然而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不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管他前路艰险,我自勇敢前行,是勇于任事的行动派。

而在道家的眼中,世界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人生压抑、痛苦无助。

他们认为,即使练就绝世武功,哪怕获得高官厚禄,到头来也是尘归尘土归土,死亡是逃不掉的结局。

他们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知其不可而逃之,“世界那么大”,根本就看不过来,不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道家学派的弟子,大多由与世无争的隐士和遭受挫折的文人官僚组成。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开始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他们修习儒家功法,渴望建功立业,但命运总是泼他们一头冷水,理想成为泡影,希望成绝望。有的人看透了一切,有的人失去了一切,在心灰意冷之际,干脆转投道家学派,在修身养性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道家最著名的武功是“无为”心法。

依据这个心法,庄子创立了“逍遥”功法。

他的名作《逍遥游》就是逍遥功夫的武功秘籍。

道家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上一直处于被儒家压制的地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肤白貌美”的何晏和“天纵之才”王弼两位弟子,还出现了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时间道家思想变得炙手可热。

魏晋时期的哲学家们,喜欢以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学说,推动了道家和儒家的融合发展。

但后来,道家开始败落,门下英才弟子不多,最终沦为装神弄鬼、打卦算命、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

3、“精于算计”、“心狠手辣”的法家

法家是中国哲学江湖上的第四大门派。

虽然势力没有儒道佛三家的势力大,但其思想却备受历代统治者青睐。

统治者们不敢明火执仗地运用法家的思想,但历史上的每一位统治者都在暗暗地偷练法家的功夫。

他们表面上练习儒家武功,有时候练练道家功夫,但背地里练习法家功夫的努力从来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因为,相对于讲“仁义”的儒家,讲“无为”的道家,讲“慈悲”的佛家,法家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这样使统治者们治国理政变得直接和干脆——对老百姓来说,你可以不听话,但是你不能不要头——法家就是运用法治思想治国的学派。

法家有三位始祖,分别是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商鞅强调“法”的重要性,慎到重“势”,而申不害主张“术”。这是法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他们三个人分别练功,并没有像小龙女和杨过那样“求合体”炼成“玉女心经”,所以威力不大。

而韩非子将三位始祖的武功集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韩非子强调治国理政要实现“法”“势”“术”的统一。

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的阴谋和算计,无论是父子、夫妻,还是臣子和君主。

因此,法家主要研究如何破解这种算计,也就是说,要以更高明的算计,来对付那些不高明的算计。

这就意味着,魔高一尺,道必须高一丈,如此循环,生命不息算计不止。

就像放狗咬人反被狗咬一样,韩非子最终被同学李斯算计,悲愤自杀,而李斯更惨,高智商的他竟然被太监赵高算计,尸首异处。

而赵高也没有算计过命运的安排,被秦朝末代皇帝子婴设计杀掉,诛灭三族,而子婴又被项羽算计,项羽被刘邦算计…

总之,一直长于算计的法家的首领,一直被人算计来算计去,正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4、撒向人间全是爱的墨家学派

严格来说,墨家算是一个准军事组织,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像日本组织严密的“山口组”。

但与打家劫舍胡作非为的黑社会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教派。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春秋时期“诺贝尔和平奖终身奖”得主。

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主张“兼爱”和“非攻”。

“兼爱”就是没有差别地爱一切人,像爱你的父母妻儿一样爱别人,“撒向人间都是爱”。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战争,为了制止战争,墨子甚至不惜带着勇于牺牲的弟子们,血战疆场,只为制止一场战争。

墨家在战国时期曾经风靡一时,风头远远超过了儒家学派,但他们的缺点是过于理想主义。像战国的名字一样,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战争,数百年打来打去,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战争是保存自己、吃掉别人最好的武器,而墨子的思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所以墨家学派盛极而衰,但他们留给历史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的背影。

5、争奇斗艳的其他学派

名家由一群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公孙龙是个具有无与伦比诡辩技巧的哲学家。

他的主要思想是“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

简单的说,他认为“白马”不是“马”,更不是女孩子眼中的“白马王子”。

“马”是指“马”这种动物的概念,“白”是指“马”的颜色,而“白马”是“马”的概念和“马”的颜色的混合体,和“马”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白马”不是“马”。

“离坚白”的意思是说,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出它是否坚硬,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同样可以推出,老爸不是爸,老妈不是妈的荒谬结论。

阴阳家由一些科学家和算命先生组成。他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对立运动产生的,金木水火土是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尽管这种看法还相当原始,但这毕竟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开始。阴阳家学派的掌门人是邹衍,他的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他学问渊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人送外号“谈天衍”。

农家由一些热爱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他们希望统治者不要高高在上,而要深入民间,和老百姓一起种地劳动自食其力。这个学说让统治者们很不满意,因为按照这个学说,做国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最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他们的学说很不受待见,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上昙花一现。

小说家,是走街串巷,收集民间舆论的“新闻记者”或历史工作者,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不大。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哲学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百花盛开的时代。在后世大行其道的儒道两家,只是众多流派中的两派,他们与其他流派被并称为“诸子百家”,这是中国哲学史的黄金时代。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方技家,代表人物,扁鹊、秦和。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所取得的主要文化成就有:

1、部分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2、春秋出现了铁农具;

3、战国时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

4、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层出不穷,文化气息浓厚。

详细介绍: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儒家参与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道家参与争鸣的,不是老庄派,而是田骈、慎到、尹文、宋钘这样的黄老道家;墨家参与争鸣的,主要是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等;名家主要是惠施、公孙龙和恒团;法家主要是韩非子、李斯等人;阴阳家主要是邹衍等人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家学派各自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其它学派,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影响最大四大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

1、孔子

孔子(代表作:《论语》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2、孟子

代表作:《孟子》

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3、荀子

代表作:《荀子》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4、老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道德经》

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5、庄子

代表作;《庄子》

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浙文化和巴蜀文化。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按照人类历史文化归类的四大体系,分别是: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欧洲文化体系

但我以为,这四个文化圈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化的主流分类,而LZ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化圈,应该是指以四大文明古国地区为中心发展的四大文化圈,其分别为:黄河文明(古中国)、尼罗河文明(古埃及)、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为首的各文明形式,今天的伊拉克及周边地区)、印度河文明(古印度)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出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群星最为闪耀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 (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 仁义 "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

百家争鸣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

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当然是春秋时期。

因素:

①根本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因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要流派: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方面

周王朝已经控制不了当时局势,天下是名义上的共尊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们暗地里互相斗争,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国君们为了夺得霸主地位,竞相吸引人才,招贤纳士,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国家强大,各种学说便应运而生。

技术方面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器,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发展科技,也有较多的时间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进而知识水平提高,为各种学说传播提供适宜的土壤。

文化方面

洛阳的周天子失去了学术控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垄断地位打破,贵族垄断的文化向社会各层扩散,如孔子都可以开私学,广泛传播儒家学说,墨子门徒也广泛分布。阴阳家,纵横家更是受到欢迎。

地理方面

各个诸侯国的对峙,形成了空间的割据,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让各种文化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上成长,可以由萌芽发展成系统,不至于有学说之间的物理性消灭,都可以自成体系,在成熟后才有各种比较对抗。

学术方面

各个学说团体对于各个诸侯国是相对于独立。虽然各自代表不同的团体,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不依附于诸侯,不是属于某个政治集团,大概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像孟子,孔子都周游列国。苏秦张仪也都去过各个国家,楚国的伍子胥更是灭了楚国。

当时春秋“五霸”,前后有十来个诸侯国,他们都想要扩张,当老大。就要有人才,要繁荣文化。要让别人看到你有能力,看好你,才会投奔你。包括一般民众,人口多啦,人多力量大。那你要证明你有才能,就要有歌赋诗词等作品。当时也以文比高低,名望,定官大小,供养待遇...所以文人就罄尽胸中才学,写出名篇。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建立的国家制度己经不实应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求变革′我们咋样来管理国家新的制度还没有形成。人们在探索讨论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30213115217dc8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