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魏-南朝宋、齐、梁武帝前期
北魏-宋黄河南岸诸镇争夺
背景:1.北魏入主中原:拓拔珪386年塞上重建代国-击败中原后燕政权396年迁都平城、两年后攻占河北-推进至黄河流域。2.东晋刘裕两次北伐(409年、416年):由淮河北进至黄河流域。第一次进占山东,第二次北伐河南、关中期间,于黄河南岸筑城屯兵,滑台、虎牢、洛阳、金墉等镇。——双方黄河一线对峙
重大历史事件:
1、拓拔嗣南征夺河南诸镇:刘裕死后422-423年,拓拔嗣派兵南征,攻占黄河南岸诸镇,死于南征途中。
2、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两次北伐(430年、450年)欲夺回河南诸镇,北魏骑兵南下反击,南朝宋军败退至淮河、长江流域。
第一次:北魏429年秋北击柔然,黄河南岸诸镇兵少,430年春北伐,到彦之统水军淮河-黄河-西进占河南诸镇。当年秋,拓拔焘南征,攻占除滑台外河南三镇,到彦之胆寒欲南撤-先东下历城(今济南)再焚舟弃甲南撤彭城,在历城被围。431年初,檀道济援军救滑台、历城,滑台粮尽城破,檀道济军粮被焚,自历城南撤。
——宋军失败原因:客观上,北方水浅舟行不便,不利水军、利骑兵作战; 主观上,统帅无才。
宋文帝猜忌檀道济,436病危时召檀自江州至建康杀害。
第二次:430年夏,宋军三路北伐,东路主力水军入山东-西进河南攻滑台、中路进逼虎牢、西路自襄阳入关中。
西路柳元景、中路军进展顺利,东路主力王玄谟攻滑台数月不下,于当年秋被拓拔焘援军击溃、军粮器械尽失。
北魏骑兵南侵江淮,宋军西、中两路军中止北伐回援。
骑兵不利攻坚、利野战,南方缺战马粮草。
魏军久攻寿阳、彭城不克,击败宋援军,南下兵临长江,四处屠杀掳掠,当年冬战马粮草不继大量死亡北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战争结果:江北萧条残破、生产破坏,南朝之后无力北伐,北魏惨胜后无力大战。南北双方在大规模武力对抗后兵力消耗,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
拓跋焘与刘义隆命运结局:452年拓跋焘因暴怒被内侍杀害,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夺位宫变杀死。
二、侯景之乱(548-552年)、西魏攻占江陵(554年末)
侯景:北朝高欢集团武将,统兵守河南一带,看不起野蛮无德的高欢长子高澄,547高欢死后拒绝入朝、反叛,以河南土地向宇文泰、南朝梁武帝萧衍求援。梁武帝派其侄“贞阳侯”萧渊明统南兵接收,被东魏北军击溃,萧渊明被俘,侯景逃至寿阳。
——南北军队战斗力分析:南朝长期和平、兵无训练,北朝高欢、宇文泰两集团武力立国长年征战,双方军队战斗力差距大。
侯景之乱:骄兵悍将不满君主对待,548年起兵反叛攻占建康,烧杀抢掠,549年萧衍被软禁至死,侯景拥立萧衍之子萧纲为傀儡,552年被王僧辩、陈霸先平定。
梁朝萧氏贵族内讧、北朝宇文泰派兵南侵:549年梁武帝死后,长江中游萧氏贵族诸王内讧。大将王僧辩拥戴萧衍之子江陵萧绎(梁元帝),550年湘州萧誉败亡,襄阳萧詧向宇文泰称藩借兵攻江陵,554年末攻破江陵,称帝建(西)梁。
武将掌权:555年北齐高洋派兵送回萧渊明、逼迫王僧辩拥立,陈霸先由攻入建康杀王僧辩、萧渊明,拥立萧绎之子萧方智并掌权,两年后557年废帝自立。
——南朝梁灭亡原因:侯景之乱,由此引发萧梁贵族内讧、北朝入侵及武将掌权。
三、北齐、北周、隋-陈
北朝高氏、宇文氏两大集团对峙征战,为主要矛盾,南北对峙为次要矛盾,南朝陈对外环境相对稳定。后期陈退至江防、北方统一,南北朝步入统一历史阶段。
北方统一: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数年后581年外戚辅政大臣杨坚代周自立。
南朝陈后主评价:1.作为贵族文人,生活富贵、幸福,有诗词文学爱好、“情趣相投”的宠妃、宾客陪伴,沉迷于歌舞、宴会、游玩生活,听《玉树后庭花》《临春乐》,住临春、结猗、望仙三阁。
2.作为应有家国事业担当的一国君主,不致“败家误国”,则不称职,不思治国理政事业发展,最终家业被“吞并”后自身被俘、宠妃被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追求富贵享乐者们想象中的“美妙旋律”、社会兴亡教训及有志之士眼中的“亡国之音”。
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从社会发展角度上讲,符合客观上双方国力对比情况、及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不能片面地以“亡国之主”将亡国单方面归过于个人。从个人才能、事业上讲,陈后主确实是才与职不符、无事业才干的历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