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聊斋汊子书籍,《聊斋汊子》——民间故事的魅力

今天要推荐的这套书比较小众,它“土”,里面全是中国民间老故事;它“简陋”,没有美轮美奂的插图,也没有新奇好玩的机关,打开全是文字,只在故事开头有个小小的木刻插图。这套书刚到的时候,小一曾经翻开即放下;但现在却天天吵着要我给他读,这套书就是《聊斋汊子》。

《聊斋汊子》

首先介绍一下书名,《聊斋汊(chà)子》。山东是蒲松龄的故乡,他的《聊斋志异》就是由当时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因此在山东地区,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做“聊斋汊子”。《聊斋汊子》是由董均伦、江源夫妇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把在山东各地收集的民间故事编撰整理而写成的书。

民间故事都是人们口口相传形成的。讲故事的人要想吸引听众,必须要对听众的反应及其敏感,根据他们的反应不断改编打磨,因此能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一般情节都比较曲折,引人入胜

小一从来就不是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他更喜欢看故事。之前给他买过一段时间凯叔,听过几天就再也提不起兴趣。但是《聊斋汊子》里的故事他却听得非常认真,经常是讲完一个还要讲一个。有天他***躺在床上,我们一整个下午几乎讲完了一整本书。后来要不是我嗓子实在受不了,另一本也非得给他读完才罢休。

以我们最近刚刚读的《奇里的故事》为例,来看看《聊斋汊子》里故事的魅力。

有户做生意的人家,生活富足,夫妻恩爱。生了个儿子眉清目秀,取名奇里。不幸的是,7岁的时候奇里的妈妈生病去世。爸爸不久后再娶。幸运的是,后妈对奇里知冷知热,当成亲生的对待。

过了两年,后妈生了个儿子。

自己有了儿子以后心就不一样了。

看自己的亲儿子是宝,看前妻的儿子是眼中钉。

为了除去奇里,后妈骗奇里的爸爸自己得了绝症,说只有吃了奇里的心才能治好。

奇里爸爸经不住后妈纠缠,竟然不顾前妻的恩情,不顾与奇里的父子情,把奇里带到山里要挖奇里的心。

他家养了一只小巴狗,眼看小主人就要被杀死,跳起来为他挡了这一刀。

爸爸觉得是天意,挖了小狗心给后妈。

后妈不知是狗心,以为自己心愿得偿,第二天就不再装病了。

奇里被爸爸丢在山里,知道家里是回不去了。正准备去姥姥家,从山上走来个白胡子老汉,让奇里去西天佛地问佛爷,自己什么时候能得到幸福。要去西天佛地,要经过白云山安乐寺,走过王家庄,还要过无底河。奇里谢过老汉,带着老汉给的七颗豆子出发了。

老汉的豆子一颗能管饱一天一夜。等豆子吃完,奇里就到了白云山。听说奇里要去西天佛地,老和尚帮奇里准备了干粮,同时也请奇里帮他问问佛爷,为什么寺里的两棵千年果树,年年只开花不结果?奇里答应后继续上路了。

奇里到了王家庄,遇到王员外。

王员外有万贯家财,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可惜却不会说话。

他请奇里帮他问问佛爷,自己的女儿什么时候才说话?奇里应下后继续往前走,却被无底河挡住了去路。

正在犯愁,只见河里冒出一条金色大鲤鱼,奇里连忙请求它带自己过河。

鲤鱼答应了,但要求奇里帮它问问佛爷,为什么自己修炼了两千多年,却还是跳不过龙门。

奇里记下鲤鱼的问题,过了河正走着,遇到一个老汉。仔细一看,可不就是给自己指路来的老汉嘛!奇里问他是否知道西天佛爷住在哪里,老汉说:“不用找了,有事就问我吧。”于是奇里把老和尚,王员外,大鲤鱼的问题一一问完,正想问自己的问题呢,老汉却不见了。

奇里知道自己见到的就是佛爷。他觉得别人托付给自己的事都问到了,对自己的问题也不在意了,高高兴兴往回走。遇到大鲤鱼,告诉它只要把脖子底下的瘤弄掉就可以跳过龙门。奇里帮鲤鱼把瘤子弄掉,正准备丢,鲤鱼告诉他瘤子是颗夜明珠,自己修炼两千年的功夫都在上头,让奇里留下。

奇里到了王家庄,找到王员外告诉他,等他女儿遇到自己的丈夫就会说话了。

王员外的老婆看中了奇里,想把女儿嫁给他。

可王员外嫌弃奇里是个穷小子,想让他休息一晚后打发走。

当天夜里,奇里的夜明珠发出耀眼的光芒,王员外很奇怪,问他是什么宝贝。

奇里把鲤鱼的事告诉了王员外,还把珠子送给他。

王员外拿了奇里的夜明珠转了心。

不仅让奇里留在家里,还要给他找一个文先生,一个武先生,朝习文,夜习武。

奇里当然乐意了,不过还要先去白云山找老和尚。

奇里找到老和尚,告诉他果树下埋着金条,银条,只要挖出来树就能结果了。和尚们照他的话去挖,果然挖出了好多金条,银条。老和尚把一半的钱用来修理寺庙,另一半给奇里运回了王家庄。

奇里回到王员外家,朝习文,晚习武,七八年后考取了文武状元。回来后娶了王家小姐,王家小姐也开口说话了。奇里感念小巴狗的恩情,在埋狗的山上修了一座塔。奇里的爸爸,后妈也因为谋害儿子被发配边疆。

类似的故事《聊斋汊子》里有很多,都是结构精巧,一波三折。不仅仅对小朋友有吸引力,大人读来都觉得很有趣味。

有人可能会觉得民间故事三观陈旧,不符合时代潮流。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很火的《都挺好》。在小说的最后,苏明玉没有原谅父亲,反而是觉得“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可是改编的电视剧里,苏大强因为生病就变回了慈父,苏明玉也要既往不咎,放弃事业陪苏大强治病。相比之下,我反而觉得民间故事的三观更贴合人性。比如《奇里的故事》里,爸爸,后妈都受到了惩罚,并没有因为什么“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而上演一出父子和好的大戏

民间故事往往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见。比如《奇里的故事》里,后妈在生儿子前后对奇里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甚至包括王员外在拿到夜明珠之后的“转心”,都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们两人的转变都在于对自我利益的关注。

后妈变坏,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王员外变好,是因为对自己有利。

在面对后妈时,奇里并没有留意到自己对后妈造成的可能的威胁,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在面对王员外时,因为鲤鱼的智慧(两千年的修行也可以理解为对人性的理解),让王员外觉得投资奇里利大于弊,这样才有了奇里之后的幸福。

而且民间故事宣扬的品质,比如乐观,勇敢,诚实,善良,正直,加上处事的智慧,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对人性的洞见,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孩子,也希望自己能拥有的品质和智慧。我们平时说上几千遍大道理,可能也不如讲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果呢

此外《聊斋汊子》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俗话俚语伸手就来,俗话比如“劝了耳朵劝不了心”,“山高遮不住太阳,路远隔不断相思”,“手大遮不住天,一人捂不住千人的嘴”,“娇子如杀子”等等,俚语比如“地溜旮旯铃铛地”,“拉呱”,“瘪威”等等。

对于小一来说,这样的俗语让他觉得很新奇,有时缠住我要我解释意思,有时被逗得哈哈笑。

这套书我自己很喜欢,不给小一读的时候自己也会拿过来看几眼。这些老故事让我觉得亲切,就好像回到小时候,窝在被子里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故事。那时候哪来这么多绘本,能逮到一个会讲故事,又愿意讲故事的大人真是找到宝一样。

我很开心,这些故事小一仍然能听到,让我更开心的事,这些故事他也喜欢。我们给孩子讲那么多国外的经典童话,不妨也让他们听听我们自己的这些老故事,不要让这么多精彩的故事消逝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o202403201200256c0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