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秀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是寓言故事?

是的。属于成语寓言故事。“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三国时,吴国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读书很少。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当要职,劝他要多读些书,以增长知识。吕蒙想:读书是文人学者们的事,领兵上阵的人只要能打胜仗就行,哪里要读什么书呢?便推托道:“军队里事情太忙,没有空闲时间读书

孙权听了,很严肃地跟他谈了半天,说:“你说事情忙,难道比我还要忙吗?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也是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

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于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是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

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

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

1、“置之度外。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

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

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

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

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

公孙述自称蜀帝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

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

据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

2、“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帝(刘秀)谓弇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久志者事竟成也。

”刘秀派耿弇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

张步听说耿弇率兵来攻。

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

耿弇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

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

在战斗中,耿弇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

亲自带兵前来支援。

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二十八宿之一)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

可是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弇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

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

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弇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3“克己奉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颖阳人。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

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

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 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 就是大王的要求。

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

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诏文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冯异,字公孙,颖川父城(今宝丰县)人,曾为王莽拒汉,后又依附刘秀,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冯异官居征西大将军,会同大将邓禹、邓弘镇压赤眉起义军,因兵败退守渑池北礼庄寨一带,筑城坚守约期再战。

终大败赤眉于崤底。

汉光武帝闻报大喜,当即下诏嘉奖。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此而得。

5、“披荆斩棘。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六年春,异朝京师。

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

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

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

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

”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6、“疾风知劲草。

”《后汉书·王霸传》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

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

努力!

疾风知劲草。

”刘秀起兵路过颖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奔。

入伍后王霸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在昆阳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

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军事行动遭到了重大挫折。

王郎重金悬赏捉拿刘秀,形势很危急。

这时王霸的朋友们都悄悄溜走了,只剩下王霸。

刘秀对王霸说:“在颖阳投奔我的人现在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来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封王霸为偏将军,始终都很器重他。

7、“旗鼓相当。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东汉时期,刘秀称帝以后,仍然有一些人拥有重兵,各霸一方。

刘秀经过五年的征战,把函谷关以东的割据势力全部消灭,最后只剩下了甘肃的隗嚣集团军和四川的公孙述两支军队。

后来,隗嚣也归附了刘秀。

刘秀对他比较重视,待为上宾,其用意是利用隗嚣的军队钳制公孙述的军队。

刘秀写信给隗嚣,信中说:“如果公孙述出兵到汉中、长安一带侵扰,我希望将军率本部人马抵住,因将军实力与其‘旗鼓相当’。

”8、“差强人意。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汉意气自若,方整历器械,激扬士史。

……(光武帝)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

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

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本意是褒义词,用的久了,竟然转成贬义词了。

9、“推心置腹”出自《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

“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公元23年初,刘玄被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

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

同时,刘秀与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阳河流城征战多年。

打了不少胜仗。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今河北束鹿县东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帅为列候。

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是否出于真意。

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下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

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

”10、“得陇望蜀”出处《后汉书·岑彭传》赐岑彭等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建武八年(32年),岑彭率兵跟随光武帝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

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弇包围在上邽。

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邽),便可将兵南击蜀虏。

每一发兵,头须为白”11、“北道主人”出处1:《后汉书·邓晨列传》: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

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光武曰:“伟卿(邓晨)以一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出处2::《后汉书·耿弇列传》:“光武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过作为成语,现在通常用“东道主”,而很少有人用北道主人,意思是一样的。

12、“敝帚千金”出处:《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这是吴汉在成都屠城后,光武愤怒指责吴汉的副将没加以劝阻。

“敝帚千金”这个词用的也不多,后人常用“敝帚自珍”,这个成语的来源,也是源自光武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13、“乐此不疲”出处:《后汉书·光武纪》:每旦视朝,日仄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 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另外与刘秀有关的成语典故还有:糟糠之妻(宋弘)、聚米成山(马援)、垂于竹帛(邓禹)等。

仕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一骑当千,是中国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昆阳之战,一骑当千。刘秀的军事才能的一次完美展现。

一骑 是指一个骑马的兵或将,也可以是指一个重要的人物当千 是指那个核心的人能力很强或者由于职位、价值、能力、领导力、威信等重要性很强,以至于可以抵得过1000个士兵的兵力。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类似于“一两拨千斤”。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据说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虽然他英勇战斗,经常取得军事成就,但他缺乏文化,不能写下战争经历,他不喜欢学习。

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既然是将军,掌权了,就应该多读书,多施展才华,不要逞强,你可以有所建树,让那些文人羡慕你。

”。

吕蒙总是说军队有很多事情要做,每件事都要亲自处理。

而且,他每天都要练习打仗,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举出了自己和前辈请假认真学习的例子,如“武当的军事不能释放,孟德也说自己老了,渴望学习”。

他劝吕蒙“自己挤时间,过去汉光武帝手里还拿着书,不肯放下,你们年轻人应该鼓励自己多读书”。

他从《孙子兵法》到历史书,再到诗歌和歌曲,逐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他还经常与公务员讨论书中的疑问,整个人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行军和打仗的时候,我不会忘记带一本书,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后来,人们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来赞扬吕蒙读书的好习惯。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是什么意思

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

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成语故事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

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书又称“手不释卷”讲的是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员大将,他小时候家徒四壁,没有钱读书,后来英勇善战当上了将军。吕蒙作战虽然很猛,但是因为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所以没办法把自已的经验用文字总结起来,孙权鼓励他去读书学点知识。

但是吕蒙说军人只要能上战场打好仗就可以了,读书练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情,另外他有很多军事需要处理没有时间用来读书,就一直推托。

孙权举了很多例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曹操一把年纪了还是很好学;汉朝光武帝刘秀当兵的时候也手不释卷。我在年轻的时候努力的读了很多书,觉得自已有了很大的长进,你为什么不可持续发展寻求上进呢。

你年轻聪明,如果能多读一些史书和兵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以后非常感动,便抓时间开始学习《左传》《孙子》《史记》《六韬》等很多书籍。因为吕蒙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坚持,没过多久,他能够引用很多古文来说话了,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在后来的打仗与行军中灵活运用了很多文韬武略,有智有勇屡建奇功,最后成为了吴国赫赫有名的主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吕蒙那样知道正确的做法后要立即改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101141811f5c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