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学(河南新郑市高拱文化研究会)
各位专家学者从正史角度,研究了高拱的事迹、思想和他在明史上的地位。
高拱在河南新郑市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新郑历史人物除了黄帝之外,能够达到家喻户晓的就只有高拱了。
因此,我们研究高拱思想文化,切不可忽视高拱在新郑一带的民间传说。
高拱在新郑的民间传说很多,我们不可能完全将它作信史,但是这些传说确有许多是反映历史的存在以及人们对高拱的看法。
关于高拱的民间传说内容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一是有反映高拱自小就聪明爱读书的。如《长明灯》,讲述高拱从小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书,感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就让他家的油灯不需加油,就能够彻夜长明。
二是有反映高拱自小聪明不凡的。
这主要是通过几个带有神话性的故事反映的。
如《贬土地爷》,说的是高拱儿童时上学,在路上好踢石头蛋玩,上学时将石头蛋放在土地爷前叫给看着,放学回家去取石头蛋时,发现石头蛋不见了,一气之下将土地爷赶出城。
再如《打扫城隍庙》,高拱上学时,学校设在县城北街城隍庙。
每天下午放学时,老师叫学生轮流打扫教室。
别的学生打扫时,将城隍爷抬到院子里,而轮到高拱打扫时,高拱却说:“我打扫屋子,你们还不出去。
”于是,城隍爷就自动到了院子里。
高拱打扫完,又说:“你们还不回去。
”于是,他们又自动回到庙堂位置上。
这些故事看来荒诞可笑,但是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拱在新郑人心目中是一位神人,不是凡夫俗子。
三是有反映高拱聪明才智的。
如《巧对戏言》。
这个故事说,一天放学回家,天下大雨,路滑,高拱不小心摔了一跤,滚了一身泥,有个公子取笑他说是驴打滚。
高拱立即回敬说:“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
摔到文秀才,笑煞街上牛。
”再如《对寿联》,高拱回家与老母亲祝寿,新科状元何唐随同前往。
新科状元戏弄高拱,给高拱的母亲写寿联说:“老母六十不是人。
”高拱对下联说:“家住南海紫竹林。
”何唐又说:“生了一窝贼娃子。
”高拱说:“偷回仙桃敬母亲。
”高拱将母亲说成是神仙。
四是有反映高拱青少年时就忌恨贪官的。
如《巧改对联咒贪官》,说新郑有位县官,是个贪,百姓恨之。
但是县官竟在公堂上悬挂“民之父母”金匾,还在公堂外门柱上贴对联,上联是“爱民如子”,下联是“执法如山”。
高拱在上联下续为“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下联续为“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高拱的聪明オ智,一方面说明了高拱从小就忌恨贪官。
五是有反映高拱关心老百姓疾苦的。
这方面的故事较多,如《新郑红枣甜似蜜》,是说有一年新郑大旱,有一个老乡去京城卖枣窝窝头,被高拱碰见。
高拱为帮他渡过灾荒,就带领群臣陪着嘉靖帝游玩,玩到饥饿时,他叫卖枣窝窝头的老乡献上枣窝窝头。
大家正饥饿难忍,吃着枣窝窝头特别香甜。
这枣窝窝头一个元宝一个。
这位老乡得了很多元宝回家,救济穷人。
再如《卖棒槌》,是说高拱的一个老乡去京城卖棒槌,高拱将大臣们召集到他府上宴会,宴会上他宣传这位老乡的枣木棒槌如何好,每一个一百吊钱,结果是老乡的一车棒槌全卖了。
这些说的是高拱帮助穷人。
他还多次诱导帝为受灾的河南免粮。
一个故事是《进贡免粮》,说的是有一年,嘉靖帝叫各地进献贡品,其他地方都是啥好啥贵重进啥,而高拱却献了一个小胡萝卜头。
群臣戏笑于他。
嘉靖帝问他为啥献这个。
高拱说,河南大旱,庄稼颗粒不收。
帝明白高拱意思,免了河南一年的粮。
再一个是《八卦洞》的故事。
有一年,星帝要到河南视察,高拱为了迎接帝,就在老家新郑县城东街修了一座“八卦洞”。
后来,帝来到新郑,高拱引他去看“八卦洞”。
这“八卦洞”全用青砖砌成,不用一根木材。
高拱是想叫帝说这“八卦洞”无梁,谁知帝聪明,只说了一句:“八卦洞很好,就是缺一根横棍。
”没有说“无梁”。
高拱听了很失望,不过皇帝知他用意,还是免了一年的粮。
六是有反映高拱一生节俭的。
如《高拱嫁女》,说高拱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竟是上送给他的几件破衣服和自家使用的几口破箱子。
再如《祝寿》,说的是,高拱的亲家好摆阔气讲排场。
有一次高拱去给他贺寿,只去了他一个人,啥东西都没带,而其他亲戚都是车水马龙,财礼很多,于是亲家很生气。
第二年,高拱为惩戒这个亲家,就坐上八拾大轿,带了几百号人,敲锣打鼓抬着财礼贺寿,结果是亲家无法安排,以后再也不敢大操大办了。
七是有反映高拱最讲诚信的。有个故事叫《选丑妻》,说的是有一年高拱与三个同学从新郑去开封科考,走到中牟县天黑了,他戏言说:“今晚就吃住在我岳父大人家,保您好吃好喝。”至晚,一位老农夫招待他们,说哪一位是我家贤婿,并叫他的女儿来见。见是一位丑女,三位同学忙说,那是一句戏言,但是高拱毫不犹豫地认了这门亲。
八是有反映高拱教育族人宽厚待人的。
如《仁义胡同》的故事,说的是高拱在新郑县城南街的一个侄儿与邻居李家争墙根,两家各不相让,他的侄儿给高拱写信,想叫他给县官写信,强迫李家让地。
高拱回信说:“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他侄儿看罢高拱来信,就自动让了三尺地,李家见高家让了,也自动让了三尺。
后人称此胡同为“仁义胡同”。
这些民俗文化,既可以反映出许多历史的真实,如高拱的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在官场的生涯等,又使我们看到高拱是一位聪明、诚信、仁爱、礼让、清廉、爱民的形象。这对于正史研究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高拱的形象,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使得高拱的形象更为丰满,更贴近生活。
(我: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不是史实,大家不要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