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中关于唐太宗的故事?
①
史记里记载了唐太宗的一个著名故事——鹞死怀中。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②
史记成书于西汉,几百年后唐太宗才出生,史记中不会有唐太宗的事迹。要了解唐太宗的故事,可以阅读《旧唐书》或《新唐书》。
二、10个唐宋元明清历史小故事?
1、李白砚乡游踪。
2、赛金花抛砚保文物。
3、虚谷异乡得歙砚。
4、纪昀玩砚改诗词。
5、徐霞客喜得歙砚。
6、李时珍采药得歙砚。
7、屈原投江。
8、伍子胥尸体投河
9、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10、清平大小和卓之战,是清朝重大事件之一,这是清朝统一中国战争的最后一役。
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了兄长后逼父李渊退位,登基称作唐太宗。
二:安史之乱。
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假借平判,率军出城,被部下拥护成功逼宫。
四:下陈州,包公陈州放粮救驾李娘娘,揭开狸猫换太子真相。
五:忽必烈,忽必烈联宋抗金,强大后灭了南宋后金改朝元朝。
六:朱元璋,造反成功做了皇帝。
七:燕王造反,燕王朱历燕京造反杀了皇帝朱允炆迁都北京。
八:李自成,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梅山,李自成改国号大顺朝。
九:雍正,雍正在九子夺嫡胜出后做了皇帝。
十:溥仪,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清王朝灭亡,改为***。
③
唐代:武则天篡位
宋代:文天祥起兵
元朝:忽必烈开疆拓土
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
明朝:郑成功***
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
清朝:郑板桥高风亮节
清朝:乾隆下江南
清朝:嘉靖帝抄和珅家
清朝:康熙平三藩
三、吕蒙与唐太宗都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于吕蒙和唐太宗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历史故事有:吕蒙拒绝接受项羽的提议,唐太宗听取李靖的建议,唐太宗听取李淳风的建议,唐太宗听取李世民的建议,唐太宗听取李元霸的建议等。
四、关于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五、唐太宗科举制相关的故事?
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有一个叫做李白的诗人,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他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于是在考场旁边的草地上躺下来,直到天黑了。
这时,他看到一只白色的鹿,跑到他身边,然后消失了。
第二天,他重新参加了考试,最终成功了。后来,李白写了一首诗,叫做《将进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坚持努力,成功就在前方。
在唐代史书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其实是暴露了唐太宗内心的心声以及科举制的本质,在唐太宗看来,科举制并不是什么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一个治理人才的方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彀为使劲张弓,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的意思,比喻圈套、牢笼。
唐太宗的意思实际为,如今天下的英雄都在我的掌控中了,这是一个帝王最为真实的心态。
帝国中的人才被很好的利用与钳制,自己的统治也就可以安心无忧了。从此之后,科举制成为了之后历代帝国统治的不二法则,而科举中的一些弊端在后世也被一一被完善。在禁锢读书人思想和加强皇权专制上,科举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句话也无意中道出了唐朝理国统治之术的核心秘密。
在科举制初创的时候,确实选拔出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底层知识青年,这些人也帮助大唐走向繁荣。
而到了后来,从宋到清,正是通过八股科举,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的读书人一网打尽,让他们皓首穷经,将所有的精力、才华消耗殆尽,沿着既定的科举之路一步步往上爬,然后为帝王一家一姓服务,科举制也最终走向了没落。
唐太宗一年大考,有个考生叫钟馗,他考上状元,唐太宗为举子们在殿前摆宴祝贺,当他看到状元郎钟馗面目丑的时候,取消了他的状元功名。
钟随悲愤不己撞殿角而死,这就是李世民和科举有关的故事
六、史记中记载李世民的故事?
单雄信追杀过李世民 ,李世民和他许各种好处他都没有接受,就是要杀李世民。
纵观整个洛阳之战,李世民与瓦岗结义兄弟,对单雄信真的已经仁至义尽,战场上对单雄信各种无底线放水忍让,单雄信被抓了他们也是尽心劝降和解,最后谈不拢大家还是一个个敬酒为他送行,死后大家还为他建寺供奉香火。
反观单雄信为了个人私仇,对结义兄弟道德绑架,别人为了他各种忍让照顾,他倒是心安理得肆无忌惮,从没想过自己给结义兄弟带来多少麻烦。
就算死了,第二世成为盖苏文杀尽那些结义兄弟,第三世成为安禄山对结义兄弟的后代纵火赶尽杀绝,这才是真正的自私自利薄情寡义,秦琼那些人在忠义方面并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李渊为什么要杀单雄信,他要杀的不是单雄信一个人,而是有一整张名单。
一方面李渊一向有杀降的习惯,当初李世民想留下薛仁杲兄弟就没成功,李密、王世充、杜伏威都是已经投降来到长安,最后还是被李渊换着法子弄死了。
更重要的是在隋末反王之中,李渊与王世充高度同质化。
东西江都各据其一,各自手握一个杨广的孙子,先拥立小杨登基后接受其禅让,唐郑两个政权都吸附了大批隋朝遗老。
李渊作为所谓的关陇贵族代表,政治根基当然比王世充深厚,但是东都是隋朝后期的政治中心,王世充入城是奉皇命,与杨侗有过一段良好的合作,而李渊是强攻入长安,杨侑根本不接受他,从大义名分上李渊不如王世充。
所以李渊对拿下洛阳极其热心,只有宣判洛阳为伪政权,长安李唐的合法性才完整。
这张战犯斩首名单,就是李渊政治措施的一个部分,里面主要是几类罪人:对大隋犯罪的(主要是宇文化及手下那批人),抵抗王师对唐军犯罪的(单雄信属于这类)。
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为什么会除掉单雄信?
李世民与瓦岗结义兄弟,对单雄信已经仁至义尽:第一,其他那么多结义兄弟也都在唐营,要照应单雄信有的是人。
第二,李世民也明确表态要招揽单雄信,不会在阵上伤他性命。
第三,为了顾及与单雄信的情义,秦琼那些结义兄弟在洛阳一战中遇到单雄信都是有意避而不战,秦琼有一次将盖世雄逼入绝境,碰到单雄信过来,就直接走了放过盖世雄。
第四,盖世雄死后,单雄信自知王世充已经无法抵御李世民,就安排好后事,一个人单枪匹马冲进唐营乱打乱杀,那些结义兄弟不愿意为难单雄信,个个公然拒战,李世民也为了招揽单雄信,也故意让单雄信继续发泄,还下令将士不能伤他性命。
第五,最后单雄信实在闹的出格,才让与他没有情义的尉迟恭出面,还名言只能生擒。
第六,活捉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所以史记没有、也不可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事迹。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史记》中是不可能记载有李世民的故事的,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的,李世民是唐朝的
七、反映李世民公私分明的历史故事?
最有名的就是起用魏征了,历史记载,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劝太子杀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自大没听,结果反被李世民所杀。
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有人告诉他魏征曾想杀他。李世民爱惜魏征的才能,不但不杀他反而重用他,这就是公私分明。
把个人的恩怨放下,以国家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