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讲堂》文史版换了什么新景?
自2016年初,《法律讲堂》栏目即开始着手从生活版、文史版两个板块的内容、形式、配乐、舞美设计等多维角度进行提升和改版。
生活版新景节目已于2016年8月15日正式开播。经过反复推敲、打磨,文史版新演播室录制的第一档系列节目——《铁腕雍正》,也即将于2017年1月16日与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们见面啦!
“新年伊始,《法律讲堂》文史版全新改版,背景大气厚重,色彩对比强烈。
主讲人开场走进讲堂、走向观众,让节目整体更具亲和力。
也寓示着礼法文化虽然植根于传统,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仍然无处不在。
《法律讲堂》文史版,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中走来,走向我们这个全新的时代,希望您喜欢。
” ——西北大学法学院 柯岚教授 “文史版新的演播室设计透射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置身其中,会给人一种穿越感。
结合电视这一现代传媒,能充分传达出栏目对话历史,服务当下,面向未来的功能设计。
” ——西南政法大学 刘云生教授 “新布景,新感觉。
走上崎岖的石径,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做一个历史真相的探秘者,行行复行,渐行渐明。
” ——历史学者 宋连生
二、《法律讲堂》文史版与《百家讲坛》你更喜欢哪一个节目?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同时也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深奥的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讲授的风格其实和《法律讲堂》文史版的相差不大,但是传授的知识却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还可以知道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更喜欢历史,有愿意探索的欲望。
《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利用过一些历史故事来讲解法律,但是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少,只是着重在法律上,通过古今中外的事实来告诉我们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学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三、卫鞅简史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四、商鞅逃亡途中投宿遭拒,店主说商君有定律,没证不让住宿。这“作法自毙”故事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变法深入人心)。
五、商鞅的历史事迹?
最近在研究战国历史,正好可以讲一段商鞅四次见秦孝公的事迹。
公元前361年,商鞅被秦孝公招贤令吸纳入秦。正值秦国百业待兴,国力亏损,希望通过招贤纳士寻找发展和崛起的机会。
商鞅带着自己的富国强兵方案来见秦王。
第一次的方案讲解,商鞅从远古尧帝、舜帝开始讲起,他们如何建立国家,如何治理百姓。
远古的时候当然不能让秦孝公提起一点兴趣,时间过得太久,跟现在的国策乱局毫无联系。这位老板被说得昏昏欲睡,什么也没听进脑袋里。
事后,孝公狠狠批了引荐商鞅的景监:你找的这是个什么人?净说些大话!
景监是孝公的宠臣,脸上挂不住,回去也狠狠收拾了商鞅。
商鞅仔细想想,可能说得太大了,又求景监再次引荐。
第二次的方案介绍,商鞅引用商朝、周朝的治国理政方法。
这次秦孝公仍然不满意,你讲的商朝、周朝再好不也完蛋了吗?商朝被周武王所灭,周朝现在也半死不活。
这些让秦国效仿,早晚步入他们的后尘。
过后,景监又是大骂商鞅,本来以为你有不小的能力,现在连累我都要混不下去了!
商鞅心里也哭笑不得,这位大领导怎么这么不好伺候。
仔细想想,这些治国方针难道还不适合现在的秦国,只好再重新起草一个新的方案,如果再不行,只能回家种田了。
第三次的见面让商鞅松了一口气。
他说起春秋五霸的治国道理和各个霸主的优劣,这与现在时局多有相似之处。
秦孝公没有像之前那样训斥景监,而是夸了一句:这次说的还有些道理,让我详细了解一下方案的内容吧!
商鞅对景监说:我前几次提出的方案都用时太久,咱们君王急功好利,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不喜欢这个。
我逐渐改变策略,从秦国切身实际出发,也许大王就会同意了。
第四次的方案展示让秦孝公果然欢喜。
商鞅讲解了富国强兵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又仔细描述了方案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评估。
这次孝公十分满意,两人促膝而谈,几天几夜不知疲倦。
商鞅与秦孝公就如后世的领导和职员,前几次方案展示和说明让孝公非常不满意。因为什么呢?
商鞅的方案本身是好的,但是他并没有贴合孝公的想法和实际。孝公为什么招贤?秦国国力衰退,急需复兴。讲一堆大道理,他当然不喜欢听。
招贤令是自己亲自下的,人是投奔而来的,所以秦孝公不得不打着瞌睡也要见商鞅,否则这面子上过不去.
虽然几次修改方案,但是商鞅逐渐明白了秦王的想法和他的需要。
方案的好坏不是说得多漂亮,图画的多好看,没有满足客户实际需要,没有让他听到想听的东西,一切都是白费。
商鞅的方案改来改去,现代的公司单位里何尝不是?策划让你不断的改图、项目经理让你不停的改BUG、组长无休止的让你改PPT和讲话稿。
放心的改吧,商鞅这位大人的方案不也是改来改去的?领导哪有一次就满意的!
不过还好商鞅有耐心,秦王允许他4次修改,否则这影响秦国700万百姓的变法方案还没诞生就要被砍掉,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六、商鞅变法故事讲解?
①
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秦孝公即位后,决心进行变法,富国强兵,于是到处搜罗人才。
有个名叫商鞅的人,他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主张。秦孝公非常赏识他,任命他为左庶长,在秦国上下进行变法。商鞅首先起草了一系列的变法条令,但是还没公布。他担心老百姓不信任自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商鞅与秦孝公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商鞅派人到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两金子。
城里的百姓听后都来看热闹,不一会儿,南门就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人说:“这根木头谁都能扛得动,用得着赏十两金子吗?”有的人附和着说:“左庶长是在逗大家玩的吧?”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的,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
过了好一会儿,商鞅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都快正午了也又没有人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
可是没有想到,赏金越高,人们越不敢相信,所以仍然没有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了出来,他说:“我来试试。
不就是根木头吗?大不了白扛呗!
”说完,那个人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
大家很想再看看热闹,都跟在后面,一大群人跟随者那个扛木头的人来到北门。那个人把木头往地上一放,商鞅立刻派人端上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赏给那个扛木头的人。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商鞅趁机说:“我说话算话,新颁布的法令也是一样,绝不会朝令夕改。”
这件事立刻传了开来,从都城传到周边城市,又从周边城市传到偏远的地方,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秦国。
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是开玩笑的。
”商鞅知道新法令已经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于是把起草的新法令向外公布了。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去世后,以秦惠王为代表的旧贵族就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将他五马分尸。
但是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秦国很快富强起来,这为以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本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主要目的: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准备。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七、商鞅的事迹?
最近正好在研究战国史,我来说一个商鞅早年的故事。
同事也好、朋友也好,少不了一起做事,就算找到可以依靠的上司,可也要看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
商鞅的这位上司就十分不靠谱。
商鞅是一个改变大秦的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卫国的贵族,是周朝后裔。从小,商鞅就努力好学,尤其对刑法律令有独特的兴趣。
长大后,商鞅跟随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事,而公叔座则深受魏王重视。事情好巧,虽然知道商鞅有才,准备推荐他为官的公叔座却病倒了。
这公叔座生病,魏王亲自探望,期间少不了问长问短。魏王说:你生病了,就别忌讳什么了将来这魏国如何治理,你有什么建议呢?
公叔座赶紧说:我有个门客叫商鞅,年纪轻轻就才学兼备,大王可以重用他。
魏王不置可否,并没有当场答应。
商鞅的上司又说:如果不用就杀了他,千万不要让他跑了。
魏王满口答应后走了。
公叔座又喊来商鞅说:今天魏王问我政事,我推荐了你,但是看魏王不想答应。我又让魏王杀你,魏王答应了,你赶紧跑吧。
商鞅一脸淡定地说:魏王不信你,你推荐的人他不任用,你要杀的人他一定不会杀。事情果然如商鞅所料,魏王只对下人说了一句:这人病得糊涂了。然后再也不提此事。
公叔座让魏王杀了商鞅不外乎两个目的:
一个是表明自己是为大魏国着想,是魏王忠心不二的臣子。商鞅将来如果做大肯定无法控制,到别的国家发展一定会危害到魏国,不如赶紧杀了。他为魏国操碎了心,为了魏王,连这下属门客都可以杀了。
再一个就是给商鞅一个交代,他可是尽力了。不管魏王同不同意,商鞅都要感谢这位上司。现在,魏王答应要杀你,为了救你命,赶紧跑吧。公叔座还要卖商鞅一个人情。
虽然是一片好心,想帮自己的门客崛起发迹,但是他留了心眼,一半为商鞅考虑一半为自己考虑,这就是办事不专心。举荐商鞅毫无策略,毫无章法,仅仅依靠一句话魏王怎么可能相信,这就是办事不用心。
商鞅这位上司显然有点“玩脱”了。他不知道自己在魏王心中的分量,也根本看不出魏王到底信任他几分。在第一次推荐商鞅无果后,应该适时而止。谁知道他竟然来一招“釜底抽薪”,想两头做好人。身为重臣的公叔座本应该早早推荐商鞅,或者用一些技巧展示商鞅的才能,结果却差强人意。
魏王来看望他其实仅仅是为了关怀老臣,做做样子而已。即使这公叔座推荐门客下属,总要让魏王见一见,或者通过一些事看出他的才能吧?最起码也要让魏王考虑一下。
这位相国一句话不成立刻要杀,这表忠心表的太猛。魏王一时也有点懵:你这真是狠,自己的下属说杀就杀了,到底有没有才,你倒是让我看看呀。
商鞅跟错了人,这名震战国的大变法家差一点就被这位高权重的上司玩死。
天赋真的有很重要,从小的努力学习和独特兴趣为商鞅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也幸好商鞅聪明,他仔细分析了一下魏王和上司的情形,没有被这一吓当时就跑路。如果商鞅仓皇逃走,没准魏王真的心中生疑,派人去追杀。
亲戚、同事、上司关系虽有远近但也是人,看不清他的为人和能力就盲目相信,很可能会被拖累,甚至被拉入混乱的漩涡。所以,不论如何,自己还是要看清楚,这上司办事到底能不能专心、能不能用心,像公叔座这样的上司真的要不得。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