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东汉末年年表,求东汉末年所有年号?

延熹,建宁,中平,初平,建安,延康等!建安,延康为汉献帝年号!建安(公元196-220年),此间出现了以孔融,陈琳,阮瑀,王粲,刘桢,徐干,应玚为首的“建安七子”。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大破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廷康只有短短数月,之后,曹丕篡汉,改元为黄初!

孝元皇帝 刘淑 - - -

- 孝仁皇帝 刘苌 - - -

-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

- 弘农怀王 刘辩 189年 光熹、昭宁、永汉 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

- 孝献皇帝(孝愍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中平、初平

兴平、建安、延康 189年—189年、190年—193年、194年—195年、196年—220、220年—220年

桓帝年号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

元嘉:151年—153年五月

永兴:153年五月—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六月

延熹:158年六月—167年六月

永康:167年六月-十二月

灵帝年号

建宁:168年—172年五月

熹平: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光和:178年三月—184年

中平:184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少帝年号

光熹:189年四月-189年八月

昭宁:189年八月-189年九月

少帝在位时使用的这两个年号后来被废除,复称中平六年。

献帝年号

永汉:189年9月—12月

中平:189年12月

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2月

延康:220年3月—10月

--------------------------------------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年号

章武221年四月—223年四月

蜀汉孝怀皇帝(刘禅)年号

建兴:223年五月—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七月

炎兴:263年八月—十一月

-------------------------------

魏文皇帝(曹丕)年号

黄初:220年十月-226年

魏明皇帝(曹睿)年号

太和:227年-233年正月

青龙:233年二月-237年二月

景初:237年三月-239年

魏少帝(曹芳)年号

正始:240年-249年四月

嘉平:249年四月-254年十月

高贵乡公(曹髦)年号

正元:254年十月-256年五月

甘露:256年六月-260年五月

魏元帝(曹奂)年号

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

咸熙:264年五月-265年

-----------------------------------

吴大帝(孙权)年号

黄武:222年十月—229年四月

黄龙:229年四月—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八月

赤乌:238年八月—251年四月

太元:251年五月—252年正月

神凤:252年二月—三月

会稽王(孙亮)年号

建兴:252年四月-253年

五凤:254年-256年十月

太平:256年十月-258年十月

吴景帝(孙休)年号

永安:258年十月-264年六月

吴末帝(孙皓)年号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册:275年—276年六月

天玺:276年七月—十二月

天纪:277年—280年三月

元兴:264年八月—265年三月

甘露:265年四月—266年七月

宝鼎:266年八月—269年九月

建衡:269年十月—

简介

东汉纪年表(25年—220年)

皇帝

年号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汉光武帝刘秀

建武元年

公元25年

乙酉年

建武二年

公元26年

丙戌年

建武三年

公元27年

丁亥年

建武四年

公元28年

戊子年

建武五年

公元29年

己丑年

建武六年

公元30年

庚寅年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辛卯年

建武八年

公元32年

壬辰年

建武九年

公元33年

癸巳年

建武十年

公元34年

甲午年

建武十一年

公元35年

乙未年

建武十二年

公元36年

丙申年

建武十三年

公元37年

丁酉年

建武十四年

公元38年

戊戌年

建武十五年

公元39年

己亥年

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

庚子年

建武十七年

公元41年

辛丑年

建武十八年

公元42年

壬寅年

建武十九年

公元43年

癸卯年

建武二十年

公元44年

甲辰年

建武二十一年

公元45年

乙巳年

建武二十二年

公元46年

丙午年

建武二十三年

公元47年

丁未年

建武二十四年

公元48年

戊申年

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己酉年

建武二十六年

公元50年

庚戌年

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年

辛亥年

建武二十八年

公元52年

壬子年

建武二十九年

公元53年

癸丑年

建武三十年

公元54年

甲寅年

建武三十一年

公元55年

乙卯年

建武中元元年

公元56年

丙辰年

建武三十二年

建武中元二年

公元57年

丁巳年

汉明帝刘庄

永平元年

公元58年

戊午年

永平二年

公元59年

己未年

永平三年

公元60年

庚申年

永平四年

公元61年

辛酉年

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壬戌年

永平六年

公元63年

癸亥年

永平七年

公元64年

甲子年

永平八年

公元65年

乙丑年

永平九年

公元66年

丙寅年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丁卯年

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戊辰年

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

己巳年

永平十三年

公元70年

庚午年

永平十四年

公元71年

辛未年

永平十五年

公元72年

壬申年

永平十六年

公元73年

癸酉年

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

甲戌年

永平十八年

公元75年

乙亥年

汉章帝刘炟

建初元年

公元76年

丙子年

建初二年

公元77年

丁丑年

建初三年

公元78年

戊寅年

建初四年

公元79年

己卯年

建初五年

公元80年

庚辰年

建初六年

公元81年

辛巳年

建初七年

公元82年

壬午年

建初八年

公元83年

癸未年

元和元年

公元84年

甲申年

建初九年

元和二年

公元85年

元和三年

公元86年

章和元年

公元87年

元和四年

章和二年

公元88年

汉和帝刘肇

永元元年

公元89年

永元二年

公元90年

永元三年

公元91年

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永元五年

公元93年

永元六年

公元94年

永元七年

公元95年

永元八年

公元96年

永元九年

公元97年

永元十年

公元98年

永元十一年

公元99年

永元十二年

公元100年

永元十三年

公元101年

永元十四年

公元102年

永元十五年

公元103年

永元十六年

公元104年

元兴元年

公元105年

永元十七年

汉殇帝刘隆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

汉安帝刘祜

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

永初二年

公元108年

永初三年

公元109年

永初四年

公元110年

永初五年

公元111年

永初六年

公元112年

永初七年

公元113年

元初元年

公元114年

元初二年

公元115年

元初三年

公元116年

元初四年

公元117年

元初五年

公元118年

元初六年

公元119年

永宁元年

公元120年

元初七年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

永宁二年

延光元年

公元122年

建光二年

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

延光三年

公元124年

延光四年

公元125年

汉顺帝刘保

永建元年

公元126年

永建二年

公元127年

永建三年

公元128年

永建四年

公元129年

永建五年

公元130年

永建六年

公元131年

阳嘉元年

公元132年

永建七年

阳嘉二年

公元133年

阳嘉三年

公元134年

阳嘉四年

公元135年

永和元年

公元136年

永和二年

公元137年

永和三年

公元138年

永和四年

公元139年

永和五年

公元140年

永和六年

公元141年

汉安元年

公元142年

汉安二年

公元143年

建康元年

公元144年

汉安三年

汉冲帝刘炳

永憙元年

公元145年

汉质帝刘缵

本初元年

公元146年

汉恒帝刘志

建和元年

公元147年

建和二年

公元148年

建和三年

公元149年

和平元年

公元150年

元嘉元年

公元151年

元嘉二年

公元152年

永兴元年

公元153年

元嘉三年

永兴二年

公元154年

永寿元年

公元155年

永寿二年

公元156年

永寿三年

公元157年

延熹元年

公元158年

永寿四年

延熹二年

公元159年

延熹三年

公元160年

延熹四年

公元161年

延熹五年

公元162年

延熹六年

公元163年

延熹七年

公元164年

延熹八年

公元165年

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永康元年

公元167年

延熹十年

汉灵帝刘宏

建宁元年

公元168年

建宁二年

公元169年

建宁三年

公元170年

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

熹平元年

公元172年

建宁五年

熹平二年

公元173年

熹平三年

公元174年

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

熹平五年

公元176年

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

熹平七年(三月改元光和)

公元178年

光和二年

公元179年

光和三年

公元180年

汉灵帝刘宏,

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

光和五年

公元182年

光和六年

公元183年

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

公元184年

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

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中平四年

公元187年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

汉少帝刘辩

中平六年(四月改元光熹)

公元189年

光熹元年,昭宁元年

汉献帝刘协

初平元年(四月开始)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初平二年

公元191年

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初平四年

公元193年

兴平元年

公元194年

兴平二年

公元195年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建安二年

公元197年

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

建安四年

公元199年

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

建安六年

公元201年

建安七年

公元202年

建安八年

公元203年

癸未年,

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建安十年

公元205年

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建安十四年

公元209年

建安十五年

公元210年

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5年

建安二十一年

公元216年

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217年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

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

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

延康元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高祖九世孙,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明帝(刘庄)初名刘阳(公元28--75年)。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邓太后(邓绥)(公元81--121年)。和帝皇后,和帝死后,执政16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和帝慎陵之侧。

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少帝(刘懿)(公元?--125年)。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处不明。

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

梁太后(梁纳)(公元106--150年)。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帝(刘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帝(刘辩)(公元175--189年)。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234年)。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即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又称为前汉与东汉统称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承西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为后汉与西汉统称汉朝。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趁势而起。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建立东汉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一般以刘秀称帝的公元25年作为计算起点,其实直到公元36年才基本完成统一。

而其终点一般定在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但公元189年董卓废长立幼之后,就可视为东汉的“垃圾时间”,尤其是一部《三国演义》更让大众对这段时间的记忆误以为在“三国”——《三国演义》中大多精彩段落都不是史学所指三国时期(220-280),而实实在在发生于“东汉末年”。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董卓之乱结束。

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到洛阳,但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1、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封建军事集团之间兼并战争曹操统一北方

2、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3、220年曹丕魏国都洛阳

4、221年刘备蜀国都成都

5、222年孙权吴国都建业(今南京)

6、230年吴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

7、263年蜀国灭亡

8、265年司马炎西晋都洛阳

9、280年西晋灭吴后统一南北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东汉末年是指公元184年-公元220年,距今约1800年左右,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东汉末年是指公元184年-公元220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36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东汉(25年到220年)。

东汉末年-隋的大致顺序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个大家都知道,毕竟都唱成歌了。然后曹操把吴蜀哥俩干掉了,到他儿子时改朝魏。可惜,老曹家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让司马懿给篡了位,改朝晋了。

北方少数民族一看南方天下大乱,赶紧抄起家伙也来干一票,也即五胡入华(这是一段民族黑历史,发生很多民族屠杀)。司马家一看这阵势,当场吓尿了,撒开脚丫就往南跑,最后在长江以南老实待着了,这就是东晋。

从此拉开了南北朝的序幕,南北朝只是个统称,长江以南的政权称为南朝,长江以北的称为北朝。南朝一直比较稳定,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的更替。

北朝就整天闹腾,整天干架,好不热闹。

还好没过多久北魏的拓跋珪就统一了北边,北朝终于能消停一会了。北魏是个鲜卑政权,可以说这是民族大融合的开端。

北魏为了防范北边的柔然,所以在北边设置了六个武镇镇守。北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后,柔然入侵,中央不肯支援武镇,于是武镇一言不合就造反了。

最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在东边建立了东魏,而武川镇的宇文泰则在西边建立了西魏。

后来,东魏和西魏分别变成了北齐和北周,北周又干掉了北齐,北方重新统一。

然后杨坚篡位,隋取代北周。与此同时,南朝那边是陈后主在主事,就是那个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杨坚不费吹灰之力就干掉了这个后庭花,统一了大中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303092320135a2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