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费县历史文化典故,费县的由来?

据《费县志·城池》载:“县城在古祊城,元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筑,后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复治此城。因从费国故城(今址西北25华里)迁至此处,故名费城。”

费县历史悠久,史称古邱。

颜师古曰:“音秘”《通锐》胡注: “费字有两姓,一、音蜚,赢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

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皆读蜚音,非是。

”上古时,属少 属地,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称费邑。

战国初期,季孙氏不甘在鲁国称臣,遂据 自为国,称为费国。

西汉初年,始置费县,因费邑得名。

晏子使楚。从前有个国家派晏子去别国访问。可是对方国家一看见晏子又小又矮,很生气,说,″难道你们国家没有人了吗?派你来出使我们国家?

"晏子不慌不忙说,″我们国家人很多,人才也很多。但是对于什么样的国家就派什么样的人出使访问。"晏子一席话说得对方哑口无言。这就是人不可貌相的故事。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

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

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

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

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

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

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成语故事】古代卖油郎秦重爱上有名的.妓女花魁娘子,他很痴情。花魁也很喜欢他,为了筹集一夜十两银子的宿费,他拼命节俭积聚,连银铺的伙计也发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后来花魁跳出妓院火坑,嫁给秦重做老婆,两人恩爱一辈子。

人不可貌相:【解释】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探沂是个古地名,位于费县城东三十六里,唐代就已形成村落。后来人口增多,分为大探沂、小探沂两个村。大探沂村在北边,靠近祊河;小探沂村在南边,靠近327国道。《费县地名志》记载了“探沂”这个地名的来历:该村“相传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因村北是祊河(古称小沂河)的大片沙滩,取名滩沂,后因音谐演化为探沂”。

费县与临沂之间,有一条古驿道,称作“古费遂”,探沂村就处在这条古驿道上。

唐代天宝四载(745年),大诗人杜甫游历东鲁时,曾经在探沂住过一宿,恰逢大雨,沟满河平,于是留下“夜来雨过黄花润,野水平流玳瑁沟”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过三千多首诗,流传至今的只有一千四百多首,大部分都散佚了,这两句诗就是杜甫的佚作。

其中的“黄花”,有人理解为可以食用的黄花菜,是不对的,应该是指菊花。

因此,杜甫到探沂的时间,应该是菊花盛开的深秋时节。

费县人把杜甫的诗句镌刻在石碑上留作纪念,直到清代康熙年间,这块诗碑还立在探沂村的玳瑁沟旁边。

《康熙费县志·卷之一·地理》有记载:“玳瑁沟:在探沂东里许。

杜甫诗云‘夜来雨过黄花润,野水平流玳瑁沟’,即此。

今尚有碑。

”可惜这块诗碑现已不知下落,“玳瑁沟”这个地名也不复存在,估量其位置,应该就是探沂镇小探沂村东侧、镇政府西侧的那条大水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南巡返京途中,走的也是“古费遂”这条驿道,还在探沂村住过一夜。

据《康熙费县志》记载:“康熙甲子冬 ,圣驾东巡狩,至于江南还,幸曲阜,道经费。

越十一月十有四日,驻跸探沂,十五日驻跸荆埠。

”《光绪费县志》也有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秋九月,圣祖仁皇帝稽古东巡至于江南还,幸曲阜,十一月十四日驻跸探沂集,十五日由费县驻跸荆埠。

”虽然康熙皇帝只在探沂住了一夜,费县民间却演绎出了“康熙与柴娘娘”的故事,说是地方官员找了一个姓柴的民间女子给康熙皇帝侍寝;她此后终生不敢嫁人,多年之后病逝,葬在探沂以东六里的一个村庄,取名“柴埠庄”。

探沂村东北部有个古渡口,是费县祊河五个渡口(自上而下为姜庄湖、南尹、大探沂、于村、麻绪)之一,称作“大探沂渡”,是探沂通往方城的要津,有木船来回摆渡。

清代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学政的“秀水派”诗人钱载,深秋时节路过此处,写了一首《祊河渡口》五律诗:“费县泉东注,沂州岸北环。

古田犹自绿,晓月为谁弯。

庙立空腔树,村堆没骨山。

南鸿高然的,春暖亦知还。

”其中的“古田犹自绿”两句,描写的是探沂村以东的古许田(今许由城村)一带的景色。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子弟.著有《大学》一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母孝顺.传说,有一天,他进入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连心.

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

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刘庄乡:因驻地刘庄村而得名。该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以刘、纪两姓取名刘纪庄。清光绪年间,因纪姓无人,改名刘家庄,简称刘庄。原属马庄区所辖,1958年单独设置刘庄乡。

费县各村的历史背景和来历均有相对清晰的记录可查,一般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1、历史背景: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一带,费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春秋时期,此地就有人居住,其后历经多代国家更迭,形成了今天的费县。

2、来历:费县境内有许多古村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越京、北邹光、西壁遗、新城、花沟头、汉峪等。

这些村落一般都非常古老,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这些村落中,可以找到各种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址,如明清古建筑、碑刻、墓葬、石桥、风雨桥等。

山东费县各村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费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属于鲁国的领土。

随着历史的演变,费县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各村也相继建立。

这些村庄大多以当地的山川、水源、历史人物等为名,如大桥村、芦庄村、孙家庄等。

在现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费县的各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费县粱王像的梁王是北齐朝的;这个“梁王”应该是梁武帝长兄、长沙王萧懿之子“梁王”萧明。

“梁王”是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名梁国)国君称号即梁王,又名魏王。再是从汉朝开始,“梁王”成为封建王朝王爵封号之一,彭越是第一位被封爵“梁王”。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梁王共有71位

费县粱王像的梁王是北齐朝的,这个“梁王”应该是梁武帝长兄、长沙王萧懿之子“梁王”萧明。

“梁王”是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名梁国)国君称号即梁王,又名魏王。而从汉朝开始,“梁王”成为封建王朝王爵封号之一,是一位被封爵“梁王”的是彭越。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梁王共有71位。在71位以上的“梁王”中,籍山东的三人,即彭越、吕产、萧明。

彭越(?-前196年),昌邑(今山东巨野,一说山东金乡)人,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建成侯,楚汉战争结束后被封为梁王,都大梁(河南开封)。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吕产(?-前180年),山阳单父人(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秦末和西汉初人物,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

萧明,北齐兰陵人(现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梁武帝长兄长沙王萧懿之子。

于北齐封梁王。

琅琊郡为秦设三十六郡之一,琅琊郡治,秦时在琅邪,西汉在东武,东汉初年曾在莒县,此后均在临沂境内。

费县,隶属于山东临沂,历史上,曾隶属于琅琊郡、泰山郡、丹阳郡、沂州(元始设),而从历史上,多数朝代、时间费县属于琅琊郡。

费县历史沿革: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分封诸侯,设立郡县,费地始为费县。

(见《汉书·地理志》)。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费城改隶兖州刺史部泰山郡,为侯国,属泰山郡十二城之一(见《后汉书·郡国志》)。

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费城又改隶徐州琅琊国(见《三国会要·舆地二》)。

永嘉之乱(时在公元311年)以后不久,西晋灭亡,淮水以北地区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历时约120年。

费县隶琅琊郡。

东晋政权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安置随其南迁的原琅琊国士族和流民,于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在江乘县(今属南京市)境内侨置怀德县(原费县),属丹阳郡。

咸和“土断”(时在公元326—334年)后,怀德县更名为费县,有实土,属南徐州琅琊郡。

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废置(见《景定建康志》)。

唐平隋乱,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费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今山东地区直属中书省,称腹里。

费县属腹里山东益都路沂州(见《元史·地理志》)。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沂州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

五年,改隶济南府。

七年,属青州府。

十八年,属兖州府。

费县均属沂州(见《明代·地理志》)。

清朝初年,费县仍属兖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沂州由散州改为直隶州。

十二年,沂州升为府,费县属山东省沂州府(见《清史稿·地理志》)。

分析费县历史沿革及70多位梁王出身、封地等因素,费县粱王像的梁王应该是北齐朝梁王萧明。

以下为山东临沂费县的邵姓起源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叔父于燕,燕国传至第二十九代君主燕昭王时,有人以邵为氏,并被燕昭王封为巨下之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40208120413355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