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战国历史年表,春秋战国年表?

春 秋(前 770 年-前 481 年)

公元前 574 年,始祖句须任鲁国大夫施孝叔家宰。

战 国(前 481 年-前 221 年)

前 390 年前后,元彪为邾国将军。

前 334 年,匡章参与徐州相王,并与魏相惠施辩论。

前 320 年,张仪并相秦、魏,秦军越过中原攻齐。秦军经过阳晋、亢父至齐鲁交界处的桑丘,匡章受命为将,大败秦军。

前 314 年,齐宣王六年,齐国乘燕国内乱,派匡章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进攻燕国,五十日以内,直破燕都。

前 314 年,匡倩答齐宣王问,向齐宣王晓以儒道,劝其放弃霸道。

前 312 年,楚怀王最终背弃齐楚联盟。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

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在濮水一战中失利。

前 301 年,秦楚关系恶化,齐国孟尝君政府又从中挑拔,使楚国孤立。

齐国在前线增兵至 20 万,并命匡章为将。韩、魏军约 20 万,楚军数目与联军相当,在沘水两岸共有 80 万左右的军队在紧张地对峙着。

齐楚军对峙了半年之久,而齐宣王没有看到胜利的到来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田地继承王位。

田地急于求胜,令周最到前线催促匡章迅速进兵,否则就要对匡章的家属不利。匡章没有理会齐闵王的威胁。

齐军最终大破楚军,楚国一夜之间几乎被秦、魏、韩、宋、越等国瓜分。

前 298 年,孟尝君田文回齐为相,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由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国的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之后赵、宋两国也参加,最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秦国归还了魏、韩一些侵地后,三国联军才退去。

前 296 年,函谷关被攻破,秦昭王急谋割地自救。齐相孟尝君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

齐军回师攻燕,战于权。燕军大败。此役后,齐国南破楚、西服秦、北败燕,威震天下,匡章之功不可没。

1、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2、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3、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4、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国

春秋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据说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并按照年、季、月、日、分别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2、战国: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便大大减少。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春秋战国经历了48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扩展资料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秒懂百科里,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为止

战国历史分期

战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战国时代上承春秋乱世,后启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战国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增加优势,纷纷实施一系列改革,并积极引进人才,政治上的宽松客观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在战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也逐步出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时间

前475年——前221年

主要国家

韩、赵、魏、楚、燕、齐、秦

概括介绍

分期标准

关于战国时代的开始时间,历史上是没有统一划分的,但主要说法有三种:

前476-475年,这是以周为尊的说法,因为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周敬王造成的误差)。《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前468年,以此年为开始一是因为是周贞定王元年,二是因为此年是《左传》的截止年份,故以此为续。

前403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从晋国独立,礼崩乐坏,群雄竞逐,《资治通鉴》以此为战国始。

为了划分时期的完整性,一般还是将从前475年开始作为战国开始的时间。

第一阶段前475年-前403年

以前403年结束的原因是这一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韩赵魏从此脱离晋国独立,政治意义上的“七雄”开始出现原型。

这一时期,是战国时代的酝酿阶段,韩赵魏于前453年完成了名义上的三家分晋,齐国田氏也牢牢掌控了齐国军政大权。

天下从近百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国家,政治、资源完成了局部统一,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了各国间的战争规模也急剧上升。

如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成了各国的首要目标,因而出现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改革,其中以魏国的“李悝变法”为典型,因此魏国也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

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1]

第二阶段 前403年-前341年

以前341年结束的原因是这一年魏军主力在马陵全军覆没,主将庞涓自伤,太子申被俘,同时秦赵也进攻魏国,魏国连续惨败,从此一蹶不振,超级大国的地位瓦解,沦为二流国家。这是战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一个事件,所谓的战国其实是从这一年开始,从此进入群雄逐鹿的的阶段,一般也以这一年为战国中期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63年时间是魏国称霸中原的时间,同时也是其他诸侯国相继崛起的时间:

前403年,赵国公仲连开始变法,赵国开

公元前475或476年。

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说法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关于周元王的前一个王周敬王在位时间,由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故出现两种说法.

第二类,按战国七雄实际形成的时间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

第三类,以春秋来标志战国,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定义春秋时代的问题,有人认为孔子《春秋》绝笔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又有人认为应以左氏春秋的纪事终结年(前468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2、名字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3、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五个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m20221013084013085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