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太宗帝范全文及译文?
①
很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帝范》的全文及译文。不过,我可以告诉您的是,《帝范》是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著作,由唐太宗李世民所著。该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帝王,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等内容。如果您对《帝范》的原文及译文感兴趣,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②
原文】一、君体篇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制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译文】
国君在建立国家之前,必须拥有百姓,有百姓才会有国家;国君想要得天下,必须以德育民,民入乐为之用,这样才能成为国家。
入主之体,当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镇静,岿然不动;入主毫无私心地君临万方,要像日月昼夜更迭不息地光明正大而普照在下的万物一样。
国君有什么举措,亿万百姓均将作为准则而照着执行;人君施仁政于民,则四海之内向往,普天之下归顺。
国君之志,当宽裕广大,胸襟开阔,兼收并蓄,涵容万物;国君之心,如若平正则是非明,以此裁断则无差错。
国君如能顺天应人实行刑罚恩惠,就可以令行禁止,天下归服,无远而不至;国君抚慰万方,只有慈爱宽厚才能安民、保民。
国君对待九族之亲,定要使长者平安,少者怀之;国君又必须对大臣以礼相待,体贴群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君奉祀祖先,应该善继祖先之志,善述祖先之事;国君在位,必须以不骄不慢对待臣下。
国君不应以己为尊贵,不应以己为才智,而应孜孜不倦地以行德义。
国君如能做到上面这些,就算是做到了治理天下时应遵守的准则了。
二、唐太宗生平及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陇西成纪人。大唐第二位皇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早年随父亲李渊学文习武。幼年曾实际人相面为“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公元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公元618年,李渊废杨佑,自立为帝,改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后为了大唐的一统,李世民时时出征,征战四方。主要有以下:
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解决了大唐西方的进军在原的后方之忧。
击败了宋多则,刘武周,收复了北方并,汾等地。
在虎牢关之战中,击败了王世充与窦建德两大中原势力,使唐朝拥有了华北的统治权。
重创了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在多年的征战中,李世民也收揽了大批人材为其所用。渐渐形成了与太子李建成对立之势,并于公元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政变,并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并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三天后,李渊无奈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于当年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其间,知人善用,任用大量贤臣,整饬吏治,并薄赋尚俭,大力恢复人口,经济。为战后的大唐带来了一片生机,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唐太宗因病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内,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三、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成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其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唐国公;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安州总管;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母亲是神武功窦毅的女儿,是位出色的才女。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挂帅出征,大破刘军,收复了并州。然后,又领兵向东,先后讨平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东征西讨,用了4年零1个月逐步平定了天下。
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逐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宝座,同时也引起了齐王李元吉的嫉妒。
武德晚年,李氏兄弟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终于于武德九年(626年)演出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李渊也在两个月后,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虚怀纳谏,采纳魏征的意见,定出“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即安,远人自服”(《旧唐书·魏征传》)的方针,积极推行均田制等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
唐太宗从20岁登基到51岁去世,在位23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谱写了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四、李世民传记哪个版本最真实?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记有很多,《唐太宗治国风云录》(韩昇,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版)最真实。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讲座《风云唐太宗》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本书妙在从小处入手,以讲故事为主,将历史抽象和历史细节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五、李世民墓志铭原文?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志铭原文如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倜傥临难,决机武门。
高祖指兵东北,刷卡受计,经纶君道,肇锡余基。
合德乾坤,生知礼乐。
孝友临下,成人之美。
闻难而驰,去雕墙面。
爱人如子,断狱罕刑。
利物兴功,有开必先。
真贤挺生,鹰鹯之志。
庸展未论,早统华夷。
霜戈一麾,左衽怀柔。
功高一代,迹遍遐荒。
方置明堂,荷戈斯征。
翠微云外,望耆思远。
初践祚寰区号职方氏宁四海穆观风阐乐作画云绝域图入月回戈礼极天地孝感神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史书或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多信息。
六、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七、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八、唐太宗李世民和他两个宰相的作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
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
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