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商鞅的故事100字,把商鞅南门立木叙述成100字的故事?

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

”但是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试。

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

这时候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

”扛起木头就走。

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

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

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

”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立木取信的故事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

”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

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

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

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

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立木取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

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

接着便颁布了他变法的命令。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一、因事制礼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二、徙木立信

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左庶长,开始变法。但当时在秦国上下普遍都对商鞅和新法都持怀疑态度。

为打消大家对新法的怀疑,使新法能顺利实施。商鞅在当时秦国都的北门处立了一个大木杆,宣布,谁能把这个木杆从北门扛到南门,就能得到很大的奖赏。开始时,大家都是观望,没人去做,后来有个人做到了,果然就得到了很大的奖赏。于是,老百姓都相信商鞅和新法了。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三、作法自毙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

卫鞅即商鞅。

商鞅与伙伴们一起到酒肆去喝酒,那次他酒喝得多了些,情绪激昂,当着伙伴的面自夸起来。他口吐狂言道:“想我公孙鞅,满腹经纶,文武双全,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只可惜生不逢时,无有用武之地。”伙伴们平时对他都十分佩服,听他这样讲,纷纷鼓掌喝彩,并为他怀才不遇鸣不平。

正当他们一伙高谈阔论的时候,猛然听见邻座有人说了句:“无知小儿,真不知天高地厚!

”商鞅循声扭项观瞧,只见邻座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自斟自饮,再看店里并无旁人。

这两个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黑一白,酒兴正浓,谈得正欢,那神情那架势就仿佛根本没有看见他们一样。

心高气傲的商鞅,哪里受过别人这样的冷眼,尤其是方才听了那句话,火腾地蹿了上来,一步跳将过去,高声喝道:“哪里来的胆大狂徒,口出狂言,小瞧于我!

”说着,伸手就要揪对方的衣领。

就在这时,只见那个高个的黑脸汉子,只把手一抄,就把商鞅的手腕牢牢地抓住,任凭商鞅使出浑身力气,却怎么也挣脱不出那人的一只手。

那人见了,一笑,将手一松,使拼力挣扎的商鞅跌个腚墩儿。

商鞅气得火冒三丈,一跃而起,跳将过去就打,被那人往旁边一闪,躲了过去,随势来个信手牵羊,抓住手腕顺势一带,商鞅又是一个嘴啃泥,摔得趴在地上。

那人把脚一抬,踩住商鞅的脊背,抡拳就要打,却被那个白脸青年伸手拦住。

白脸青年慢条斯理地说:“吴贤弟,看在愚兄面子上,暂且饶他一回吧。

”那个黑脸汉子才气呼呼地收住了拳头,把脚一抬,放商鞅爬了起来。

商鞅这时酒也醒了,头脑也清楚了,自知不敌,好汉不吃眼前亏,红着脸退到一旁。

跟他一起吃酒的几个兄弟,见他吃了亏,不肯善罢甘休,一起围了过去要同那人打架,却被商鞅拦住了。

商鞅见这两人气宇轩昂,并非等闲之辈,虽然方才受了辱,但还得沉住气,转身抱拳拱手,向那两人赔礼道:“二位英雄,小弟方才多有得罪,这里赔礼了。

”那个黑脸汉子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一个能屈能伸的小子,赔什么礼,莫要怪我莽撞就是了!

商鞅说:“小弟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请问两位英雄尊姓大名?”那个黑脸的汉子说:“不必留姓留名。

这位是我的结拜兄弟,前天刚从尊师尸佼学满回来,一时高兴,聚在一起在这里吃酒,没想到与你们碰在一块。

”商鞅一听他俩是世外高人尸佼的弟子,才深怪自己轻率与他们动手,心里对他们更加敬重。

他再次向二人赔礼,说道:“小弟叫公孙鞅,一直想拜尸老为师,却苦于没有机缘,今日幸遇二位尊兄,还望二位引荐才是。

”于是又叫来一桌酒菜,众人欢饮而散。

过了几天,商鞅收拾停当,拜别母亲,按照二人的指引,前往投奔尸佼去了。

商鞅师从尸佼,学业有成,原想在卫国谋个出路,但见卫国地狭人少难成气候,听说李悝、吴起两人在魏国做了相将,便决定投奔那里。

商鞅变法的故事: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

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最近正好在研究战国史,我来说一个商鞅早年的故事。

同事也好、朋友也好,少不了一起做事,就算找到可以依靠的上司,可也要看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

商鞅的这位上司就十分不靠谱。

商鞅是一个改变大秦的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卫国的贵族,是周朝后裔。从小,商鞅就努力好学,尤其对刑法律令有独特的兴趣。

长大后,商鞅跟随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事,而公叔座则深受魏王重视。事情好巧,虽然知道商鞅有才,准备推荐他为官的公叔座却病倒了。

这公叔座生病,魏王亲自探望,期间少不了问长问短。魏王说:你生病了,就别忌讳什么了将来这魏国如何治理,你有什么建议呢?

公叔座赶紧说:我有个门客叫商鞅,年纪轻轻就才学兼备,大王可以重用他。

魏王不置可否,并没有当场答应。

商鞅的上司又说:如果不用就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跑了。

魏王满口答应后走了。

公叔座又喊来商鞅说:今天魏王问我政事,我推荐了你,但是看魏王不想答应。我又让魏王杀你,魏王答应了,你赶紧跑吧。

商鞅一脸淡定地说:魏王不信你,你推荐的人他不任用,你要杀的人他一定不会杀。事情果然如商鞅所料,魏王只对下人说了一句:这人病得糊涂了。然后再也不提此事。

公叔座让魏王杀了商鞅不外乎两个目的:

一个是表明自己是为大魏国着想,是魏王忠心不二的臣子。商鞅将来如果做大肯定无法控制,到别的国家发展一定会危害到魏国,不如赶紧杀了。他为魏国操碎了心,为了魏王,连这下属门客都可以杀了。

再一个就是给商鞅一个交代,他可是尽力了。不管魏王同不同意,商鞅都要感谢这位上司。现在,魏王答应要杀你,为了救你命,赶紧跑吧。公叔座还要卖商鞅一个人情。

虽然是一片好心,想帮自己的门客崛起发迹,但是他留了心眼,一半为商鞅考虑一半为自己考虑,这就是办事不专心。举荐商鞅毫无策略,毫无章法,仅仅依靠一句话魏王怎么可能相信,这就是办事不用心。

商鞅这位上司显然有点“玩脱”了。他不知道自己在魏王心中的分量,也根本看不出魏王到底信任他几分。在第一次推荐商鞅无果后,应该适时而止。谁知道他竟然来一招“釜底抽薪”,想两头做好人。身为重臣的公叔座本应该早早推荐商鞅,或者用一些技巧展示商鞅的才能,结果却差强人意。

魏王来看望他其实仅仅是为了关怀老臣,做做样子而已。即使这公叔座推荐门客下属,总要让魏王见一见,或者通过一些事看出他的才能吧?最起码也要让魏王考虑一下。

这位相国一句话不成立刻要杀,这表忠心表的太猛。魏王一时也有点懵:你这真是狠,自己的下属说杀就杀了,到底有没有才,你倒是让我看看呀。

商鞅跟错了人,这名震战国的大变法家差一点就被这位高权重的上司玩死。

天赋真的有很重要,从小的努力学习和独特兴趣为商鞅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幸好商鞅聪明,他仔细分析了一下魏王和上司的情形,没有被这一吓当时就跑路。如果商鞅仓皇逃走,没准魏王真的心中生疑,派人去追杀。

亲戚、同事、上司关系虽有远近但也是人,看不清他的为人和能力就盲目相信,很可能会被拖累,甚至被拉入混乱的漩涡。所以,不论如何,自己还是要看清楚,这上司办事到底能不能专心、能不能用心,像公叔座这样的上司真的要不得。

参考资料:《史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奋图强,下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官。”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南门立木,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立木为信告诉我们: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210290340085e8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