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夏小正是什么朝代的历书?过年话历书之一:《夏小正》最早的历书

《史记.夏本纪》中有一句夏朝历法的记述,提到后世流传的关于夏历的书籍《夏小正》,并说孔子曾经校准过夏历。

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史记.夏本纪》

如今留存的《夏小正》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的一篇,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与后世的历书不同,《夏小正》并没有讲解夏朝如何划分年、月,如何设置闰月,闰年来解决年、月、日之间的余量,只是按正月到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那时的历书只在专门人士中传阅,而对于专门人士而言,闰年、闰月之类的知识不过是常识,无需专门介绍。

也有可能是原本有,但因为什种种原因遗失了,或只是戴德先生省略了。

只是,这一省略给后世带来不少麻烦,以至于即便到了现在,学界关于夏历到底是一年十个月、还是十二个月这样的基本问题还在争论。

按照《夏小正》描述的天象,主要是某个时候星星的方位、北斗星的指向等,要想读懂,必须对古人对时间、星星的划分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首先要了解的是古人的时间,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这不过是常识。

只是在先秦这些时辰还有别的称呼:分别对应叫做: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星空,古人按照二十八宿划分,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最后还要了解的是,古人所说的星次,即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星次既可以和时辰对应表示时间,又可以和星宿对应表示形象,星次名出现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

星次和时辰、星宿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一月:天象记载:“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意思是黄昏的时候西方白虎七宿的参宿在中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方。

二月:无天象记载。

三月:天象记载:“参则伏”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一月时在天中的参宿此时已经西落了。

四月:天象记载:“昴则见,初昏南门正”意思是拂晓的时候西方白虎七宿的昴宿出现,黄昏的时候东方青龙七宿的角宿的南门星官在正南方。

五月:天象记载:“参则见、初昏大火中”意思是拂晓的时候参宿出现在了东南方。黄昏的时候东方青龙七宿的心宿(名堂、大火)在中天。

六月:天象记载:“初昏,斗柄正在上”意思是黄昏的时候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南方。

七月:天象记载:“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意思是黄昏的时候北方玄武七宿的牛宿织女星官挂在东北天际,拂晓的时候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方。

八月:天象记载:“玄校---辰则伏--参中则旦”意思是北方玄武七宿的女、虚、危在天上,早晨时则落下,拂晓的时候参宿在中天。

九月:天象记载:“内火,辰系于日”,指的是心宿的光芒为太阳所掩盖

十月:天象记载:“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与四月所说的“初昏南门正”有些冲突,有人认为是《大戴礼记》抄错了,原文应该是“初旦南门见”,就是拂晓可以看见南门星,织女星到了北方则快到拂晓了。

十一月、十二月无天象记载。

持夏历一年为十个月的人倒不是仅仅因为十一月、十二月没有记载天象就认为这两个月的内容是后人附会的,真正的论据在对天象的对应上。

学者刘尧汉和陈久金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后人添加的,其主要论据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如果一年分为十二月,每月日行应为30度。(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0度)

2、从参星出现的情况看,从“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到三月“参则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参则见”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从五月“参则见”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相隔210余度,若以一年十个月计,相隔六个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计,则相隔八个月,每月日行26度,显然不合理。

3、从北斗斗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县在下”,六月“正在上”;从下指到上指为五个月。由于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匀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应是五个月。这也说明《夏小正》是十月历。

4、《夏小正》五月物候与农历六月物候一致,以后渐渐出现差距,七月中出现了农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苇”、“寒蝉鸣”;九月“王始裘”,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进入全年最寒冷的季节了。

5、《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白昼最长,即夏至)”,十月“时有养夜(黑夜最长,即冬至)”;从夏至到冬至只有五个月。那么,从冬至到夏至也应该是五个月。合起来,一年正好是十个月

这些论据很硬,所以现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夏小正》中的历法最初只有十个月,在后来的历法变更中逐渐演变为后来十二个月的版本。

夏历产生于夏朝,但却没有随着夏王朝的灭亡而消失。《春秋》中,在应用周历的时候,会专门加一个“王”字,就是因为在好多诸侯国中,应用的并不是周历,而是夏历或殷历,比如霸主晋国就采用“夏正”,宋国就采用“殷正”。

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民国决定“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

这时的“夏正”当然不能简单和《夏小正》中的夏历画上等号,但存在传承关系却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20602174009ee27.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