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隋末唐初那些事儿,隋末唐初大事记要

隋末唐初大事编年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

大业十二年(616),李密投奔瓦岗军。分散的各路起义军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为首的江淮起义军三个强大的起义军集团。

大业十二年(616),以李渊为太原留守。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向关中进发。

大业十三年(617),九月,魏徵归李密。

大业十三年(617),房玄龄渭北谒见李世民。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所部占领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李靖归唐。

大业十三年(617),李密杀翟让。

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隋炀帝。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

武德元年(618),九月,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十月,归唐。十二月,李密叛唐,被杀。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窦建德定都乐寿,国号夏。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消灭割据陇右的薛举之子薛仁果。

武德二年(619),四月,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

武德二年(619),李轨被执送长安,河西归入唐朝统治。

武德二年(619),九月,杜伏威降唐。

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击败刘武周、宋金刚与突厥之联军,占领山西全境。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攻打洛阳。窦建德应王世充之请来援。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河南、河北全部成为唐的统治区。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

武德四年(621),李靖包围江陵,萧铣开城出降。

武德四年(621),七月,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再叛。

武德五年(622),三月,李世民败刘黑闼。六月,复起。

武德六年(623),正月,李建成执杀刘黑闼,叛乱终平。

武德六年(623),八月,杜伏威余部辅公起兵反。

武德七年(624),三月,平定辅公,全国基本统一。

武德七年(624),三月,颁行《武德律》。

武德七年(624),八月,突厥举国入寇,李世民退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李建成、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渊传位于李世民。太宗于东宫显德殿即位,大赦天下。

武德九年(626),八月,立妃长孙氏为皇后。

武德九年(626),八月,突厥深入,进逼长安,李世民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结便桥之盟,突厥退兵。

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武德九年(626),唐废诸道行台。

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

贞观元年(627),太宗命房玄龄并省官员,留文武六百四十三员。

贞观二年(628),诏各地置义仓。

贞观二年(628),平梁都师,得夏州,全国统一。

贞观二年(628),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汉庭于漠北。

贞观三年(629),太上皇李渊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

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贞观三年(629),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徵守秘书监,参预朝政。

贞观四年(630),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西北各族君长请太宗为天可汗。

贞观四年(630),杜如晦去世。

贞观四年(630),日本遣唐使首抵唐。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定死刑五覆奏之制。

贞观六年(632),十一月,铁勒契部帅契何力帅众附唐,授为左领军将军。

贞观七年(633),正月,更名《破阵乐》为《七德舞》。

贞观八年(634),太宗命李靖、候君集等讨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太上皇李渊在垂拱殿去世,享年七十岁,庙号高祖。

贞观九年(635),各乡置乡长。

贞观九年(635),诏天下户分九等。

贞观九年(635),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付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付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贞观九年(635),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贞观十年(636),正月,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去世。

贞观十年(636),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纪传撰成。

贞观十年(636),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贞观十一年(637),颁贞观律令格式。

贞观十一年(637),房玄龄、魏徵上所定新礼一百三十八篇,诏行之。

贞观十一年(637),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

贞观十一年(637),武则天入宫,封为才人。

贞观十二年(638),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

贞观十二年(638),吐蕃来犯,诏候君集等击之。九月,败吐蕃于松州。

贞观十二年(638),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兵号飞骑。

贞观十三年(639),群臣反对,太宗下诏,停世封刺史。

贞观十四年(640),二月,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正义》。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候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

贞观十四年(640),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贞观十五年(641),四月,太宗下诏,计划明年二月封禅泰山,五月,诏罢之。

贞观十五年(641),命李世率军讨薛延陀,败之。

贞观十五年(641),天竺摩揭陀国王尸骨迭多遣使入唐。

贞观十六年(642),正月,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命画二十四功臣图,存于凌烟阁。

贞观十七年(643),齐州都督齐王李叛,三月,令李世讨之。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废太子承乾,杀候君集等人,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贬魏王泰。

贞观十八年(644),平焉耆王突骑支之乱。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贞观二十年(646),正月,整顿地方官吏,刺史、县令以下多所贬黜。

贞观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伽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令其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为聘礼。

贞观二十年(646),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贞观二十年(646),唐平薛延陀。

贞观二十年(646),《大唐西域记》成书。

贞观二十一年(647),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贞观二十一年(647),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都督,赐姓李。

贞观二十一年(647),置燕然都督府于薛延陀故地。

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以其首领阿栈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去世。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赐姓李。

贞观二十二年(648),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贞观二十二年(648),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李靖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六月,李治即位。八月,葬李世民于昭陵,庙号太宗。

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

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皇朝的腐朽统治。

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

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

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

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

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

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后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安辑萧铣。

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

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

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

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

李渊却误以为他逗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

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

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

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

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

”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孝恭行军长史。高祖又以为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

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唐高祖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

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参见唐平萧铣之战)。

这时,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

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

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

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冲破惊涛骇浪,顺流东进。

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

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

李靖劝告他说:“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

”李靖的避其兵锋,挫其锐气,然后一战可擒的战术是很正确的,但李孝恭由于连战告捷,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遂命李靖留守军营,自己率兵出战。

果然不出李靖所料,双方一交战,孝恭军大败,即逃奔南岸,损失很大。

文士弘获胜以后,即纵兵四出抢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获。

李靖见敌军队伍大乱,遂不失时机,迅即指挥唐军出战。

文士弘军队一时难以收拢,措手不及,结果被唐军打得落花流水,被杀及溺水而死者将近一万人,获得舟舰四百余艘。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马不停蹄,率轻骑五千为先锋,直奔后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军继后。

李靖首先攻克江陵外城,接着又占领水城,缴获了大批舟舰,却让孝恭全部散弃江中,顺流漂下。

诸将对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认为缴获敌船,正好充当军舰,为何却遗弃江中,以资敌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说:“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李靖的疑兵之计果然奏效,长江下游的萧铣援兵见江中到处都是遗弃散落的舟舰,以为江陵已破,都疑惧不前。

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等将赴江陵朝见,在行进途中听说萧铣已败,便都到孝恭营中投降。

唐军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

萧铣见内外隔绝,外无援兵,城内又难以支持,走投无路,遂开门投降唐军。

李靖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

这时,诸将都以为萧铣将帅抗拒官军,罪大恶极,建议籍没其家财产,用以犒赏官军将士。

李靖立即出面劝止,晓以大义,说:“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藉以拒师,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

今新定荆、郢,宜示宽大,以慰其心,若降而籍之,恐自荆而南,坚城剧屯,驱之死守,非计之善也”。

李靖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不贪财宝,确比诸将更高一筹。

他这一做法颇得人心,由是江、汉纷纷望风归降。

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的政策宽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战斗历程,表现出了李靖杰出的军事才干,他进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

战事刚一结束,即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

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

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

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

自此,“岭南悉平”。

高祖下诏劳勉,授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李靖以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武德六年(623)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不和,辅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际,窃据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

高祖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勣等七总管东下讨伐(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

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驻守当涂(今安徽当涂),陈正道率二万步骑驻守青林,从梁山用铁索横亘长江,以阻断水路。

并筑造建月城,绵延十余里,以为犄角之势。

孝恭召集诸将议军事,大都认为,公祏劲兵连栅,固守不战。

若直取丹阳,捣毁其巢窠,惠亮则不战自降。

李靖透辟地分析了敌方形势,认为公祏留守的也是精锐部队,他们极力坚守,“若我师至丹阳,停留旬月,进则公祏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万全之计”。

惠亮、正道虽然据城持重,“今若攻其城,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

孝恭依从其计。

李靖遂率黄君汉等水陆并进,经过浴血奋战,杀伤敌军万余人。

冯惠亮招架不住,落荒而逃。

接着李靖又乘胜而进,率轻兵直抵丹阳城下,公祏惊恐不安,兵虽众多,但人无战心,不得不弃城出逃,后被活捉,于是“江南悉平”。

李靖运筹帷幄,判断准确,很快地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高祖为了嘉奖他的军功,赐物千段,并赐奴婢一百口,良马一百匹。设立东南道行台,授任他为行台兵部尚书。高祖十分钦佩他的军事才干,极口赞叹说:“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何以加!”

江南的局势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势又一时紧张起来。

隋末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

唐皇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皇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

在平定江南中功勋卓著的李靖又被调到北方,以反击突厥。

武德八年(625)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唐高祖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等迎击敌人。由于突厥来势凶猛,诸军迎战多失利,任瑰全军覆没,唯李靖军得以保全。不久,又调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即位不几天,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皇帝更替之机,遂率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并长驱直入,兵临渭水便桥之北,不断派精骑挑战,还派其心腹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察虚实(参见唐击突厥泾阳之战)。

当时征调的诸州军马尚未赶到,长安市民能拿兵器打仗者也不过几万人,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种情况下,太宗曾冒险亲临渭水桥,与颉利可汗结盟,突厥才退兵。

事后,太宗擢任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转任兵部尚书。

因他作战屡建功绩,赐实封四百户。

此后不久,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变乱,所属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

贞观三年(629)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

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参见唐灭东突厥之战)。

贞观四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

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

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决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

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

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正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太宗高兴地对大臣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内附,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以苟延残喘,俟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可汗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勣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

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

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

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

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并杀死隋义成公主。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

不久,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

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了。

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

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

因此,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他把太宗、贵臣十几人,还有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烟阁,设宴庆祝。

他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但却性情沉厚。

事后御史大夫萧瑀妄加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

太宗虽一时不明缘由,特赦不得审查。

在李靖入见时,唐太宗仍严加责备,李靖却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

太宗以其功劳大,加授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加实封户,通前为五百户。

后来,唐太宗知道李靖受了诬告,又赐绢二千匹,并由兵部尚书晋升为右仆射,成为宰辅。

在宰相议政时,又“恂恂似不能言”。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

到了贞观八年(634)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

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这一举动,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

不问贤智,莫相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

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特颁下诏书,加授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

如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不久,又特赐李靖一条灵寿杖,以帮助他疗养足疾。

可此事还未过两个月,就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

在任命统帅时,唐太宗自然想到了足智多谋、威名震撼边庭的李靖,认为他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可惜足疾未愈。

而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一听到朝廷将远征吐谷浑的消息,顿时精神抖擞,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主动去求见宰相房玄龄,请求挂帅,亲自远征。

唐太宗大喜过望,这年十二月,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分别任命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统由李靖指挥(参见唐击吐谷浑之战)。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序幕拉开了。

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可汗伏允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

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

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

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李靖亲自率领的北路军进展顺利。

不几天,其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今属青海)击败吐谷浑军,杀其名王,用缴获的大批牛羊充作军食。

接着李靖的主力军也先后于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

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军进展也很迅速,他们深入荒漠二千余里。

这里荒无人烟,温差变化大,有时酷热难忍,有时寒冷得令人颤栗。

有时无水,他们只能刺马饮血解渴。

唐军克服了种种困难,长途奔袭,到了五月,终于在乌海(今青海兴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败其军,俘获了其名王。

薛万均等于赤海也打败了吐谷浑的天柱王军。

李靖都督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缴获牛羊二十多万头(只),并俘虏了其妻子。

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平定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

在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他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令调查此事,弄清事实真象,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自征伐高丽,把李靖召入阁内,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丽未服,亦有意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对太宗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太宗见他实在年老体衰,未同意他远征。

李靖虽未从征高丽,但对前线的战事颇为关注。

唐太宗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李道宗曾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太宗未答应。

事后回京,太宗询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素以出奇制胜的李靖以为太宗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此道宗所解。

”太宗询问李道宗,他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太宗听后怅然说:“当时忽遽不忆也。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

唐太宗要他教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

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此君集反耳。

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

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

”此时,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太宗似不相信。

一次,朝后回尚书省,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

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

”至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

今传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称《李卫公问对》)系宋人所撰,盗用李靖之名,不足为据。

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有关李靖的治军、行军作战、扎营斥候等都有所记载。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雠,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

《卫公兵法》说:“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饰、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

”他欣赏诸葛亮斩马谡的军法严明,又称道曹操因违犯军纪而割发示众。

为了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李靖申明了二十四条法令:如漏泄军事斩之,背军逃走斩之,或说道释、祈祷鬼神、阴阳卜筮、灾祥,讹言以动众心,并与其往还言议者斩之,吏士所经历侵略者斩之,奸人妻女及将妇人入营斩之,吏士破敌滥行戮杀、发冢焚庐、践稼穑、伐树木者斩之……。

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支战斗力强、军纪严明、深得民心的军队。

在对敌作战方面,李靖特别主张善于因势利导。

《卫公兵法》说:“凡事有形同而势异者,亦有势同而形别者。

若顺其可,则一举而功济;如从未可,则暂动而必败。

故孙膑曰:‘计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他认为:“如我方士卒已齐,号令已行,奇正已设,布阵已定,誓众已毕,上下已怒,天时已应,地利已据,鼓角已震,风势已顺,敌人虽众其奈我哉?”他还比喻说,面对张牙舞爪的猛虎,头有利角的凶兕,自己手无寸铁,身无蔽护,却要与之搏斗,势不可能,其道理也是非常明白的。

他总结出:“兵有三势:一曰气势,二曰地势,三曰因势。

”如果将勇轻敌,士卒乐战,三军之众,“志励青云,气等飘风,声如雷霆,此所谓气势也”;如关山狭路,大阜深涧,道如“龙蛇盘阴,羊肠狗门,一夫守险,千人不过,此所谓地势也”。

如果因敌怠慢,劳役饥渴,“风波惊忧,将吏纵横,前营未舍,后营未济,此所谓因势也。

”善于因势利导,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在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的时代,李靖认为善于利用地形、地物是至关重要的。

《卫公兵法》说:“《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

”他指出,要根据双方的地利条件,及时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

比如:彼此都具有有利的地形,这时就要采取“让而设伏,趋其所爰而傍袭之”的战术;如彼此地形都不利,则采用“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的战术;如在平旷的地方,适用骑兵冲杀,则要“率骑而与阵”;在地势险隘之处,则适于步兵作战。

他还指出几点指挥者禁忌的地方:在阴暗的沼泽之地,“沮洳幽秽、垣埳沟渎,此车之害地也”。

在有进无出之地,“大阜深谷,洿泥堑泽,此骑之败地也”。

他善于利用地物,在“深林盛薄”之地,可以使用矛铤杀敌;在“芦苇深草”之地,则必用风火。

他总结说:“凡战之道,以地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地也。

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尽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

李靖认为,为了战胜敌人,使用反间计,促使对方相互猜忌,上下离心离德,这是瓦解敌人,战而胜之的策略。

《卫公兵法》说:“夫战之取胜,此岂求之于天地,在乎因人而成之。

历观古人用间,其妙非一也。

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他还进而指出了行使反间计的方法:“且间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潜伺察而致词焉;有因其事,故泄虚假,令告示焉;有因敌人之使,矫使其事而返之焉;有审择贤能,觇彼向背虚实而归说之焉;有佯缓罪戾,微漏我伪情浮计使亡报之焉。

”要更好地使用反间计,达到预期的目的,“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

李靖还进一步指出,在我方使用反间计的时候,还要提高警惕,严防自己中敌人的反间计。

他说:“且夫用间以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己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

”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如果只考虑用反间计,却不提防对方也会使用反间计,以离间我方,就可能出现螳螂在前,黄雀在后的危险了。

《卫公兵法》还列举了将帅不善于统兵作战的十大失败因素:“军中有贤能而不能用者败;上下不相亲而各谈己长者败;赏罚不当而兵士多怨者败;知而不敢击,不知而击之者败;地利不得,而卒多战阨者败;劳逸无别,不晓车骑之用者败;觇候不审而轻敌懈怠者败;行于险道,而不知深沟绝间者败;阵无选锋,而奇正不分者败。

”之所以会导致这十败,是因指挥者不善于用人抚士,不知己知彼,不懂地理,不懂阵法等所造成的。

因此他结论说:“凡此十败,非天之殃,将之过也。

李靖对下营安寨及斥候也有一套理论。

《卫公兵法》说:在平原广袤、无险可守之地扎营,要作方营,即把军队分为七军,“中军在中央,六军总管在四畔,象六出花。

”为了防止敌人偷袭,必须放哨警戒,安排好斥候,哨兵“须择勇敢之夫,选明察之士,兼使向导,潜历山原,密其声,晦其迹”,哨兵必须精明强干,见微而知著,“见水迹则可以测敌济之早晚,观树动则可以辨来寇之驱驰也”。

贞观二十三年(649),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

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

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这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

享年七十九岁。

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谥曰景武。

坟墓如同卫青、霍去病故事,筑坟形如同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积石二山形状,“以旌殊绩”。

李靖军功卓越。

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

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

”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1040638047b2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