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史记人物画像,《史记》中的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大智如愚。

《史记》记录,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莫知其所终”五字将老子彻底湮没在历史的风霜中。有点神了。

老子“大智若愚”“老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从表面看好像很 愚笨。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中,大智若愚是指那些看起来很愚笨,但实际上有大智慧的人。在儒家和道家看到,大智若愚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代表了处世的至高智慧。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大智若愚”这四个字?

首先是鹿邑人,或者是亳州人,老子是道家的始祖,其探究天道,为人处世之道,君王之道,地球运行的规律等。不管怎么说,老子是当时学问最高深的一位高人。也是当时最长寿的独一份。

老子的学说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曾仕强说:读老子的书可以成为神人”。可以想象老子的学问多么博大精深啊!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诞生老子,就不会有至高的哲学思想,辩证对立的相互转换的解析。更不会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醒悟与飞速发展……

老子其人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原本姓李名耳,字聃,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连孔子都曾前去拜见他,向他问礼。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展现出的思想和见解,对两千年来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影响重大,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说说老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老子20岁的时候,供职于周王室,担任了藏室史这个官职,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官员。

老子36岁时,遭受排挤被免去藏室史一职,老子出游鲁国。

5年之后,老子又被召回,官复原职。

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到周朝游历,拜访了45岁的老子。

公元前516年,55岁的老子再次被免职,原因是藏书被王子带到楚国。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再次来到老子的故里,向70岁的老子问学。

史记中的老子著书

史记记载,大约公元前481年,老子已经90岁,这时的周王朝已经败落,老子决定离开家乡,出函谷关去云游。当时守卫函谷关的官员叫尹喜,他对老子说:“您将要隐居了,就难为您,留一本书再走吧。”老子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此后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去向了。

史记中的孔子问礼

孔圣人对老子的评价,非常之高。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记载。孔子来到周朝的时候,曾向老子请教问礼。老子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你提到的那些人,早已经成了枯骨,现在留存的唯有他们的思想。

何况,君子有机遇就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机会就像飞蓬一样,到处漂泊就好。

我听说会经营的商人,都深藏着好东西,看起来像是缺货,有德行的君子,表面看上去都是一副很傻的样子。

希望你能去除骄傲和欲望,去掉神气和不正确的理想,这些都对于你的修为没有好处。

我能和你说的,只有这么多了。

孔子离开后,对弟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野兽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猎,能游的可以用线钓到,能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是不知道它能乘风上天的。我今天见了老子,就像看到了龙一样!”

可见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之高。

司马迁对老子的评价

综上所述,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着墨不是特别多,我们对老子的立体了解很有限,但是司马迁在老子的传最后面,对老子进行了评价:当今学习道家的都排斥儒家,儒家也排斥道家。“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无为,已经达到自我的化境,清净于世,自然一身正气。

诚谢之问,我从三个层面回答。一说《史记》;二说“老子”;三说《史记》对“老子”的评价。

1、先说《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再说“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道德经》,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史记》对“老子”的评价

《史记》对“老子”的评价,出现在七十列传中的《老子韩非列传》篇。

该篇介绍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个人及思想主张。其中:关于老子的介绍,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综上,对于老子的生平介绍和思想主张,司马迁介绍的非常清楚。

大体说:老子,名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司马迁对此十分欣赏。

司马迁对老子的评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所以,《史记》中的老子,是个“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人。

老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也有人称他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县人。相传,老子一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所以被称作老子。他一生功绩无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老子铜像

从他的生平来看,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清净的人,他诲人不倦,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关爱,智慧无比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这些性格都可以从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看出来。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无为”,他最理想的生活是虽然和邻近的国家能相互看到,甚至连鸡鸣声也能听到,但是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中庸,并且提倡消极应对事情的人。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重强调了朴素的辩证法,意思是要顺其自然,对一些事物不能强求,用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主张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辩证的态度,持独立的批判能力。

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有好也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

老子主张的“无为”和《道德经》的精华朴素的辩证法,这些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直至今天,老子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名人。

老子养生

在老子看来,人如果想要长寿,就必须顺其自然。

因为大自然是顺着自然界的规律发展的,人如果想要维持生命的机体,就必须生命的自然发展。

这样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寿。

除此之外,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懂得取舍,减少自己的贪念。

贪念是无穷无尽的,人疲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使人内心狂躁,不尽意。

尽可能做到清心寡欲。

恬淡的生活状态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

老子像

养生要养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变化,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不同的饮食,并且要适宜周围环境的变化,更要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顺应自然的核心。

人每天的情绪不宜过多波动,大多时候应该平心静气。

养生时期,什么该饮用,什么该忌口,什么时候不失平衡才是养生根本。

尤其该注意个人的神清气爽。

老子也认为人应该减少主观猜疑。

当然平心静气也应该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态让人的身体都会净化,所谓的以柔克刚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柔和的心态会使人拥有像婴儿那样的光芒。

老子养生的理念,无非是清心寡欲,静心养气,保持一个中正的态度,固守自己的本心。

同时也应该是心灵上的寂静,坚守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然生长,尽管世间变化万端,可最后都会都会落叶归根,这就是静。

守中养生,顺乎自然。

老子图片老子,本名为李耳,后人尊其为老子。

曾有传言说老子自打出生起便是鹤发白眉,不过这也只是传言,老子年轻时到底是不是真的鹤发白眉我们现在也是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年老时的画像倒是有过几幅,而看向古画已经年老的老子,我们发现:老子的头型偏圆,一头鹤发较为稀疏,耳朵稍显肥厚;自然,这既然是老子年老时的画像,定是少不了独属于老人的皱纹。

不过我国古时的画像一向是注重意境,而不似西方那般的重形体;所以想来现如今的老子画像与老子的本人也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子,自古以来便是我们对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虽然被称为子的人有无数,但是经过历时的洪流与时间的洗礼,能被后人记住,并且敬重有加的子,实在是寥寥无几。

而老子,确是其中的一个。

老子以他被后世广为赞扬的道家思想创始人的身份而被后人牢牢铭记在心,他的思想更是被后人加以推广。

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老子其实并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亦为老莱子。

可无论如何,无论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创始人,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后人带来的益处,他所提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起的我们的深思,与他所著的《道德经》其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

所以无论老子到底是不是道家的创始者,他亦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好的,关于古代是否有铁制肖像印章的问题,其实历史上确实存在铁制肖像印章。在中国古代,印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们追求艺术美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古代,肖像印章的制作材料多为铜、玉、石等,而铁制肖像印章相对较少见。这主要是因为铁的硬度较高,不易雕刻,而且铁制印章容易生锈腐蚀,不易保存。

然而,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铁制肖像印章的记载。比如,在《史记》中就有提到,汉代时期曾经有一位名叫“朱买臣”的官员,他的肖像印章就是用铁制成的。

此外,在一些古代墓葬中,也曾经出土过铁制肖像印章。这些印章通常是由当时的贵族或官员所拥有,用来代表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权力。

虽然铁制肖像印章在古代较为少见,但并不是没有。它们是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印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印章一般都是雕刻而成的,肯定不是铁制作的,铁制作的是一体成型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4032711541472c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