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伯温的处事之道,职场故事:刘伯温之死

刘伯温,坊间称之为神人,说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其实都是吃饭没事干的人现场直编的。他要是真能后知五百年,算出自己将死于非命,相信他绝对不会出山当什么国师。身居深山,做个闲云野鹤,闲时抽袋旱烟,嗑袋瓜子,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有众多说法。有说被朱元璋授意害死的,有说死于党争的,有说病死的。事实上,刘老头是被自己害死的。

刘伯温死于聪明过人。

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总以为众人皆醉他独醒。

要知道,在职场中,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说的,有些事是能说不能做的。

可他呢,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竟把朱元璋的一些苟且之事点破。

这就犯了大忌了。

在职场中,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

对一些人和事,自以为自己看得真真切切,非要当着众人的面说个清楚。

岂不知,别人也不傻,只不过都觉得不该挑破,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有意显摆自己聪明的人,就成了名符其实的二百五了。

刘伯温的问题就在于,朱元璋心里想什么,他总是一清二楚。

甚至朱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

这就让朱元璋有些郁闷了:如此一来,天底下岂不有了两个皇帝?现代职场也是一样。

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让上司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的时候,那他的路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因为,这标志着他取而代之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不再是上司的得力助手,而是埋在身边的一颗重磅炸弹。

聪明的人是帮衬上司做事却不露痕迹,有时还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愚钝让上司心生优越。

而聪明过头的人,是让所有人知道上司的意志是自己出的主意。

刘伯温死于不留后路。

刘伯温和丞相李善长的矛盾升级,源于李善长亲信李彬之死,这也让刘伯温的脖子上从此架上一把无形的利刃。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因违法被刘伯温逮了个正着,按律当斩。

身居要位的李善长见老刘竟动了自己的心腹,心里老不痛快了。

他亲自找到刘伯温,要他手下留情,给一个面子。

甚至连理由都给找好了,说天好久不下雨了,现在杀人恐怕会遭大旱。

但刘伯温油盐不进,根本不理李善长的茬,甚至还说杀了李彬,天必下雨。

李善长从此和刘伯温势不两立,伙同心腹胡惟庸想尽一切办法收拾刘伯温。

这就告戒职场中的人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既要讲原则,又要通人性,切不可脑袋一根筋,处理矛盾时不留后路。

刘伯温死于薄情寡义。

朱元璋开国封赏时,给李善长封的是公,给刘伯温封的是伯,前者年薪的四千担,后者年薪的二百担,相差二十倍之多。

朱元璋这么搞,是有意给性情孤傲的刘伯温一点颜色看看。

但刘伯温让朱元璋更看不起的,是他的薄情寡义。

开国之初,刘伯温对朱元璋进言,告诫他要对那些助他打天下的骄兵悍将严加提防,竟说什么天下伟业成就之时,就是那些驰骋沙场的战将们的价值用尽之时。

那些战将以前的功勋越大,给朱元璋留下的麻烦也越大。

要知道,那些助朱夺天下的人,大多是朱的结义兄弟,或是义子、义侄。

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劝朱对他的手足们下手,就让朱元璋觉得刘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心、一路人。

尽管后来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对开国功勋大开杀戒,但这种事自己做可以,别人劝他做却不行。

刘伯温的忠心,换来的是朱元璋的疑心。

刘伯温对开国功勋们的薄情与寡义,换来的是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清算。

都在一个职场做事,切不可只见事,不见人。

即使要搞什么革新,要举什么新政,也不能不顾人情世故。

手中有权,可以杀人,却杀不了人情。

刘伯温死于轻信妇人。

朱元璋曾因受到武将们排挤而撂挑子归野了,是老朱媳妇马皇后亲自去青田又把他请了回去。

开国后,刘伯温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将至,利用生病机会刻意请求隐退。

那个时候,要是坚持一下,退也就退了。

但还是马皇后亲自到刘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刘伯温再帮朱元璋五年,并说是我把你请来的,日后肯定把你平安地送回老家去。

老刘又一次上当了。

后来,刘伯温身陷窘境,生死难卜之际,马皇后却也说不上话了。

这就告诫职场中的人们,画饼充饥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

特别是一说就是几年之后如何如何的诺言,更不能信。

三个月之后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别说三五年之后了。

活在当下,最现实,也最靠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20908154507a85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