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和而不同事例素材,儒林外史中小人和而不同的例子?

儒林外史中不愿同流合污,不肯苟且钻营,宁愿退居江湖清贫一生的人指的是王冕。他是一个品行高尚,有良知、有风骨的士子。

《儒林外史》开篇即指“富贵功名”与“文人出处”的对立并辛辣批判讽刺那些汲汲于科举而人性扭曲、人格堕落者。这些人又分如下几类:

一是跻身科举并被科举制深深摧残和毒害的一类人。如年过花甲的周进、五十有四的范进,他们深知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求得功名富贵,于是把科举置若生命。这些人一旦及第便疯狂攫取财富,压榨百姓。比如范进中举不久,便与那张老爷去高要县打秋风,贪婪嘴脸展现无遗。

二是科举制孕育出来的社会畸形儿,即假名士。他们渴慕功名富贵而求之不得,反假托名士,彼此标榜,沽名钓誉。

第三类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他们自身深受封建礼的毒害,又一本正经地以封建礼教去毒害子女家人,比如王玉辉,在他女婿死后,就鼓励劝导年纪轻轻的女儿殉节。通过他们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司马光和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但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反面例子,小人同而不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为大义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不和,因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为利,干坏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往往分赃不均而内讧,因此小人同而不和。

例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小人之间相互利用,又相互拆台,都得你死我活。为私利,他们可以同而不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305051320088993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