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福文化是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下面小编就以360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福的相关传统文化,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生理念和价值理想都集中在祈福文化中,“福”是福、禄、寿、喜、富、吉六吉之首,“求、受、惜、福”也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表征,一个“福”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凝聚着全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福文化,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意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最醒目的代表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充分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与几千年传统福文化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和谐一致。深入发掘传统福文化的理念精髓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大量的典故、吉语、民俗等福文化之中窥探其过往的繁荣盛景。福字最早出现在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在出土的甲骨文中,福字的写法虽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都与丰富的物质需求有关,寄托着人们求得田地、满足温饱的朴素愿望。
之后,对于“福”的理解、传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尚书·洪范》中又引申出“五福”的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足、安宁、遵行美德、老而善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义利统一和“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显然,《洪范》中的“五福”是既包括“个人幸福”,也包括“社会幸福”,其所希求得到的幸福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此世此地”。尤其是儒家讲求“内圣外王”,首重“修己”,“修己”的宗旨不是追求“个人幸福”,而是通过“希贤”“希圣”,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乃至实现“社会幸福”。在儒家的福的观念中,德是福的基础,福是德的结果。我们要传承好的祈福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祈福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精神。一是世俗精神。从祈福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人们对祈福的理解是非常现实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所希望的美好状态。它是一种因渴望现世幸福生活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它与我们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精神是内在一致的。在儒家文化中,孔子主张"子不言怪力乱神",主张"人若不知生,则不可知死"。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他们都把目光放在现有的世界上,主张在世俗世界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现世的人生价值。
二是崇德精神,祈福文化蕴含着鲜明的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与传统文化以德观世的特点相吻合,传统祈福文化把道德作为祈福的基础,倡导以德求福、德福一致的基本思想,认为无论祈福的内涵和形式如何变化,道德始终是其底色和支撑,突出了祈福文化的本质是传统美德文化特征在世俗领域的特殊表现。对此,古典儒家一直致力于有德者得世俗福的思想,直到理学时期的二成、朱熹区分天命之性和性情之性。
三是理性精神。祝福文化深刻把握祝福和不幸的相互转化,以及祝福本身的质量变化和主体感知的客观差异问题,强调需要善于知道、享受和珍惜祝福,反对祝福中的不满足和不知道祝福,“吃亏就是祝福”概念的出现是祝福和不幸辩证思想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深化。祈福文化的理性精神体现了舍得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境界,是人们克制欲望、修身养性的实践训练,是人们在追求世俗幸福道路上的自我警醒,是传统文化中平庸在祈福文化中的运用和体现。
科学评价传统福文化的现代价值
时至今日,祈福文化的思想内涵仍在不断拓展,并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尚福的理念和行为可以作为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当代人理解、认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
祈福文化中的德福思想与新时期的社会建设有着深刻的契合,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远远高于物质需求,在儒家历代津津乐道的孔子-延乐之地,有道德之乐在其中,有仁爱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也因此有忧患。这种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愉悦感的和谐,是儒家道德修养、身心和谐、群体自我和谐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可以在内心营造出一种人无愧于天,人无愧于人,人叛逆真诚,人快乐无比的精神状态。
福文化是民族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乃至当今时代繁荣的源泉。一方面,福文化奠定了民族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和核心价值理念,如重视家庭、崇尚道德、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福文化催生了大量不朽的艺术精品,包括书法、绘画、石雕、雕塑、陶瓷、戏曲、诗歌等。福文化的内在价值精神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灵魂,也是民族艺术确认自身和文化意识的精神源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把它作为一种民族情感来巩固和加强它有意识地认同和坚持自己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和理想的意愿和情感。
一部祈福文化史,是中国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演变和发展简史,包含了祈福典故、祈福神灵崇拜、祈福民俗、吉祥词,尤其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拜祈福神灵、迎祈福,可以说是祈福崇拜的高峰,正是在这种对祈福的崇拜和追求中,不同时代、不同地方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祈福文化。
福建,因福字而得名,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八位福建儿女,与福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福字文化,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对福字的向往和追求。福字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每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特定的方式激励和推动人们走向和把握幸福,也不可避免地以特定的方式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福字文化与创作实践活动是相互统一的,也与中华民族道德化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
因此,在福建故土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中,它早已潜伏成塑造人们价值理想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八闽人民精诚团结,勇于追求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德福结合、家庭的和谐美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正是每一个普通人寻求幸福的看似卑微而平凡的愿望,定义了国家富强的真实图景。
积极推动福文化作用于民族复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力弘扬祈福文化。
第一,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认识把握传统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持久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同属一个文化共同体。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问题上,我们今天不仅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将使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形式,在理论上更加鲜明更加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必然地包含作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之一的福文化。第二,从坚持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原则上推动传统福文化展现时代风采。传统福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福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探寻幸福的真谛,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福文化所蕴含着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深刻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向世界阐释祈福文化,祈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当下,注重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祈福文化精神,不断向世界传播祈福文化的创新成果;从话语传播的角度,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国外容易被不同受众接受,是我们所弘扬的传统与国外希望了解的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结合。
第四,从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传承弘扬传统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福文化作为中华大地共同乡土社会生态的精神内核,既是一种需要不断返回的绵延记忆,也注定将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范式,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念知福、惜福、造福,保障了幸福的连续性和长远性。这些知福、惜福、造福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战略等方面,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创造物质财富为百姓谋求衣食之福;创建平安中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安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通过这些不懈努力,使文化自信坚实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