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楔子
一说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容易想起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反之,中国人一提起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脑海里也容易闪现出《曹冲称象》的故事来。
(二)阿基米德识破掺假金王冠
相传古希腊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
王冠既成,国王疑心王冠不是纯金打造,可是又没有办法证明工匠在打造金冠的时候混入了一些白银或者其它金属,自己偷偷私吞了一些黄金。因为黄金的价格远远高于白银等金属。
于是国王找来了大学者阿基米德,要他在不破坏王冠的前提下弄清楚王冠里面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虽然学识渊博,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他苦思数日,仍然找不出识别这顶王冠是不是纯金打造,里面有没有掺假。
因为这个事情,搞得阿基米德茶饭无心,浑身肮脏……他决定去面见国王,说自己也没有办法搞清楚这个问题。
带着一身污臭去见国王总是不好的,为此他要先去洗个澡。
庞大的浴盆,水满欲溢。
阿基米德脱光衣服进入浴盆,躺了下去,清水哗啦哗啦往外流淌。
阿基米德越洗越舒服,他发觉有一股力在托着自己的身体往上浮。他坐起来的时候,水要浅些,一旦他平躺身体,水面就迅速往上升。
“我的身体,王冠,纯金,木块,白银,铜铁,重力,浮力,上升和下降的水……”阿基米德的思绪在飞快地闪烁着。
突然,阿基米德猛地跳出浴盆,兴奋地叫喊着:“尤里卡!尤里卡!找到了!找到了!”
不洗澡了,阿基米德穿好衣服。
他先用秤称出王冠的重量,然后向国王要来同等重量的纯金和同等重量的白银,铜和铁等便宜金属他自己家里有。
他在一个大容器中放入一个较小的容器,小容器中放满清水,然后把王冠放入小容器中,顿时小容器中的一些水溢了出来,落在大容器里面。
取出溢出的水,称重,计算,得出溢水的重量和体积。
然后依次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等重于纯金、白银等金属的体积。
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和计算,阿基米德终于向叙拉古国王证明了一个道理。
把相同重量的白银和黄金放入水里,它们所排开水的体积是不一样的。白银排开的水比黄金多,说明白银的密度比黄金小。
叙拉古国王从阿基米德的解说中知道了那个高级工匠在王冠里面加入了一些白银,自己窃取了一些黄金。
本来戴着金银混合的王冠也没什么不好,但是由此一来,那个高级工匠得了一回好处,看出国王好糊弄,就会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糊弄国王。此风一开,不仅工匠,国王手下的臣仆也就不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轻则贪财,重则弄权,长此下去,国王的王位甚至性命都可能不保。
经此一事,阿基米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了。
古希腊大学者阿基米德由王冠事件发现了浮力原理,中国后汉三国时期的曹冲也有类似的经历。
(三)曹冲称象
中国历史名著《三国志》有载:“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摘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
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好的称象方法来。那时候当然没有地磅等高科技称重器具,又不能杀掉大象分而称之。
当时曹冲也在现场,他早就胸有成竹,见众人都没有主意,于是站出来说道:“可以把大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的船体上刻下记号,把大象赶上岸。
再往船上放上石头或者其它的物品,当物品越累越多,直到记号和水面重合为止,称出物品的总重量,物品的总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操听了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四)为什么阿基米德能够依据王冠事件总结出浮力定律,而曹冲称象之后就变成了一片空白呢?
阿基米德生于公元前287年,曹冲生于公元后196年,阿基米德比曹冲早了四五百年。阿基米德识破掺假王冠,曹冲想出了称象的方法;阿基米德没有搞坏王冠,曹冲也没有叫人杀死大象。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浮力原理,使得事情得以圆满地完成。
阿基米德发现并总结出浮力定律,但不能说曹冲就是抄袭了阿基米德的方法。
那时候东西交通很不方便,曹冲也没有听说过阿基米德其人,更没有读过阿基米德的《论浮体》等书。曹冲想出称象的方法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聪明。
很多人感到奇怪,为什么阿基米德能够依据王冠事件总结出浮力定律,而曹冲称象之后就变成了一片空白。
如果说曹冲本人十一二岁就已经死了,不可能总结出浮力定律,那么曹冲后面的古代中国若干的大学者呢?他们应该读过《三国志》,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他们在曹冲称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浮力定律来,这想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包括曹冲在内,古代中国的确没有人总结出浮力定律。
中国古代无人明确地写出浮力定律,但是一定有很多人无意识地运用了浮力原理。
当然他们所用的浮力原理不是来自于西方古希腊大哲人阿基米德,而是来自于古代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和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是他们用了就用了,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把这个原理总结成为一个定律,著书立说。
在浮力原理这一块,阿基米德和曹冲们的前一阶段是一样的,阿基米德用他的科学方法演算实验出黄金王冠里面的白银,曹冲完好无损地说出了称象的方法。
曹冲们称完大象之后就干别的事去了,即使有人说起曹冲称象,也只是夸赞曹冲聪明,他们没有继续深究下去,因而研究出浮力定律。曹冲没有,其他的中国古人也没有。
曹冲们没有就浮力原理这个问题继续专研,为什么阿基米德又能够继续专研下去呢?是曹冲们的为人比较浮躁,而阿基米德更加刻苦好学吗?应该不是。
这应该来源于古希腊人对于科学研究上的浓厚学风。
公元前267年,也就是阿基米德十一岁时,阿基米德被父亲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学习。
阿基米德在亚历山大跟随过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学习,包括有名的几何学大师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影响,奠定了阿基米德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还有一个是当权者的重视方面。
古代中国,研究人事的孔孟、研究兵家的孙吴成为显学,受到国王和诸侯的热烈欢迎,研究科技的墨家却越来越默默无闻。
学者也要吃饭也要用钱,也要娶妻生子建家立业,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钱从何处来?
你聪明,我也不赖,凭什么你搞人事就升官发财,我搞科技却穷困潦倒?
你读《四书》《五经》子曰诗云,我为什么不能读?有试大家考,有官大家当,有财大家发,谁怕谁!
达芬奇是我极佩服的一个西方天才,他多才多艺,惊艳世人。但前秦的墨翟、东汉时期的张衡和宋朝的张择端也不输于他。
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阿基米德、达芬奇等人之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纷纷拥出,为西方社会建设作出了大力贡献。
墨翟老矣,张衡、祖冲之等人基本上属于个人爱好,掀不起强大的风浪和滚滚热潮。
不说别的,又回到阿基米德和曹冲身上。
叙拉古国王一遇到困难,例如王冠事件,就想到本国的科学人才阿基米德。叙拉古国王早已知道阿基米德是一位科学天才,说明叙拉古国王重视科学。
曹操自己不知道怎样称象,他只是去问手下的奇人异士,而不问曹冲。
曹操手下的武将谋士,基本上也是主攻伐和人缘关系的研究,肯定很少或没有涉及科技。
除了曹冲,曹操管辖的范围不可能没有一个会和曹冲一样称象的人,没有擅长科研的人。
为什么曹操手下没有一个会称象的科学人才,因为曹操没有重视他们,没有发他们工资,没有给他们大力奖励,他们改行干别的事情去了。
以务实著称的曹操,尚且如此轻视科技,其他帝王诸侯可知。
曹冲称象之后,曹操也没有大力培养曹冲去学习科学知识,而是“有欲传后意。”准备自己百年之后让曹冲继承自己的事业,当丞相和魏王,甚至……
(五)曹冲的智商其实还在阿基米德之上
单就王冠和称象这两件都和浮力原理有关的事情来看,曹冲的反应力远远胜过了阿基米德。
叙拉古国王请教王冠纯金问题,阿基米德怀着满腔学问,竟然数日苦思不得。而小小的曹冲面对着大象,答案随口而出,斯须便了。
以曹冲的聪明智慧,得以穿越到古代西方那种浓厚的科学氛围之中,世界又将诞生了一位东方式的达芬奇。
史册号网友观点:阿基米德那个时候的所谓密度远远没有后来的讲究,也只是稍具意思而已。
阿基米德在破解王冠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曹冲还是一个小孩子。
如果曹冲不寿夭,又有古希腊那样的好老师教导,他的学问最起码也比得上阿基米德,或许还要超胜。
东亚人的智商居全球之首,但聪明才智大多用于人文,用在人与人身上。
西方多用于自然,用在人与物上面。
《几何原本》在公元前300年就已产生,那时中国还在战国纷争。
记得以前在房龙的著作上看过,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类似意思。
可能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
赞同庄生谷主的结论,曹冲和阿基米德换个位,曹冲就是曹基米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