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是日本的年号之一。在庆应之后,大正之前。这是日本大化以后的第244个年号。
明治天皇的东京行幸图
概要
当时是庆应体制的过渡时期,“明治”是宪政上的第一个年号。另外,这是“一世一元之制”下的第一个年号。
明治时代指的是从公历1868年10月23日(明治元年9月8日)到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的期间,明治天皇践祚2年后随着即位而改元,所以最初的2年与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不一致。
年号为明治的期间作为时代区分,称为明治时代。时代区分名在江户时代(最后的年号:庆应)之前都是以中央政权所在地为基础的名称,明治以后根据一世一元的制度,变成了以年号为基础的名称。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嘉永5年9月22日> - 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 7月30日),日本第122代天皇(在位:1867年2月13日<庆应3年1月9日> - 1912年<明治45年/大正元年> 7月30日)。
讳睦仁,御名祐宫。
印章是永。
改元
1868年10月23日(庆应4年9月8日)-皇太子睦仁亲王(后来的明治天皇)即位改元。
但是,在改元的诏书中有“吉凶象兆随随熙”(吉凶象兆随随)、“改庆应四年为明治元年”(庆应四年改为明治元年),这是因为改元要改变年份的称呼。另外,一世一元的诏书也一并下达,天皇在位期间不进行改元。
根据《年号全247总览》(2017年,悟空出版,作者:山本博文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教授)的介绍,新年号的设计委托给了松平春岳,提出了多个方案,最终由明治天皇亲自抽签选定了“明治”。
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1873年(明治6年)实行太阳历)-明治天皇驾崩和皇太子嘉仁亲王(后来的大正天皇)践祚(即位),改元大正。同日施行,大正元年7月30日。
典据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易经》
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这句话,过去选择年号时,在江户时代8次,共10次采用(“正长”“长享”“庆安”“承应”““天和”“正德”“元文”“嘉永”“文久”“元治”年号时)作为候选被考虑到,共11次被釆用了。
岩仓具视命令松平庆永,将菅原家送来的优秀勘文抽签,在宫中贤所由天皇亲自抽签。
意思是“如果知道圣人像北极星一样把脸朝南停留,天下就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新历的实施
从1873年(明治6年)开始,日本的历法进行了修改,在新历的基础上采用了太阳历。以前的历法是基于太阴太阳历的天保历,以后,在日本说到旧历就是指天保历。
具体来说,改历是将天保历(旧历)的明治5年12月2日的第二天改为新历的明治6年1月1日。这样,公历(格里历)和和历的日期就一致了。
明治时代
明治天皇即位,新政府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国家体制的目标建立江户东京和纠正,天皇东京纱,明治2年(1869年),政府职能京都(现在的京都)转移到东京、东京奠都。
明治天皇的治世被称为明治时代。萨长土肥四藩(废藩置县后现在的鹿儿岛县、山口县、高知县、佐贺县、长崎县的一部分)在明治政府的建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政府中也掌握了强大的权力。再者,幕府末期与萨长一起主导尊王攘夷运动的水户藩因“天狗党”和“诸生党”的藩内抗争而人才流失,明治新政府时期人才稀缺。
基于尊皇思想,“天皇亲政直接统治人民”。
但是,1890年(明治23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之前,实行明治天皇是青年期、也是宪政下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成立,当时三编制、制和内阁官制的引进等,天皇以外萨摩藩和长州藩出身的掌握了政治实权(藩阀政治)。
明治改元的时候,模仿明朝中国规定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作为天皇的名字(严格来说是追号)使用年号,废除了之前的阴阳五行思想上的改元。
(以后,到现在的令和为止的改元都是代始改元。
)
明治时代是为了避免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化而推进近代化的时代,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是日本的工业革命时代。由于西化和近代化始于幕末,在明治年间实现,所以常被概括为“幕末·明治”。
另外,“幕末·明治”的括号,与不平等条约的缔结(1854年<安政元年>)到完全废除(1911年<明治44年>)的时代基本一致。中央集权式王政复古的过程也被称为“王政维新”。另外,1870年代(明治初期)是文明开化的简称,也被称为“开化期”。
明治维新
大政奉还
1867年(庆应3年)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进行大政奉还。由此,朝廷宣布玉松操和大久保利通等人制定的“王政复古大号令”。
1868年(明治元年)1月,在京都附近,以萨摩、长州两藩兵为中心的新政府军与以旧幕臣、会津、桑名藩兵为中心的旧幕府军之间发生了武力冲突(鸟羽、伏见之战)。
取得胜利的新政府军将庆喜作为朝敌追剿,撤退到二条城的会津藩、桑名藩、旗本根据辞官纳地的命令,与庆喜一起退到大阪城。
庆喜提出了弹劾萨摩藩罪状的“讨伐表”,向京都进军,但是成为朝敌被讨伐,用军舰开阳丸逃出大阪城,逃往江户城。
新政府军向江户推进。
在大久保一翁和山冈铁舟的努力下,代表新政府军的西乡隆盛和代表旧幕府军的胜海舟的交涉取得了成功,同年4月11日(阳历5月3日),江户在没有战火的情况下被新政府军占领(江户开城)。
东北诸藩也结成奥羽越列藩同盟,帮助会津藩,但接连败给新政府军,7月29日越后长冈城沦陷,同年9月22日经过激烈战斗,会津若松城沦陷,会津藩也投降。
接着庄内藩投降,1869年6月27日(明治2年5月18日)率领旧幕府海军占领箱馆的榎本武扬等人在五棱郭之战中战败投降,至此戊辰战争结束。
奖典禄接受了“四贤侯”为中心的讨幕派大名及“维新”的十杰为代表的下级藩士和三条実美·东久世通禧等七卿下降事件连坐了忽然派的公家为中心成立的新政府使封建统治制度解体,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基础。
幕府和摄政关白、征夷大将军、内览、议奏、京都守护职、奉行等将被废除。
在九条家设置太正官代,总裁、有栖川宫炽仁亲王、议政、参与的三职及神祇、国内、国外、陆海军、会计、刑法、行政制度的七科,征士·贡放,下级藩士师的实力者们是公家和雄的大名们并行加入了新政府。
在萨摩藩、土佐藩、安艺藩、尾张藩、越前藩五藩军队的京都御所警备下,成立当天晚上的小御所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命令庆喜归还内大臣的官职和领地(辞官纳地)。
至此700年的武家政治诸法度终结。
戊辰战争的1868年(庆应4年)3月,由利公正、福冈孝弟起草,以天皇在群臣的带领下向众神发誓的形式,确定了“五条誓文”,宣布了尊重公议舆论、开国和亲等新政治理念的基本。
第二天就挂出了“五榜眼的告示”。其内容是宣扬五伦之道(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道德),继承了旧幕府的政策,禁止拉帮结派、强诉、基督教等,但在数年内被废除。
闰4月21日接受五条誓文公布“政体书”。
太政官之下设有由上局和下局组成的两院制的议定官,上局由议定和参与组成,下局由各藩和藩送来的贡士组成。
接着,政府完善了称为太政官、神祇官的官吏制度。
天皇亲政下,公家和藩主并排,任命了参与金锡9藩士:小松佩刀(萨摩藩)、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萨摩藩)(长州藩)、矢吹真臣(长州藩)、后藤象二郎(土佐藩)·福冈也(土佐藩)、副岛种臣(佐藩)、横小楠(熊本藩)、由利公平(福井藩)的9名从“朝臣”,成为藩主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小松清廉,幕末萨摩藩家老、政治家。前名肝付兼戈。通称尚五郎之后带刀。维新十杰之一。吉利(2,600石)领主。
大久保利通(文政13年8月10日(1830年9月26日)-明治11年(1878年)5月14日),日本武士(萨摩藩士)、政治家。
木户孝允(天保4年6月26日(1833年8月11日)-明治10年(1877年)5月26日),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政治家,号松菊、竿铃。作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与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并称为维新三杰之一。
广泽真臣是幕末的长州藩士。明治时代初期政治家。维新十杰之一。赏典禄是与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同等的1,800石,是长州藩的旗手。
后藤象二郎(天保9年3月19日(1838年4月13日)-明治30年(1897年)8月4日),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武士(土佐藩士)、政治家、实业家。荣典为正二位勋一等伯爵。土佐三伯之一(其他还有板垣退助、佐佐木高行)。
福冈孝弟(天保6年2月5日(1835年3月3日)-大正8年(1919年)3月7日),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土佐藩士、政治家。他是加写五条誓文、起草政体书的人物。通称藤次,雅号南斌。荣典为勋一等子爵。
副岛种臣(文政11年9月9日(1828年10月17日)-明治38年(1905年)1月31日),江户时代后期的武士(佐贺藩士·参政权)、教育家。
明治时代的政治家、外交官、官吏、书法家、汉诗人、大陆浪人、文人。
侍讲兼侍讲局总裁、参与兼事务局法官制度、参议都兼大学御用卦、内务大臣(第四代)、枢密院副议长(第二代)、外务大臣(第三代)、外务事务总裁、清国特命全权大使、宫中顾问、兴亜会会长、东方协会会长、爱国说了算发起人等职务。
等级勋等为正二位勋一等伯爵。
横井小楠,日本武士(熊本藩士)、儒学家。也被称为横井时存。
由利公正,文政12年11月11日(1829年12月6日)-明治42年(1909年)4月28日),日本武士(福井藩士)、政治家、财政家、实业家。子爵,祇候。旧姓三冈。通称石五郎、八郎。字义由,雅号云轩。
西乡隆盛(<文政10年12月7日> 1828年1月23日-<明治10年>1877年 9月24日),日本武士(萨摩藩士)、军人、政治家。
东京奠都·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明治天皇的东京行幸
废藩置县
为了使人心焕然一新,同年9月8日(1868年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并采用了天皇一代设立一个年号的“一世一元之制”。
为了镇压江户开城后的关东农民起义,4月11日,东征大总督府军监江藤新平,在闰4月1日向岩仓具视建言:“将江户改为东京,迎接天皇。
”由于前内大臣久我建通等京都守旧派公卿相继反对,大久保利通提出了“大阪迁都论”,闰3月11日,天皇为了关东亲征,以行幸大阪的形式开始了部分迁都的准备。
这遭到京都市民和神道人士的抗议,伊势神宫祠官·山大路亲陆奥守彦向天皇朝廷建议停止东行。
7月17日江户改名为东京,设立镇将府,东京府的政府决定发表,镇将府参与大久保和镇将三条実美,管辖骏河以东13个国,形成了京都和东京两个政府形式。
江户改称东京后,8月27日举行即位仪式的明治天皇从京都迁往东京(9月20日从京都出发,10月13日到达东京),10月13日将江户城改为皇居,改称东京城。
天皇是12月8日,离开东京,回到了京都。同年11月,姬路藩主酒井忠邦期待“改变藩名,一并称为府县,实现中兴大业”,方案由木户孝允提出。12月22日京都还幸(第二年明治2年3月,再次东幸,事实上迁都东京)。第二年1869年(明治2年)2月,政府机关也迁往东京。这一系列动作在当时被称为“御一新”。
新政府在财政、军事、制度基础尚不牢固,对大久保、栅门等人的策划强烈愤怒的土佐藩主山内容堂和对超越自己的家臣反感的萨摩藩主岛津久光、和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等,早早地就在领地里准备了。
1869年(明治2年)12月1日,长州藩带领大乐源太郎奇士兵和游击队发动了反乱,1870年(明治3年)7月26日萨摩藩士·横山正太在集议政门前举行抗议的切腹,1871年(明治4年)二卿事件爆发。
这样新政府为以基础的萨长,也拥有统一的西式装备并接受实战训练的军队,对于成立不久的新政府来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存在。
更不用说静冈藩为首的亲藩、谱代诸藩的动静了。
结果,小规模的起义叛乱爆发,新政府很快失去了横井小楠和大村益次郎,负责处刑云井龙雄的广泽真臣在1871年(明治4年)被暗杀,开始了单翼飞行。
栅门、大久保等人在1869年(明治2年)6月17日至25日期间,命令诸大名将领地的领民缴回天皇(版籍可以奉还),将各藩主任命为藩知事,废除公卿和诸侯的称呼,改称华族,放弃上、中、下士称号,而全部称为士族。
另外,知事的家禄限定为石高的十分之一,藩政与知事家政分离。由此,表面上的知事与士族之间的君臣关系消失,各藩被彻底剥夺了自主性,转化为明治政府的地方行政单位。在此,建立了废藩和废除封建制度的决定阶段。
版籍奉还后的7月8日,通过职员令改革管制,以祭政一致为原则,设立神祇官、太政官,前者为上位,太政官设左大臣、右大臣、大纳言、参议、顾问等待诏院。
按政体书的规定,进行高官共选和互选,选出了:辅相三条実美(公家)、议政岩仓具视(公家)、锅岛直正(佐藩主)、徳大寺实则(公卿)、参与大久保利通(萨摩藩士)、木户孝允(长州藩士)、副岛种臣(佐藩士)、东久世通禧(公家)、后藤象二郎(土佐藩士)、板垣退助(土佐藩士),共10名。
进入9月,作为王政复古的论功行赏,授予“赏典禄”。
1870年(明治3年)9月政府公布了“藩制”。提出了诸藩共通的职制、财政的规定,重要的赏罚要得到政府的许可,藩士身份的简单化,藩债、藩札的整理。
11月29日,全国诸藩的注视,回到藩地的岛津久光,通过藩政改革努力加强萨摩藩的军备,集结了来自全国的士族约1万2000人的大军,为了说服对政府造成无言威迫的萨摩藩士西乡隆盛,以岩仓具视为钦差大臣,作为随从的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要求岛津久光和西乡隆盛上京而前往鹿儿岛,获得了西乡隆盛的承诺而使新政府的政权得到稳定。
1871年(明治4年)7月,首先从萨长土的3藩招募亲兵,巩固中央的军事力量,接着一举实行废藩置县。
全国的261个藩被废除,改为3府302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藩知事和士族的俸禄得到保障,并代为偿还藩债。
身份制度进行改革,大名、华族和公家的华族制度(日本国宪法施行之前存在的,效仿西方的日本的贵族制度)的创立,武士身份的士族、农工商业民(农民、商人)等平民,日本人(大和民族)都是“国民”(明治宪法下,也被称为“臣民”了),和被全体日本国民承认了的公称四民(士农工商)平等政策的措施。
制定户籍法,允许华族、士族理发、脱刀以及华族平民通婚,允许随意开垦田地,制定府县官制,允许华族从事农工商。
另外,与这些不同,与天皇有血缘关系的皇族(皇室成员)的地位也被确定。
1871年(明治4年),根据所谓的解放令,一直以来被视为贱民,被贬为贱民的平民也被编入平民。
不过,这之后作为部落问题仍留有余韵。
明治国家的形成
1869年(明治2年),复活律令制度的行政机构,政府机构整顿了宫内、民部省、大藏省、刑部非常省、兵部省、外务省的六省设置了律令体制时代存在的中务省、夜省、治部省三省没有复活设置。
但是,户籍、土木、租税、駅逓管辖、通商、矿山民部省和出纳、秩禄管辖、造币、営缮大藏省的民蔵省的官员、财政及贸易问题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很多,另外职务实际需要合理思考的。
所以,1870年(明治3年)4月,太旧朝敌藩的赎罪金免除大藏省的反对等,常常省的斗争成为了政府内部的矛盾的种子。
但是,后来民部省合并为大藏省后,产业、财政的强大权力集中在大藏省,在官僚社会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军事上的改革,是民部省大辅兼军务官副知事的大村益次郎(长州藩士)征集全国“农民的父母兵”的全民动员的政府军队制造计划,1873年(明治6年)1月10日,陆军卿山县有朋为中心,征兵令,公布身份关系没有满20岁以上的男子的兵役义务的(但是实质性,征兵制度的例外,作为户主被免除征兵,户主以外的次三子层和贫农出身阶层子女负责兵役,税金)发生了农民起义。
兵役期限为三年。
17岁到40岁的男子全都被赋予了兵役籍,即使是不直接入伍的人,有战争的时候也会被叫出去。
是男子全民皆兵的原则。
从1873年(明治6年)到1945年(昭和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为止的72年间,这一原则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资产家和富裕阶层等有财产的人成为例外。
在治安方面,1874年(明治7年)东京设立了警视厅。华族、士族在废藩置县后也从政府得到家禄,1876年(明治9年)支付金禄公债,并决定按年支付,停止了一切家禄的支付(秩禄处分)。由此士族的地位显著下降。
外交方面,1871年(明治4年)11月12日,江户幕府政权时,西方国家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修订的预备谈判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文物的调查目的,岩仓具视全权大使,大久保和门,全权副使的大规模派遣使节团到欧美国家。
这个岩仓使节团由伊藤博文、山口尚芳等中坚官员随行,历时1年零9个月访问了12个国家。
其目的之一的不平等条约改正虽然没有成功,但政府接触到西洋文明的实际情况,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巨大动力。
新政府为了日朝建交,向李氏朝鲜派遣了外交使节,但是李氏朝鲜采取了彻底的锁国政策,大院君政府也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接着又发生了对釜山日本公馆进行生活物资搬运妨碍等朝鲜方面指责日本的事件。
由于这些原因,1873年(明治6年)夏至秋之间发生了所谓“征韩论”的争论,问题变得越来越大。
6月12日首次成为国务会议的议题。
于是,政府在8月17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任命西乡隆盛为朝鲜派遣使节。
征韩争议图
西乡隆盛、板垣退助等人为了警戒欧美各国进军朝鲜,逼迫朝鲜开国,提出征韩论。
但是,1873年(明治6年)从欧美考察归国的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主张国内改革优先,并对此表示反对(明治六年政变)。
西乡、副岛、后藤、板垣、江藤等5参议下野后,江华岛事件爆发,1876年(明治9年)签订《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朝鲜开国。
另外,1871年(明治4年)与清国缔结《日清修好条规》,设立琉球藩,1874年(明治7年)出兵台湾(征台之役)。
接着在1879年(明治12年)设置了冲绳县。
1875年(明治8年),日本与俄国签订了《桦太-千岛交换条约》,规定桦太为俄罗斯领土,千岛列岛为日本领土。
另外,小笠原群岛、尖阁列岛、竹岛也被定为日本领土,暂时确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
国内行政上是不在政府于1872年(明治5年)2月农田永久交易解禁。4月改称村长、名主为户长,7月进行全国一般地券发行。回国的大久保在1873年(明治6年)设置内务部,致力于培养殖产,雇佣外国人,富冈制纱厂等许多官方设立了工厂。
财政方面,民部省统合了大藏省的大藏卿、大久保和大藏大辅、井上馨局设立了修改,井上的直属部下的涩泽荣一卦提拔为委员长。
1871年(明治4年)废除各藩的藩札等新条例的制定,日元货币的单位、钱、率进行了统一。
1872年(明治5年)制定国立银行条例,在各地设立国立银行。
虾夷地改名为北海道,设立开拓使,与屯田兵等一起正式展开开拓事业。
通信方面,代替江户时代的飞脚制度,首先在1871年(明治4年)三府(东京、京都、大阪)开始了邮政事业,1869年(明治2年)在东京-横滨之间开通了电报。
在运输方面,1872年(明治5年)新桥-横滨之间开通了官营铁路。海运事业在政府的保护下,以三菱商会为中心发展起来。
建筑等也可以看到砖造的建筑物,家家户户都亮着煤油灯,路灯上也出现了煤气灯,马车和人力车也开始行驶。
军服采用西服,政府官员依次将服装西化。另外,瞄准西化的日本市场,渣打银行、弗里德里希·拜耳、大北电信公司等外资相继进入。
司法方面是法治主义和司法权的自立,三权分立。
江藤新平担任首任司法卿,留在家中的长州藩的首领、近卫都督山县有朋、陆军省御用商人、山城屋和助公款费消事件有牵连的山城屋事件、大藏大辅、井上馨(长州藩士)从民间人滥用职权,卷进尾去沢铜山事件。
长州藩出身的京都府参事、槙村正直压制人民的强烈追求等。
由于围绕法院设立预算的对立,江藤迫使3人暂时辞职,将长州阀一扫而光,政府内部逐渐对江藤产生了不满,这成为留守政府的五参议(西乡、江藤、板垣、后藤、副岛)免职的开端之一。
1876年(明治9年)7月28日,为了筹集新政府的费用,公布了《地租改正条例》,规定了农地的价格,不论丰收或歉收,地租规定为地价的3%,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以现金支付。
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认。
但是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佃户还是一如既往地以实物向地主交纳租金。
自耕农和佃农的负担没有减轻,陷入了困境。
地主购买其他农民的土地,把这些土地换成钱,使资产增值。
一部分人处理了土地,变成了资本家。
不久,把土地的耕种工作全部交给佃户,只收钱在城市生活的不在家地主增加了。
对征兵令不满和修改地租引起百姓反对,农民起义经常发生。1876年(明治9年)发生在三重县的伊势暴动(东海大农民起义)。茨城县等的修改地租反对农民起义等,第二年地租率不得不下调了2.5%。结果,缴纳地租的农民负担比江户时代大约减少了20%。
文化方面,在1872年(明治5年)11月启用太阳历。文明开化的风气日益高涨。福泽谕吉、西周、森林有礼、中村正直等组成明六家,通过著作和演讲推广近代学问、知识之外,中江兆民等启蒙思想家也出现了。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日本最初的日刊报纸《横滨每日新闻》等报纸相继创刊。为了让所有国民都能接受教育,日本建立了学校制度,
1872年(明治5年)公布了“学制”,在全国设立了学校。新政府聘请了寺岛宗则、神田孝平、柳川春三位学者负责运营。
在教育机关的整备方面,他命令玉松操、平田铁胤、矢野玄道等人起草了以大学宿舍为原型的“学舍制”方案。
在宗教方面,为了实现神道的国民教化,颁布了神佛分离令。对此,对扎根于日本佛教的寺请制度抱有不满的人也加入其中,导致废佛毁释的事态。
1870年(明治3年)宣布《大经》并制定了节日。1873年(明治6年)将天皇的生日定为天长节(现在的天皇诞生日),将神武天皇即位之日(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定为纪元节(现在的建国纪念日)。
1873年(明治6年)基督教解禁。从后来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所规定的政教分离的制度性要求,转变为基于国家神道(神社非宗教论)的宗教行政。
明治新政府为了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变革过于急躁,忽视了国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废藩置县政策和征兵令,打破了士族的武力垄断,御亲兵改名近卫兵,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企图大区小选区制,现有的地方自治,无视中央的命令传达和执行机构设置的不只有极其动荡。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地方自治郡区町村制在短期内改变。
新政府的重要职位几乎都由萨长土肥的藩阀人物构成,因此全国的士族被剥夺了特权,经济上也陷入了困境。
士族对政府的不满高涨的结果,以民选议院设立建议书为发源,士族叛乱、自由民权运动爆发,最终在1874年(明治7年)爆发了岩仓具视暗杀未遂事件(食错之变)。
食错之变之后,大久保利通为了给征韩派士族一个发泄不满的渠道,着手征讨台湾。
任命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务都督,“出兵台湾”。
1874年(明治7年)5月征台军平定蕃地。
大久保利通担任特命弁理大臣,在清朝的北京进行会谈,达成了清政府向日本国支付赔款50万两的条件。
解决台湾问题的大久保,即使是在西南战争中,也在内务省的主导下,在总裁·大久保利通、副总裁·松方正义的领导下,举办了第一届国内劝业博览会。
士族通过经营钢厂和纺织厂,进行授产事业和殖产兴业,与此同时进行秩禄处分,因此没有乘士族叛乱之机的士族,逐渐分解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士族叛乱(自由民权运动)
佐贺之乱的主谋江藤新平与岛义勇。
西南战争鹿儿岛附近的冲突。
1873年(明治6年)的征韩论政变下台的板垣退助于次年1874年(明治7年)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岛种臣筜和爱国政党组成,由利和公正等设立民选议员建议书,明治7年(1874年)1月向政府左院提交,在高知创立立志社。该建议书在各地的报纸上刊登后,以对政府不满的士族为中心展开了运动。
另一方面,是否应该设立民选议员的讨论也在报纸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次年1875年(明治8年)是爱国社组成。
在大阪会议上,板垣重返参议,提出立宪政体建立诏书。
同时,先后设立元老院大审院整顿审判制度,地方官员会议举行地方议会的开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另外,政府还制定了报纸条例和诽谤律,管制激进的反政府言论活动。
后来因为立志社想借西南战争举兵而发生了立志社狱,干部被逮捕。
江藤新平(天保5年2月9日(1834年3月18日)-明治7年(1874年)4月13日),幕末至明治时期的日本武士(佐贺藩士)、政治家。讳胤雄、胤风,号南白。“维新十杰”、“佐贺七贤人”之一。
在民选议院设立建议书中有名字的江藤新平于1874年(明治7年)在家乡佐贺与岛义勇一起成为不平士族的首领,发动叛乱(佐贺之乱)。虽然政府对此进行了镇压,但随着废刀令和家禄制度的废除,士族的不满更加高涨。1876年(明治9年)在熊本发生了神风连之乱、福冈发生了秋月之乱、山口发生了萩之乱等一系列士族叛乱,
第二年1877年(明治10年)以西乡隆盛为首领的鹿儿岛士族等约4万人向政府起兵(西南战争)。
西南战争对政府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动员新的军队在九州各地展开了约8个月的激烈战斗。
战争中木户病死,西乡自杀,第二年1878年(明治11年)大久保在东京被不平士族的岛田一郎等6人暗杀(纪尾井坂之变)。
这样明治政府的“维新三杰”体制宣告结束,萨长元老的官僚藩阀政权确立。
自由民权运动的共同目的是开设国会。渐渐地,农民之间的支持层也扩大了。
1880年(明治13年)全国的民权派团体聚集在大阪召开爱国社大会,结成国会期成同盟,8万7千多人签名。私拟宪法开始起草,已经发表了40多篇。民权派发表了很多类似英国式两院制的议会政治(交询社、嘤鸣社)、人民主权和一院制(立志社、植木枝盛)、君权主义(五日市宪法)等。
1881年(明治14年)开拓使官物清退事件引发明治十四年政变。
井上毅、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韩流德国宪法的支持者,主张将立即开设国会的激进派从政府驱逐派,同时发出“开设国会的诏书“,承诺1890年(明治23年)国民议会开设。
结果,被明治政府驱逐的板垣退助成立了自由党,福地源一郎成立了立宪帝政党,大隈重信成立了立宪改进党,试图为即将到来的国会开设做准备。
1882年(明治15年)反对道路建设事业的农民和自由党员等被检举(福岛事件),接着加波山事件、秩父事件等东日本各地发生了自由党员们的暴发事件。就这样,自由民权运动逐渐衰退,1887年(明治20年),日本政府试图发动“大团结”运动,但政府颁布了《保安条例》,将许多民权运动家驱逐出东京。
财政方面,西南战争后的通货膨胀的整顿,以松方正义大藏卿为中心,1882年(明治15年),日本银行创立。并于1885年(明治18年)开始,可以和正货银币交换的纸币发行(大多制)。此外,由于将官营工厂转让给民间,产生了政商,后来形成了财阀。
1882年(明治15年),在政府内掌握实权的伊藤为了调查宪法而访问欧洲。回国后,1884年(明治17年)制定了华族令,对国家有功之人也授予爵位,成为华族,为建立贵族院而制定了华族制度。
1885年(明治18年)废除太政官制,引入内阁制,伊藤博文就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1888年(明治21年)还就任新设的枢密院议长。1888年(明治21年)公布了市制、町村制、府县制、郡制,实施了地方自治制。1889年(明治22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二年1890年(明治23年)颁布了教育敕语。
伊藤之后的初期内阁都是以萨摩藩(黑田清隆、松方正义)和长州藩(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为中心组阁,1890年(明治23年)11月25日帝国议会开幕。之后通过激烈的选举干涉试图压制民党,1892年(明治25年)成立的第二次伊藤内阁时期,政府和自由党逐渐达成妥协,开始合作运用政治。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天保12年9月2日)- 1909年(明治42年)10月26日)。
明治时代先后4次担任内阁制度出台后的内阁总理大臣(第一代:1885年-1888年,第五代:1892年-1896年,第7代:1898年,第10代:1900年-1901年)。
在第一次内阁时,他是起草明治宪法的核心人物,在第二次内阁时,他参与起草了《日清和约》。
在第4次内阁组阁时创党立宪政友会,成为首任总裁(在职1900年-1903年),为政党政治开辟了道路。
此外,他还曾任第一任枢密院议长(1888年-1889年)、第一任贵贵院议长(1890年-1891年)、第一任韩国统监(1905年-1909年)、元老等。
黑田清隆(1840年11月9日<天保11年10月16日> - 1900年<明治33年> 8月23日),日本武士(萨摩藩士)、陆军军人、政治家。军衔为陆军中将。荣典为从一等大勋位伯爵。通称仲太郎、了介。
山县有朋(1838年6月14日(天保9年闰4月22日)- 1922年(大正11年)2月1日),日本武士(长州藩士)、陆军军人、政治家。
军衔为元帅陆军上将。
等级勋等功级爵位是从一等大勋位功一级公爵。
历任内务大臣(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第3、9代)、司法大臣(第7代)、枢密院议长(第5、9、11代)、陆军第一军司令官、贵族院议员、陆军参谋总长(第5代)等。
松方正义(1835年3月23日<天保6年2月25日> - 1924年<大正13年> 7月2日),日本武士(萨摩藩士)、政治家。等级勋等爵位是赠从一等大勋位公爵。
条约修正问题
19世纪时期,亚洲的许多国家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成宋史幕府末期以来的不平等条约修改关税自主权的确立(恢复)税权和领事裁判制度撤销权恢回复(法)和工业。对日本来说欧美国家唔平等地位,这是比什么都重要。
1871年(明治4年),日本和清朝签订了《日清修好规条》。1873年(明治6年)外务卿副岛种臣谒见清朝皇帝,交换了《日清修好条规》批准书。
1878年(明治11年)在外务卿寺岛宗则的领导下,日本与美国达成了恢复税权的协议,但由英国等国反对,新条约未能生效。继位的外务卿井上馨采欧化政策,试图将风俗和生活方式西化,使谈判更有利。
1883年(明治16年)在日比谷建立的“鹿鸣馆”中,政府高官和外国公使等经常大规模地进行着西洋风格的舞会。井上的修正案是以日本国内对外国人开放(内地商家)换取税权的部分恢复,并废除领事裁判制度,这种伤害国权的作法受到了政府内外发生的强烈反对,在1887年(明治20年)谈判中断,井上辞职。
1889年(明治22年),大隈重信外长与美国、德国、俄国间的新条约的签字,因为只限大审院(现在最高法院)任用外国法官获准,以《新闻日本》为基础的东邦协会成员为首,领导国民协会的保守派品川弥二郎、鸟尾小弥太、民权派星亨为中心,再次在国内掀起了反对运动。
大隈被玄洋社的活动家扔炸弹付伤,使谈判中断,新条约无法生效。此后,青木周蔵外交涉谈判,在1891年(明治24年),俄帝国皇太子(尼古拉二世皇帝时期)在防问滋贺时,在大津警卫被袭击受伤(大津事件),修改条约遇不到困难。
此后,英国对俄国在东亚的势力扩张加深了警戒心,答应修改朝日本的条约。1894年(明治27年),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朝驻英公使青木周藏成功与英国签订了以撤销领事审判权和恢复部分关税自主权为内容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关税自主权完全恢复。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仪式
宪法的制定
伊藤博文与井上毅、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赫尔曼·罗斯雷尔等人开始准备制定宪法,1888年(明治21年)设立了枢密院。1889年(明治22年)黑田清隆内阁时期,模仿君主权力强大的普鲁士宪法,制定了由明治天皇授予臣下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内容
该宪法在第3条中将天皇规定为神圣不可侵犯,在第4条中将天皇规定为总揽统治权的元首。也就是说,形式上天皇是权力的总统帅。
关于三权如下。
第一是立法权,第5条规定,天皇在帝国议会的赞助下行使立法权。
天皇的立法权大致以法律的裁决为中心,而且这个裁决需要国务大臣的副署。
也就是说,通过大臣的副署后,由天皇批准,法案得以通过。
另外,帝国议会由由选举产生的国会议员组成的众议院(下院)和由华族、皇族等组成的贵族院(上院)两院组成。
第二是行政权,与后来的《日本国宪法》不同,它不是基于议院内阁制的连带责任,而是根据第55条规定,各国务大臣辅佐天皇,个别承担责任。
第三是司法权,第57条规定,法院以天皇的名义依法行使司法权。
该宪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第11条规定的“天皇统帅陆海军(大日本帝国陆军、大日本帝国海军)”。拥有陆军省、海军省的内阁和帝国议会不能直接干预军部(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第二是第21条规定的“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的臣民(国民)的权利。
另外,黑田清隆首相表示“政府的政治姿态是不被政党的动向所左右,采取超然公正的政策”,与议会对立。
1889年(明治22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伴随着“众议院议员选举”法被公布,直接国税纳税15日元以上的25岁以上的男子有选举权,1890年(明治23年)第一次帝国议会开会。
宪法发布
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体制,同时也承认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开辟了参与国政的道路。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它在其他亚洲国家中率先走上了拥有宪法和议会的近代国家之路。
日本帝国宪法中还制定了民法、商法等各种法典。民法是在法国的古斯塔夫·埃米尔·博阿索纳德的建议下,折衷了法国民法典和日本的习惯法。特别是关于“家族制度的规定违背了基于日本优良传统的家长制”,遭到谴责,一度被推迟实施。
日中甲午战争
日本以1882年(明治15年)壬午事变和1884年(明治17年)甲申政变为契机,围绕朝鲜问题与清朝对立,并以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1894年(明治27年)爆发了甲午战争。
从当时的国力来看,清朝在财力、军舰、装备、兵力等方面都处于优势,但日本在士气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胜利,通过《下关条约》,清朝承认了以下内容。
• 承认朝鲜独立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群岛为领土
• 获得赔偿金(2亿两白银,折合日元3亿1千万日元)
• 重庆、长沙、苏州、杭州四港开港
《马关条约》的结果,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被否定,作为东亚国际秩序的册封体制也就此终结(李氏朝鲜在1897年(明治30年)作为大韩帝国独立)。但是,由于俄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干涉,辽东半岛被收回(作为代价获得3000万两),结果使国民感到屈辱,激发了报复心(卧薪尝胆)。
结果,通过这场战争,日本也加入了列强的行列,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另一方面,被称为“沉睡的狮子”的清朝战败后,各列强加速了对中国大陆的殖民地化。
另外,甲午战争的赔款成为1897年(明治30年)实行金本位制的源泉,成为建造官营八幡制铁所(1901年(明治34年)开设)的资金,战果在经济上也产生了影响。
另一方面,日本也可以公然要求废除与外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
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向清朝施压,租借了辽东半岛的旅顺和大连。
另外,建设西伯利亚铁路及其支线东清铁路,推进南下政策。
特别是义和团之乱(义和团事件)以后,俄国在满洲驻军,确保了自己的利益。
日本为了牵制俄国的行动,1902年(明治35年)与英国缔结了英日同盟。
当时,世界第一大帝国中贯彻着“光荣孤立”的英国首次签订了同盟的国家,日本和亚洲的新兴对方受到了世界的但在欧洲,远东中发迹的日本走狗布的栗子(中国)试图捡到的东西也看到了讽刺。
之后,针对满洲、朝鲜半岛利害对立的俄罗斯帝国,爆发了日俄战争。
陆军在辽东半岛登陆后,在旅顺围城战、奉天会战中,以压倒性的兵力成功击退了俄罗斯陆军。另一方面,海军最终在日本海海战中消灭了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
俄国虽然还维持着陆军,但海军力量已经丧失大半,国内革命运动也在发展,因此倾向于讲和。日本也没有实现能够承受持久战的经济发展,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委托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调停,促成了和谈。结束日俄战争的《朴茨茅斯条约》的内容如下。
• 俄罗斯承认日本在韩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优先权。
• 将清领内的旅顺、大连租借权及长春以南的铁路及其附属权利转让给日本。
• 转让北纬50度以南的桦太(即南桦太)及其附属诸岛。
• 日本承认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的渔业权。
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任何赔偿金,国民的愤怒爆发,发生了日比谷烧打事件。
与后来的大东亚战争时期相比,反战的主张也比较被允许,《万朝报》的堺利彦、片山潜等人的反战运动,以及内村鉴三站在基督教立场上提出的非战论。
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是有色人种小国对白色人种大国的胜利,在世界史上意义重大。在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埃塞俄比亚帝国曾战胜意大利王国,这是在英国和法国的全面军事支援下取得的。因此,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可以说是有色人种国家独自的军队对白色人种国家的近代第一次胜利。
条约修改的实现与走向帝国主义国家的道路
1905年(明治38年),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韩国统监府首任统监,但在1908年(明治41年)辞职。
另外,对于1906年(明治39年)通过《朴次茅斯条约》获得的辽东半岛南部(关东州)及长春以南的东清铁路,分别设立了关东都督府、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
1909年(明治42年)7月,第2次桂内阁在内阁会议上决定合并韩国。
10月26日,伊藤为了与俄国进行会谈而渡满,抵达哈尔滨时被大韩帝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枪杀。
1910年(明治43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合并大韩帝国,成为与列强齐名的帝国主义国家。
对大国俄国的胜利记录在各国也引起了反响。
1911年(明治4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新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与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也签订了相同内容的条约。
外务大臣小延寿太郎关税自主权的全面成功恢复,因此,过去江户幕府政权时,西方列强和对等的国家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改善修改条约的主要部分,完成日本克服了长期的课题,名副其实的西方国家和对等连接国际关系。
嘉永年间以来的黑船冲击,以及之后目标的与西欧列强并立的近代国家的建立,初步达成了。
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讲和中完成的凡尔赛体系的世界里,日本作为常任理事国参加了1920年(大正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明治维新后约50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列强国家之一。
明治年间条约修改交涉年表
在没有被殖民地化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近代化改革的日本,在1894年(明治27年)与英国达成了条约改正,以此为开端,推进了幕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的解除。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是在韩美合并以后。
岩仓使节团右起为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岩仓具视、山口尚芳、木户孝允。
• 日奥修好通商航海条约(1869年(明治2年)):完成了欧美各国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体制。
• 派遣岩仓使节团(1871年〔明治4年〕):条约改正交涉失败。
• 外务卿寺岛宗则的交涉(1876年(明治9年)- 1878年(明治11年)):美国赞成恢复税权,但因英德反对而受挫。
• 外长井上馨的谈判(1882年-1888年<明治15年-明治21年>):鸣鹿馆的建设其实招聘等政策,外国法院法官→博阿索纳德和山谷,干城国粹主义者的反对,也有对诺曼顿号事件预报不准就招致,井上辞职。
• 外相大隈重信的交涉(1888年(明治21年)- 1889年(明治22年)):大审院只采用外国人法官的事被伦敦时报泄露→玄洋社的来岛恒喜遭遇恐怖袭击,辞职。
• 外相青木周藏的交涉(1889年(明治22年)-1891年(明治24年)):英国赞成恢复法权,但因大津事件受挫。
•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1894年(明治27年)):外相陆奥宗光,准许英国撤销治外法权(撤销领事裁判权)。
• 《日美通商航海条约》(1911年(明治44年)):外相小村寿太郎要求美国承认日本的关税自主权。
明治时代产业的变化
明治时代的特征是大量进口西洋产品而引发的产业革命。
但是明治维新时,由于神佛分离令,掀起了废佛毁释运动。到了1870年代(明治3年-12年)中期,西洋文明的进口正式开始。1872年(明治5年)“殖产兴业”的铁路开业和富冈制丝场的设立就是象征这一点的事件。
经过松方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萧条、国内劝业博览会的实施,随着甲午战争的胜利,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工业革命正式开始。1901年(明治34年),日本第一家西洋式钢厂,官营八幡钢厂开业,宣告了重工业的崛起。
明治时代年表
1868年
明治维新,神佛分离令,7月江户改称东京,设立镇将府,江户府改为东京府。东京行幸(9月20日发车-10月12日到达东京)、京都还幸(11月)。这一年,现在的长野、栃木等诸县农民骚动。
1869年(明治二年)
奠都东京。戊辰战争结束,五稜郭之战。版籍奉还(3月)。引入太政官制。虾夷地,改称北海道,开拓使设置(8月)
1870年(明治三年)
太阳旗成为国旗(商船规则)。设立桦太开拓使。庚午事变姓氏许可令(庶民姓氏差许)。横滨每日新闻发行。
1871年(明治四年)
制定新币条例。废藩置县,改废全国府县(成为3府72县)。规定户籍法(1872年2月1日起实施:壬申户籍)、日清修好条规、新币条例。这一年,现在的冈山、岛根等诸县因反对旧藩主移居东京而闹得沸沸扬扬。派遣岩仓使节团。宫古岛岛民遇险事件。
1872年(明治五年)
学制琉球藩设置,琉球国王实际废位。首次实施全国户籍调查(总人口3311万825人)。采用太阳历(十一月九日的改历诏书)。2月15日,解除田畑永代买卖禁止令,明治5年12月2日的第二天改为明治6年1月1日)。
1873年(明治六年)
神武天皇的即位日改为2月11日,并制定了纪元节。征兵令、地租改正、征韩论问题(明治六年政变:西乡隆盛、板垣退助等下野)
1874年(明治七年)
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佐贺之乱。出兵台湾。秋田、高知等诸县发生了反对地租改正等农民骚乱21起。
1875年(明治八年)
2月13日,平民称姓布告。4月14日,下诏废除左院、右院,设立元老院、大审院、地方官会议,暂时建立立宪政体。桦太-千岛交换条约。6月20日,召开第一次地方官会议。6月28日,制定诽谤律、报纸条例。9月30日,江华岛事件发生。这一年,福冈、岛根等地发生农民骚乱约15起。大阪会议、秩禄处分、国立银行条例
1876年(明治九年)
日朝修好条规(江华条约)、禁止带刀(废刀令)、调整筑摩县以下的14个县(3府35个县)、发生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胡枝子之乱、思桥事件。
茨城县农民起义·伊势暴动(三重县农民起义),爱知县·岐阜县·堺县下也波及。
这一年,鸟取、长野等诸府县主要围绕地租、地价修改而发生农民骚乱约26起。
小笠原群岛归日本所有。
1877年(明治十年)
2月15日,西南战争开始(9月24日,西乡隆盛自杀)。2月28日熊本县3000人暴动。8月,长崎·横滨发生霍乱(-10月全国流行)。这一年,熊本等诸县发生农民骚乱约47起。
1878年(明治十一年)
地方三新法,纪尾井坂之变,1876年1月1日公布调查的户籍表(户数7,293,110人,人口34,338,400)。竹桥事件
1879年(明治十二年)
8月31日,明宫嘉仁亲王(大正天皇)诞生。琉球处分,设置冲绳县,琉球王国灭亡。
1880年(明治十三年)
国会期成同盟成立。为君之代谱曲
1881年(明治十四年)
开拓使官有物撤降事件,明治十四年的政变。颁布开设国会的诏令。→大隈重信下台后,大藏卿松方正义导致的松方通货紧缩)。夏威夷王国的卡拉考亚国王来日。
1882年(明治十五年)
福岛事件壬午事变
1883年(明治十六年)
陆军大学开设。鹿鸣馆开馆。
1884年(明治十七年)
群马事件、加波山事件、秩父事件、甲申政变、大团结团结运动。
1885年(明治十八年)
大阪事件、银本位制、天津条约(日清)、内阁制度出台。
1886年(明治十九年)
诺曼顿号事件
1887年(明治二十年)
保安条例
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
开设海军大学。《日墨修好通商条约》签订。香川县从爱媛县独立。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公布众议院议员选举法、贵族院令等。实行市制、町村制。
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
第1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翌年1891年3月7日闭幕)、第1届帝国议会召集、《教育相关敕语》颁布、府县制·郡制被执行。年末开始了“明治23年恐慌”。
1891年(明治二十四年)
大津事件、足尾铜矿毒事件、浓尾地震
1892年(明治二十五年)
第2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893年(明治二十六年)
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
第三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第四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甲午农民战争(东学党乱)→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甲午战争(- 1895年(明治28年))。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通过三国干涉掠夺辽东半岛领土。八幡钢铁厂。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
明治三陆地震
1897年(明治三十年)
制定货币法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
第5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大津事件、第6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
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
义和团之乱治安警察法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
4月29日,迪宫裕仁亲王(昭和天皇)诞生。足尾铜山矿毒事件,官营八幡制铁所开始作业。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
英日同盟缔结。第7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
第8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
日俄战争(- 1905年〔明治38年〕),第9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
日本海海战朴茨茅斯条约日比谷火烧事件。第二次日韩协约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
铁道国有法公布。南满洲铁道成立。
1907年(明治四十年)
海牙密使事件
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
红旗事件第10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
伊藤博文暗杀
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
韩国合并。大逆事件(幸德事件等)。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
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恢复,幕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被完全废除。
1912年(明治四十年/大正元年)
第11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第一次护宪运动。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皇太子嘉仁亲王为天皇践祚,改元大正。
现代的明治
• 根据总务省统计局的推算,2009年(平成21年)10月1日的时候,日本明治时期出生的人口为16万6千人,占总人口的0.1%。
• 2011年(平成23年)10月1日,日本明治时期出生的人口为7万1千人,占总人口的0.1%。之后的统计与大正出生的人口合算后发表(2011年大正出生的人口为417万人,占总人口的3.3%)。
• 2017年(平成29年)10月1日,日本明治、大正出生的人口为170万7千人,占总人口的1.3%。
• 2019年(令和元年)10月1日,日本明治、大正出生的人口为114.1万人,占总人口的0.9%。
• 2019年(令和元年)5月1日,明治时期出生的人相当于107岁以上。1903年(明治36年)出生的田中佳子(当时116岁)等人还活着。
• 从21世纪初开始,在出生年月日填写栏中选择年号时,明治被省略(即,从大正、昭和、平成3个选项中选择)。变成那样。但是,在行政机关的申请·申报文件和JR各公司的月票购买申请书等,2010年(平成22年)的时候进入明治的情况很多。
冠以明治名字的
以“明治”作为明治集团·明治大学的简称使用的情况比较多。
企业
• 明治安田生命(旧明治生命)
• 明治控股(明治集团)
• 明治(旧明治乳业、旧明治制果)及明治集团旗下各公司
• 大日本明治制糖
• 明治机械
• 明治屋
• 明治书院
• 明治矿业
• 明治海运
学校
• 明治大学
• 明治学院大学
• 明治国际医疗大学
• 明治药科大学
其他
• 明治村博物馆
• 明治馆
• 明治用水
• 明治治水
• 明治宪法
• 明治大道
• 明治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