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而不同的例子?
①
管仲贪污钱财以后,鲍叔牙并没有以此与管仲绝交,因为他了解管仲养家糊口的苦衷,所以,他便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来化解他们的矛盾。
假如,鲍叔牙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们的友谊会长久吗?别说友情有多深。常言道,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掌握一点“和而不同”的技巧是很难和他人相处的。
②
和而不同的名人事例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诸葛瑾。他们是两兄弟,但关系一直不错。一个是东吴的谋士,一个是蜀汉的军师。
二、关于和而不同的历史典故?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恩怨,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政见大相径庭,经常针锋相对。
王安石主张变法改革,司马光主张无为而治。
面对当时大宋帝国财政的窘状,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对于现有制度王安石认为应对制度动"手术",而司马光认为"所用非人",认为是用人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算你改了制度,但用人的问题不解决,照样白忙活。
面对宋朝的处境,两人经常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互不留情,两个率真的人虽在朝堂之上做"敌人",但朝堂之下做"朋友",位列"嘉佑四友"的俩人也经常一起出去游玩,"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宴谈终日",关系好得不得了,对其文采也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可谓是惺惺相惜。
他们彼此惺惺相惜,为君子之交。
在世事变更中也保持初心。
借用孔子说的话,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心怀家国,舍弃自己,一生只为宋朝之强大而变法,令人钦佩不已。
而司马光,同样作为政治家,以勤奋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编著史书,此为史家之绝唱,广为世人称道。
用自己的方式,他们在历史中前进的车轮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亦敌亦友的君子之间,或许也成为了对方不可或缺的人。
【出处】《晏子春秋·外篇》:“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梁丘据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经常跟随在齐景公的左右,很受齐景公的信任。一天,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在遄台休息,相国晏婴在他身边陪侍,此时,梁丘据赶来拜见。
齐景公对晏婴说:“你看,我手下有众多的臣子,只有梁丘据这么老远赶过来问候,可见梁丘据与我是最和谐、最亲密的呀!
三、和而不同的具体例子?
司马光和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但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事例?
鲁迅的小说吸收了不少外国小说的优点,如《狂人日记》就吸收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创作优点。
但是鲁迅小说又很有中国风格,民族特点。
这就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
五、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故事?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 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六、两和而不同的故事举两例?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还有就是孙膑和庞涓的例子 你得往和而不同这方面说 就看你自己的了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诸葛瑾 他们是两兄弟 但关系一直不错 一个是东吴的谋士 一个是蜀汉的军师还有就是苏轼和章惇 苏轼和章惇的故事,是两个朋友的故事,也是两个知识分子的故事。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多伟大,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一个人可以多卑鄙。
事实上,子厚虽然入了奸臣传,若论其人,并不算坏到哪里去,至少比吕惠卿、蔡京之流多点人味。
读章氏故事,念念不忘他怒斥王珪:之唾,亦可食乎!
何等义正词严!
倘若故事止于此,嘿嘿,历史上不又多了一个义薄云天的男子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