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谁最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夏小正》记载夏初的历法,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部历法。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收录于西汉戴德汇编《大戴礼记》第47篇。在《隋书·经籍志》首次出现《夏小正》单行本。
本历书可窥见先秦中原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夏小正》撰者无考。一般认为成书时间为战国时期、两汉之间。
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集成了当时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
《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有人据此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收录整理出源于中国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
二、最早创立历法的三大民族?
①
上古时代
黄帝历
夏
夏历
商
殷历
②
夏历:中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
太初历:汉武帝时修订历法,以年号命名为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
大明历:南朝祖冲之制定,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1481日,与现在的精准测量仅相差52秒。
三、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授时历?
观点错误,《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法书,也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
古籍中也有相关《夏小正》记载。《礼记·礼运》篇:“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
作者现无从考证,《夏小正》的成书时期大致为春秋战国,也有人认为是商周甚至是夏朝的历书。
《夏小正》全文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共四百多字。
主要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气候、星象和重大政事,也特别记录生产方面的大事。
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的夏历是我国传统的纪年历法,又有太阴历、农历之称。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四、我国最早制定历法的朝代是?
最早制定历法的朝代是夏朝。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也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又称之为阴历,属于阴阳历,平均历月相当于一个朔望月,这点和阴历原则相同,因此有着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了闰月来使平均理念为一个回归年,因而又有着阳历的成分。
在夏朝时,已经可以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是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也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就是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以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经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和回归年相适应。
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制定的历法,不同于农历。农历是以夏历作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因此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五、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出现在商朝?
中国第一部历法出现的时间是夏朝,比商朝更早一些。
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一一太初历。
早在周代,告朔(预告朔日)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封建社会里颁历权是皇权的象征之一,改朝换代往往要改年号、改历法,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日月食同预推的不符,这是促成修改历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唐代检验日食预报是否准确关系到天文官的脑袋问题,真是非同小可。事实上节气相差一两天是不明显的,而日月食误差几分钟就会感觉出来。
公元前104年,汉都城长安贴出了招募天文历算家来京制历的通告,接着从全国不少地方征募到20多人,其中有又阡、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
他们讨论制定了《太初历》,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参加了制历的讨论。
只是司马迁的建议未被采用。
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写《史记·历书》,就没有提到《太初历》。
《太初历》规定1个月的长度是294381天,平年12个月,闰年加1个月,19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计算,每年就是12719月,相当于一年是3653851539天。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最基本数据,用现代测量值来比较,这两个数的误差虽都比较大,但对早期的历法,能做到这样却也是不容易的了。
当时参加制历的落下闳曾说,此历过800年后差1天。因此《太初历》不如后来的《四分历》精确。
《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颁行,以该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这个时刻作为起算点,这是一个实际测量的结果。
在公元前104年的十一月初一夜半时刻正交冬至节气,而这一天正好又逢甲子日,以这个时刻做起点对历法的许多周期数值的计算大为有利。
因为一天的起点——夜半;一月的起点——朔旦;一年的起点——十一月;六十干支周的起点——甲子;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5个周期的起点都相会合在一起,就像五个赛跑者此时都正在起跑点上起跑。
有了这个起点,对任何一个时刻,它们到了什么地方都可以由各自的周期简单地推算出来。
《太初历》共行188年,到公元84年时为后汉的《四分历》所代替。
③
目前发现最早的历法记录在商朝的甲骨文中,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甲骨历”
六、尚书之前的典籍?
第一本古籍是《夏小正》。
《夏小正》是农业历法书籍,它记述的内容相当古老。
我国考古学家已经在陶寺遗址发现了观象台,证明在三皇五帝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业历法和节气。
夏朝以农业立国,如果存在文字,首先便会应用于农业历法。
但是,《夏小正》历朝历代都有编修,特别是汉代的修订规模最大。
可以确定,夏朝即使存在《夏小正》,也不是目前看到的这本。
第二本古籍是《山海经》。
先秦古籍对于夏朝的记载,虽然史料零乱,但都有一个共性。
当时的古人普遍认为,华夏大地从夏朝开始有了九州的地理概念。
传说《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是上古三代的作品。
而《九丘》可能就是《山海经》,是夏朝的地理志。
也有专家认为,《山海经》是根据大禹九鼎的《山海图》创作的,或者是由《九丘》整理而来的。
夏朝文字
第三本古籍是《虞夏书》。很多人以为《尚书》是最古老的史书,其实并不是。《尚书》里收录的《虞夏书》,来自两本已经失传的古籍《虞书》和《夏书》。它们是有虞氏和夏朝两代的史书,大部分在西周早期已经失传,残留的部分被整理在《尚书》之中。
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虞夏书》是中国最难懂的古籍。因为它使用古雅语编写,而古雅语在先秦时期已经失传了。近代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家,都曾经释读《虞夏书》。郭沫若称它为“天书”,王国维花了2年多时间研究,也只能读懂三分之一。
七、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时制定的历法称为什么?
夏朝历经五百年,历法为《夏小正》。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