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地图,韩国战国位置?

战国时韩国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韩国的疆域只包含今山西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区,所以韩国的整体地盘,可谓十分有限,从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

作为对比的是,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这六国,在巅峰时期都是地跨数省之地的。

比如燕国在乐毅伐齐时,其疆域面积包含京、津、冀、鲁、辽等地。

再比如三晋之中的魏国和赵国,其在巅峰时期的地盘,也都至少是韩国的两倍以上的。

三家分晋后,韩国之所以实力远不如赵国和魏国,确实和当时划分的疆域格局存在直接的关系。

从三家分晋后的地图来看,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赵国获得原先晋国中部和北部的疆域,魏国获得了原先晋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域。

其中,赵国的疆域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魏国,虽然疆域被分为两个不相连接的部分,但是,因为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较弱,这反而有助于魏国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

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面积相对较小,也即虽然大家常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但是,这不是对晋国的平均瓜分,而是按照各自实力来瓜分晋国的。在晋国历史上,赵氏的实力可以说是明显强于魏氏和韩氏的,所以分得的疆域也相对辽阔。

同时,除了疆域面积相对较小,韩国的领土还正好处在魏国、赵国以及南边楚国的包围之下了。

而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保持了相对团结的格局,因此,处在魏国和赵国包夹之下的韩国,自然不能去破坏这一格局,也即无法通过进攻魏国和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了。

基于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基本上受到了长期限制,没有可以扩张的空间,这是韩国一直弱小的重要原因。

古代战国时期的韩国国都定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都于宜阳(今河南宜阳),韩国的疆域分布在河南中部与山西东南部。

战国时期,韩国地处中原,作为几大诸侯国之一,韩国在当时就称为“战国七雄”,同时与赵国、魏国合成为“三晋”,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故称其疆土为韩国;他是晋国韩武子的子孙;当时正处公元前453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国大夫瓜分,又过五十年,三国得到了周列威王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国土不算特别辽阔,分布在如今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中,但美中不足的是韩国完全处于中原地区,四面树敌,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1、战国七雄

了解春秋战国的都知道,所谓的“战国七雄”指齐国、楚国、韩国、燕国、赵国、秦国、魏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的霸主地位相互僵持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他们彼此相互制约,保持着稳定的动态平衡,期间经历着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强者欺凌弱者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虽小,却创造一个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典范。

史学家们也纷纷研究,研究是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韩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首先我们知道,韩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是十分弱小的,它的东西南北都被其余各国团团包围,韩国也因此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恰恰由于这个地理环境因素使得周围很多强国无法对韩国下手,韩国也成为了各个强国制约平衡的纽带。

2、摆脱不掉的国运

即使是成为各个强国的制约枢纽,但韩国依然始终面临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那就是韩国的地域狭窄,由于国土的限制导致了韩国发展的空间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十分狭小的,尤其在战乱纷纷的环境下,让韩国成为了马踏停蹄、轮番遭受碾压的战场,狭小的韩国在战乱中苟延残喘,面临着数不清、理不尽的发展问题,韩国最后也因此被秦国灭亡,停止在历史的岁月中。

韩国虽小,但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尤其是打赢了郑国,成为战国七雄,实现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现在的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的这些地方。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当今河南一带。

韩国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j202302180934378cd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