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明治时期日本快速发展的原因探析:尊重教育、热爱学习、引进人才

1868年,维新派夺取政权后,决定实行明治维新,从这一年开始,日本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经过二三十年发展,可谓变得判若两人,这可以通过外国人的记载对这一变化做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那些亲爱的老武士曾引我进入日本语的神秘领域,当时梳的是辫子,身上带着两把刀。

这些封建遗风现在已沉睡在涅槃中。

"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新鲜事物,电报、邮政、银行、铁路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崭新工厂,让人们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到1905年,日本已由亚洲"强国"跻身为"一等国",世界"八大国"之一,并在6年后废除了所有西方国家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明治维新是如何做到使日本快速发展的呢?

大力发展西式教育,以此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培植改革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维新派大都是昔日武士出身,他们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故而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强大的力量基础。

1871年在游历欧美过程中,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数十名政府领导人亲身体会到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正因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西方工业文明才会如此发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于深刻的感悟,维新派于1872年及时倡导"教育救国"的理念,就是通过创办四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实现"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的局面,以此激发国民对政府维新变革报以极大的热情,消除封建保守观念,将所学文化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信心,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热暴力和冷处理,就是19世纪70年代纳税人大肆破坏教育设施、平民百姓拒绝让孩子上学读书,以致于义务教育颁行10年儿童入学率始终没有突破50%,但是维新派并没有灰心丧气,半途而废,而是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0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终于超过95%,他们成了建设国家的生力军,日本的未来充满着巨大的希望。

此间,与小学衔接的中高等教育体系也在完善中。截至1905年,全国近104万名学生的10%升到各类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除大部分进入师范学校或职业学校,以培养师资及工程技术人员和文员外,余下一部分会努力向上攀登,到公私立高中深造,以便步入神圣的大学殿堂,接受更高级教育。

政府不仅在国内积极办教育,还不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培训,为国家培养外向型人才。

经过多举措全方位发展教育,全国上下呈现出积极的学习风气,就如作家德富芦花在其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松村下个月要出门,上东京学习去。你可以在他那笔走龙蛇、上下飞舞的字里行间感觉出他的兴奋。他的字从来是有气无力,但这次却截然不同。信上的字每行一气呵成,欢欣之情跃于纸上。"

基于此,明治时期日本逐渐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有了大批人才做后盾,日本各类建设就有了保障,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旧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日将消除,西方文明在社会上大受欢迎

受到文化、科技、思想各方面熏陶的日本国民,他们对西洋文明日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不像幕府时期极为排外乃至仇视。政府见时机成熟,便大力引进西方文明,结果国民欣然接受,毫无抵触之意。

社会上甚至对西洋文明表现出过分的崇拜,当时有一篇文章写道,"文明开化这句话最近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然而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却很少。

常听人说,'吃了猪肉就文明了','那位先生最近总打着阳伞走路,简直太文明了','穿着鞋进屋,真是文明得不得了……'"

就连当时的思想家森有礼都想以罗马文字来代替日文中的汉字。更有甚者,一些人竟然以为"牛是一种迟钝的动物,吃牛肉长大就一定会形成牛一样的耐力",于是为改善日本人传统性格起见,要让儿童多喝牛奶、多吃牛肉,以便成为有毅力的人。

1876年受聘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德国学者埃尔温·贝尔兹在给其德国友人的信中写道,"现在的日本人对自己的过去已经什么都不想知道了。饱学之士更是以过去为耻。有人说:'全部野蛮至极。'当我就日本历史提问时,有个人干脆一口咬定:'我们没有历史,我们的历史现在才开始。 "

上述所列反映出明治时期日本人想改变一切传统,急欲融于西洋文明的情状,其中不免带有负面成分,但这显然有助于日本更容易吸纳西方文明,加快工业化改造进程,推动维新变革快速向前迈进。

其实这种情况在日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飞鸟时代的政治家圣德天子就曾不遗余力地将汉文化引入日本,他不仅用汉字书写"十七条宪法",还努力提倡汉服,以便让日本全盘中国化。

有着这样的历史经验,日本人面对比自身更为先进的西方文明,自然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加上政府的教育引导,便愈发醉心其间,难以自拔,也就积极配合改革,从而将知识与激情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

维新政府不惜高薪聘请外籍人士,对日本法律、军事、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进行指导或参与管理

西洋文明虽然先进,但对于日本而言还很陌生,维新派要顺利实施各项改革措施,没有内行指导或管理是很难达到预期的。

于是政府不惜花费巨资,从二十多国招聘数千名"外国雇员",这些外籍人士的薪水都很高,大体与政府高官薪酬相当,而明治初期政府的财源极其有限,绝大部分来源于田赋收入及农产品出口创汇。可见政府为了改革也是豁出去了。

不过这些外籍人士在各自岗位上也的确为日本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如欧内斯特·费诺罗莎,他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专业,1878年来到日本从事教育工作,醉心于日本文化艺术,不断向欧洲人介绍日本美术,扩大了日本在西方的影响。

丹尼森曾供职于日本军事,1905年9月他参加了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日俄战争的调停会议,会上,他为日本据理力争,行为举止与日本人无异,引起罗斯福总统的嘲弄和不满,曾直言相问,"你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

埃尔温·贝尔兹在日本帝国大学工作25年,在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他对日本的未来提出了最真挚的忠告,他对当时在场的日本文部大臣、帝国大学校长、师生及德国大使馆全体人员说,"请诸位信我一回。

这个忠告并不是出于责备的习惯,而是出于对大学灿烂未来的热切关心,也出于我对大学好坏两方面的热切关心。

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奉献给了这所大学,将来我的心也常与它紧紧相连——纵使山高水远也不能分离!"该忠告提醒日本学生,做学问务必先培养学问精神,可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

当然,在诸多工业企业担任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外籍雇员同样功不可没,他们为日本国有企业训练出第一代经理人和工程人才以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工人队伍,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工业化良好基础。

可以说,明治初期政府引进外国人才与发展教育同等重要,没有外国专才在各领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贡献自己的才能,明治维新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产业革命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恰如1884年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外国官员所言,"日本人一般来说不懂操作外国机器,他们对机械科学是如此愚昧无知,甚至连开个西式锁都一窍不通。

因此只要我们的机器稍微复杂一点儿,他们就不知道怎么操作它们了。

"

正是前期不惜重金聘请外国英才的举措,日本各领域才会全面开花,并且日本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外国人忠于职守的道德理念,使得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各方面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从而开创了日本千秋伟业。

结语

明治维新在日本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居然在西方列强武力威胁之下毫发无损,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放出耀眼的光芒,不能不让日本的近邻及至整个亚洲肃然起敬,要知道改革之初,历经260余年闭关锁国,日本距离世界先进国家有着莫大的距离。

然而日本出人意料地做到了,而这种"出人意料"对于当时的明治政府而言却是指日可待,志在必得。究其缘由,在于维新派采取了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改革措施。

首先,他们着眼于教育,以转变人们固化的保守的思想观念。

二百年来,日本囿于孤岛,对西方文明持戒备心理,甚而排外和仇视,而现实需要日本睁眼看世界,不然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为唤起国民与政府同步,走西式工业革命道路,教育首当其冲。

为此,政府挤出一部分资金大兴教育,破天荒地实行四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及与之衔接的中高等教育,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这样全民教育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增强了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造就了大批建设人才;

其次,受教育影响的日本人对学习西洋文明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们由排外到崇拜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虽然带有负面成分,却反映出日本人以西方为师的价值取向,这就助推了全民族学习西洋文明并将其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热潮,对明治日本顺利过渡为近代化国家打下了群众基础;

最后,高薪聘请西方专业人才对日本各领域进行指导、管理或研究,日本人从中获益匪浅。

对于异域先进文明,日本求之心切,而要真正在日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需要"挖井人"。

于是大量引进西方人才,开展精诚合作尤为必要。

可贵的是这些外籍人士都能基于道德观尽责尽职,为日本产业革命近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214001007af8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