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民间故事中有哪些法治事例?包拯惩恶扬善的故事?

《铡美案》《铡美案》是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故事,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根据文学包公故事编制的一个优秀的传统剧目。该剧目讲述了北宋年间包拯不畏权势,执法如山,把附马陈世美处之以法、斩杀于龙头铡之下的故事。

包拯惩恶扬善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传说故事。

包拯作为一个清官,主要是为了解决民生的问题,而扩大正义和惩治邪恶势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包拯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严格实行,对那些恶劣行为采取“斩首示众”的方式,从而惩恶扬善。

包拯惩恶扬善的故事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它不仅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标准,还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公正和法制的追求。

同时,包拯在中国历史上也被尊奉为清官楷模,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包拯惩恶扬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1、包拯是一位仁明正直的官员,他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惩恶扬善,受到民赞颂。

2、据传言,包拯曾经主审了一个名叫秦桧的官员。

秦桧原是天子心腹,有“急先锋”的名号。

但秦桧贪赃枉法,罪行累累。

包拯在审讯秦桧的过程中义正言辞,最终确立了秦桧的罪行,成就了“铁面无私”的形象。

此外,在执法过程中,包拯也有许多惩恶扬善的表现,如拒绝收礼、关注民生等。

3、包拯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形象,许多书籍、影视作品中都有涉及。

他的形象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政治宣传等方面。

楼上的“缇萦救父”的确是家喻户晓好典故,再来说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的。

著名典故:“何武断剑” 沛中有一个富豪,正妻及其女儿品德不端,儿子为妾所生,且年幼丧母。

富豪临终时恐怕死后子女争夺家产,儿子年幼受到迫害,就立下遗嘱说,所有财产都归女儿,但有一把宝剑,在儿子15岁时交给他。

儿子成年后,向姐姐们索要宝剑,但姐姐们不肯给,儿子告至官府。

司空何武说:“剑,所以断决也。

现年十五,有智力足也。

女及婿温饱十五年已幸矣。

”也就是说儿子已经十五,具有掌理家族的能力了,而剑又是决断事务的意思,也就是说富豪当时是暗指在儿子十五岁时将家族交与其管理,女儿和女婿们享了十五年温饱已经算幸运了。

当时大家都说何武这样“原情度事”十分恰当。

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汉代已经出现了遗嘱继承,并且嫡子与庶子都有继承权。

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原情”断案,重视维护实质正义的例子。

古文原文可见《太平御览》八百三十六卷

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

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汉文帝年间,张释之任公车令,负责掌管司马门的保卫工作。司马门是进入皇宫的大门,自然非同小可。每天进出的多是皇亲国戚、权臣显贵,因此,张释之这个守门官自然不好当。

有一天,西汉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同乘一辆车急速而来,丝毫没有停车的迹象。而汉宫规定:任何人出入殿门和司马门都要下车,违者罚款。

如果是其他人,这件事也许就算了,除了梁王,闯门的毕竟还有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上,要是得罪了他,怕是难有什么好下场。

1、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2、黄霸,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

3、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4、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5、海瑞,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在户部供职时,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故事一

昨天早晨8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我们院里一片嘈杂:原来是他们院子一个老爷子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压了别人的一条小狗,牵狗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子赔偿。

其实也没有大问题,就是稍稍碰了那条畜生一下!

张女士看到这种情况就穿衣下了楼,问清了压狗的时间后;对那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第二;您遛狗的时间不对,辽宁省有关法律规定是晚7点以后至第二天早7点之前!

第三;您应该庆幸的是您的狗没有把老爷子晃摔了,否则后果您自己合计吧!

”听了张女士的话,牵狗人也自觉理亏,搭讪了几句就走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多掌握点儿法律常识;确实可以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故事二

王先生在外地工作,离家较远,平时回家较少,大多是通过电话与家里联系。

有一天,他正在单位上班,父亲打来电话说:“昨天我和你二叔因为自留山的划分问题吵了一架,吵得很凶,你二叔说准备找人揍我。

”过了几天,父亲又来电话:“自留山的事没有摆平,新问题又来了。

”王先生一听心里直打鼓,连问咋回事,父亲说:“我和你二叔因堂屋问题又吵架了,我准备揍你二叔,到时候万一把他弄得哪儿不合适,就算坐班房我也豁出去了。

”他还问王先生把人打伤要判几年刑。

王先生赶紧说:“你这次无论如何也得听我的,不能急。

”父亲说:“你快讲,废话少说。

”王先生告诉他,打人是要负刑事责任的,打伤了还得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兄弟之间的事还是和解为好。

自留山和堂屋都属《民法通则》调整的范畴,但里面还涉及到《继承法》的有关法条,一时半会儿在电话里很难说清楚,于是,王先生就把有关《民法通则》和《继承法》的法律知识及解决中需要的相关证据给父亲寄了回去,希望他和二叔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两个月后,父亲来信说:“我与你二叔的纠纷是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大家都没啥异议。近些日子,我们的关系在逐渐好转。”据说从那以后,父亲有空儿就给亲戚朋友讲他学到的一点法律知识。后来父亲对法律知识越来越有兴趣,村子里发生什么事,他总会打电话向王先生咨询。

这个故事说明:法律看似遥远,其实非常贴近生活,解决的都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海瑞执法公正,明断是非,为世人所称道。

淳安县村民胡胜祖与邵时重因山地而起纠纷,不久胡因病死亡。

胡的两个兄弟抬尸到县衙告邵为争地打死胡,要求海瑞惩办凶手。

海瑞派县丞主持验尸,尸体留有伤痕和血迹,可邵时重只承认有争执而始终否认伤人。

海瑞亲自对案情调查研究并对尸体复验,发现尸骨上的血迹“活而不凝”,他用水洗,用瓦刮,详细检验伤痕,终于弄清伪造的血迹和伤痕,明断了案情,依-处胡胜荣兄弟诬告罪行。

海瑞巧断疑案,明察秋毫,由此遐迩闻名。

邻近的桐庐、建德、道安等县,凡经知县、知府、巡按御史审而未结的大案,常请海瑞会审或合审。

几年中,海瑞平反了一批冤案。

明朝中后期,官吏腐败,凡京官过境,县里都要送“常规银”。

一般官员经过送二三十两,巡按御史要送一二百两,巡抚出巡则送银多达三四百两。

海瑞上 书巡按御史崔栋,要求废除“常规银”。

经海瑞力争,崔栋只好批示:淳安地瘠民穷,准予酌情办理。

有人劝海瑞随波逐流,不然会招致祸患,海瑞无所畏惧。

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经过淳安,仗势欺人,嫌驿站的马骑不称心而-驿吏,将其倒挂树上。

海瑞得知后,借总督巡查时再三布告,要求地方不要铺张浪费,把胡公子所带几千两银子充公交国库,并写信说明情由连人带行李送交胡宗宪,胡宗宪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怕事情闹大,只好忍气吞声作罢。

《包公案》中的包拯,他是一位公正、勇敢的县官,以明察秋毫著称。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各种疑难案件也被公正地裁决。其中一桩“打虎英雄”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据传,这个案子发生于包拯担任杭州知府期间。一个猎户被抓后辩称自己是“打虎英雄”,而来此地寻找贼人为名,被误认成了贼。听闻此事的包拯,坚信此人是个好人,便组织了全城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案发现场,以印证猎户的话。

最终,在包拯的努力下,真凶浮出水面,打虎英雄得以无罪释放。这个案子才被真相大白。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看到了正义和公平的力量。包拯公正无私、勇敢果敢的形象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

“县官断案”故事不仅是民间文化中的代表,还承载着社会发展、法律体系建设以及全民公正意识的重要内涵。这些故事传承至今,不断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正义标志和精神符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30625120607707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