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桂林伏波山历史故事,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是否到过广西桂林的伏波山?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马援到过广西桂林的伏波山,但千百年来传说一直如此,认为他到过伏波山。

米芾于1074年到过桂林,北宋时桂林叫临桂县,米芾当过临桂县尉。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广西转运判官方信孺把《米芾自画像》刻到了《米黻还珠洞题名》碑旁。

如今,刻于龙隐岩内的《米芾程节赠答诗》和还珠洞里的《米黻题名》、《米芾自画像》三件石刻,成为研究米芾及其与桂林关系的珍贵历史资料。

桂林漓江有水怪传说。

就在桂林伏波山的还珠洞水里,传说有水鬼。

这水鬼在水中力大无穷,可以把渔民捕鱼的竹筏整个拉进水里,然后杀死渔民。

所以桂林漓江里的渔民都不会去还珠洞一带捕鱼。

不过传说始终是传说,每年夏天都有无数人在伏波山还珠洞周围游泳嬉戏,也从来没人见过所谓水鬼。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意思是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马援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他亲自率领4万大军前往武陵讨伐,取得大胜。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将病逝在军中。

正如他生前所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现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桂林市区还有一座伏波山。

清,徐锡麟也借用这个典故写了一首诗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伏波山位于广西桂林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过此地,故得名。

唐代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庭。

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米芾自画像、试剑石、珊瑚岩、千佛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乃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儿为悼其父所铸。

伏波山又因孤峰雄峙,半枕陆地,半插江潭,遏阻洄澜,有“伏波胜景”之美称。

每年春夏,江水暴涨,山麓遏阻急浪狂澜,使江水倒转回旋,有降伏波涛之力。

伏波山景致优美,岩洞奇特。

山的东面是临江回廊、伏波茶室和依崖而建的听涛阁,西面有登山石阶,可达半山亭和山顶,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清秀如画的水光山色

伏波山,芦笛岩好玩。

伏波山位于桂林城北的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过此地,故得名。唐时山上曾建有伏波将军庙。现有癸水亭、听涛阁、半山亭、还珠洞、米芾自画像、千佛岩等名胜,还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锅”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钟。

芦笛岩洞内钟乳石奇麓多姿,壮丽宏伟,特色在于以玲珑、瑰丽、虚幻著称。芦笛岩最宽阔、最美的部分在“水晶宫”,老版《西游记》曾在此拍摄取景。其位于古地下湖最深之处,高度向四周逐渐变小,但钟乳石四悬,如盏盏宫灯,辉煌高贵;当回望时,又如“渔歌唱晚”般,晚霞满天,令人惊叹。

此外,岩洞内还发现古代壁书170则,不少为文人、僧侣和游览者的题名、题诗,古韵犹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04231500128ee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