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事迹,史上第一悲情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能吞吴。

”这首名联的上联说的便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一战成名的典故。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英雄人物可谓灿若星河、俯首能拾,但很少有像项羽这样,其事迹被广为传唱、且经久不衰的。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勇,有破釜沉舟、破強秦如风卷残云一般的韬略,却没有忍辱负重、东山再起的韧性;有立马横刀、纵横疆场、万夫莫敌的豪情,却没有阴谋算计、暗度陈仓的狡诈。

西楚霸王项羽、这位历史上的“战神”,最终在“虞姬、虞姬奈如何”的绝望和遗恨中,“刎别”乌江。

或许,是历史蓄意要成就一代悲情英雄。

在秦始皇对六国的铁血征伐和统一中,幼小的项羽便眼见了自己的祖国“山河破碎”、祖父项燕战败身亡的残酷一幕,“残秋岭上曾遥祭,悲恨相续”,是文人在国破家亡时一种痛苦的挣扎,但项羽压根就不是做一介文人的材料,不懂得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来抒发国破家亡自己内心的悲苦,他内心燃烧的是血债血偿的复仇烈焰。

因此,他在年幼时就非常厌倦别人教他诗词歌赋,他的叔父项梁于是就请人教习他武艺,可是没学多久,他就对项梁说:一个人武艺再好,也不过“百人敌”,我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只好又请人教他学习兵法战策。

但兵法没学多久,他又不学了。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大概正如陈胜所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吧,亦或如三国时的诸葛孔明那样“凤翱翔于天仞兮,以待天时”。

后来的事实证明,项羽确实是位有志青年,据说有次他看见秦始皇东巡,就对身边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意思就是说“我可以取代他”。

那时项梁肯定把他这句话当成了一个小孩子的戏言,心里说不定还骂上一句:黄毛小子,乳臭未干,老子都不敢说此大话!然而,历史却偏偏垂青“大话小子”,一个让项羽横空出世的机遇终于到来了。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推翻暴秦统治的农民起义拉开了大幕。

而静待天时的项梁也在吴中(今天的苏州)伺机刺杀太守殷通,扯起了反秦复楚的大旗,此役项羽当算头功,他一个人斩杀殷通的警卫近百人,首次显露了天下无双的高超武艺。

不久,项梁阵亡项羽上位,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有八千江东子弟的“项家军”,从此,二十四岁的他开始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但让项羽一战成名、正式确立“西楚霸王”地位的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经典战例之一的“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12月,秦名将章邯挟袭杀项梁之余威北渡黄河,与秦军的另一支“虎狼之师”王离所部,以总兵力40万人围攻张耳等率领的义军。

这时项羽的“老大”楚怀王拜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火速救援。

秦帝国此时虽说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但必究是老虎不死余威尚在,并且王离所部还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的守关名将蒙恬的嫡系部队。

面对强敌,宋义吓得几乎尿了裤子,他借阴雨天气在途中逗留40多天,眼看前方战事吃紧,身负家仇国恨的项羽当机立断一剑结果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主帅率部北上救赵。

手握帅印,项羽就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过人的胆略。

项羽很清楚对手的强大,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家底,据后来的历史学家统计,他当时手中的兵力不过5、6万人,而真正拿得上台面的就是自己的8千江东子弟,这应该是项羽最为可靠的“心腹”,因为他们和他一样都身负血海深仇。

总体来看,秦军PK楚军,就是典型的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对垒缺乏装备的杂牌军。

都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项羽明知道对方就是凶残狼群,自己则带了一群羊,羊进狼口岂有活路?但项羽就是项羽,他要在巨鹿下一场天大的赌注。

在渡漳河发起对秦军的总攻前,项羽宣布了一项命令:渡江过后就沉船砸锅,每个士兵只带三天干粮。

宣布这项命令的目的,就是要自决退路,让士兵死战。

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或许暴秦气数该尽,楚军在作战当中,以一当十拼死杀敌,九战九胜,直杀得秦军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巨鹿一战,项羽率领的楚军以弱胜强彻底打败秦军,也让秦王朝轰然倒塌。

其实,巨鹿作战,楚军并非项羽一支孤军,但项羽的其他“盟军”皆畏惧秦军强大,在项羽孤军奋战时都做“壁上之观”。

项羽打败秦军威震天下,胜利之日在辕门召见其他诸侯将领,这些诸侯将领胆战心惊无不屈膝下拜,都心甘情愿听他指挥。

项羽的惊天大赌注以他的完胜而告终。

凶残的狼群不敌一头由雄狮率领的羊群,听说这是法国拿破仑总结出来的,但在中国几千年前却被项羽实践过了。

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可谓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后来韩信“背水列阵”胜陈余、张耳,不过是师从项羽罢了,只是韩信是师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垓下设“十面埋伏”把“老师”逼死在乌江。

现在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拿项羽和韩信作比,一个是“宁折勿弯”,一个则是隐忍执着。

韩信能够“受胯下之辱”,这种完全丧失人格尊严的事,项羽肯定做不到,但从韩信以后的作为看,这种为了达成个人的某种目标或目的可以豁出一切的人,一定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人为自己所用自不必说,但作为对手那肯定就是“神一样的对手”。

可惜项羽没能理解这点,当韩信在其麾下当差时,他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更没做到“好东西宁可自己毁掉也不能让给别人”,以致后来韩信叛逃到了刘邦一边。

刘邦开始对韩信也是冷眼相待,但在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件发生后,他幡然醒悟,并筑“坛台拜将”给予了韩信足够的权利和荣光。

据说项羽的“亚父”范增也曾提醒他韩信非等闲之辈,但刚愎自用的他就是不听。

不知后来他被韩信逼死乌江时,有没有为此事后悔过?刘邦给予韩信的一切,让他的自尊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也让他有了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资本,后来他当上了齐王,并成了影响楚汉双方孰胜孰负的重要力量。

但韩信也是那种“有命建功无命善终”的悲剧人物,他最终让刘邦的大老婆吕后下套给收拾了,当然萧何在其中也帮了吕后大忙,有人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肯定有夸大的成分,真正想要杀死韩信的幕后人物非刘邦莫属也。

韩信在当上齐王时,本来是有足够的资本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他的谋士曾这样劝他:“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如今,你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唯有与楚汉鼎足而立,否则后患无穷。

”但韩信不干,他说汉王刘邦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岂可向利背义乎?”但韩信错了,他的忠心是换不来刘邦的真心的。

据说有次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不过十万。

”刘邦又问“卿能带多少?”韩信骄傲地答“多多益善。

”刘邦便嘲弄道“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何为我所制呢?”本来能“装孙子”的韩信却不善“装孙子”,为何此时就不能谦逊一点呢?按理刘邦此时已动杀机,韩信却未查分毫,所以谋士劝他背汉自立他不愿意。

足见精明如韩信者,都有患糊涂的时候!

不过这样也好,要是韩信背汉自立,哪有后来的汉家天下?没有汉家天下,又何来我等大汉民族?棋错一步全盘皆输,韩信被腰斩于市时方才后悔莫及,那时他只有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或许,这就是贪念权位的结果吧。

历史告诉人们:帝王们都不喜欢功高盖主之人。

大清皇帝雍正也曾这样告诫功臣年羹尧:“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可叹年羹尧没能领会,也落得和韩信同样下场。

反观兴汉功臣张良,就比上述二人聪明得多,张良是刘邦重要谋臣,谋略和功勋应该和韩信不相上下。

但大家不要认为张良就是一个文弱谋士,世人都知道有荆轲刺秦,素不知张良也曾在博浪沙以锥刺秦,只不过荆轲是面对面以死相搏,而张良则是带着大力士在秦始皇途经的路上设伏,让大力士把铁锥从山上扔出去,可惜“导弹”因距离远没准头,秦始皇只是虚惊了一场。

还有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带着“不成功就成仁”必死的决心去的,而张良还不至于他那么傻,他早就为自己设计了逃跑线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张良毕竟不是匹夫!但张良比韩信又多了那么一点英雄气,韩信在面对无赖要求“单挑”时,只能受胯下屈辱,张良却敢“飞蛾扑火”前去刺杀秦始皇,大概这也是项羽看不起韩信的地方。

张良比韩信高明的另一点就是,知道自古帝王“虎狼心”,他不恋权“识进退”,知道功成身退,所以张良能够善终而韩信不能。

可见权利自古就是双刃剑,贪恋权位者当深思!

项羽错失韩信,暴露了他在识人用人上的致命弱点。

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对秦军又取得了一系列战略的胜利。

推翻暴秦,可以说项羽居功甚伟。

但在楚军对秦发起进攻之前,当时的“盟主”楚怀王就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

意思是说盟军中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王”。

然而,在项羽和秦军浴血拼杀时,另一支由刘邦率领的义军却乘机占了关中并进入咸阳。

当“关中王”?或许刘邦心中肯定也想这份“美差”(据说刘邦一进阿房宫,见了成堆成堆的美女就赖在里面不想出来),但项羽肯定不会答应。

凭战功、论实力他项羽都是第一,此时实力弱小的刘邦岂敢在“老虎”身上拔毛。

所以,不论乱世、还是和平年代,搞什么东东还不是讲究个实力!就这样,项羽凭借战功和手中的40万大军,把刘邦赶出咸阳不说,又干起了皇帝老儿做的事情: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不过是一傀儡耳),接着分封诸侯,自己则当上了“西楚霸王”。

一听这名字,就很牛逼。

虽然他对刘邦不感冒,但还是给了他个“汉王”当当,并且还让他据有了汉中及巴蜀。

巴蜀乃龙兴之地,按后来孔明的话说“天府之地,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

刘邦没当上“关中王”,却拥有了可以觊觎天下的根据地,他和他的谋臣们心里自然也是美滋滋的。

项羽自己也没有占据关中,他把关中分封给了其他三位诸侯,把梁、楚9郡划为己有,并在彭城定都。

没定都关中,是项羽重大的战略失误。

关中,是天下的中心,外有四塞以为险,依山带河,物产丰富,如项羽居有关中,他就可以掌控四方,更为关键的是,能有效威慑和压制刘邦,在当时“谁占关中谁有天下”一点不假。

有谋士力劝项羽定都关中,但项羽思乡心切,想要衣锦还乡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一盘,所以对这些建议根本听不进去,同时,他为了“泄私愤”杀20万秦军降兵不说,还血洗咸阳、火烧阿房宫、破坏秦始皇陵(幸好秦始皇埋得深,不然难逃被鞭尸的命运)······他以牙还牙的残暴,让他在争取关中民心上丢了许多分。

在项羽分封的十八大诸侯中,刘邦是支真正的“潜力股”,也就是最有可能和他争夺天下的人。

刘邦起初本是沛县的一个地痞流氓,成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搞得成天四处蹭饭吃,混得那是相当的“寒碜”,但身边也笼络了一帮难兄难弟。

可能因为他的流氓个性,在当地还算有点“威望”,能够帮官府催粮催款,所以地方政府让他当了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黑恶势力渗透进了基层政权。

如果没有陈胜、吴广起义,刘邦一生估计也仅是个亭长了,可他偏偏赶上了天下大乱的时候,沛县的萧何等人趁浑水摸鱼杀了县令以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几个人有胆杀人却无胆“当头”,而刘邦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角色,于是大家就推举他出来当了头领。

都说是“好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刘邦就交上了这样的好运。

历史上说,刘邦在芒砀山斩大蟒举事,不过是瞎扯谈而已。

然而,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咋样,刘邦都算是“屌丝逆袭”的一个成功典范。

在进入关中时,刘邦这支队伍的实力虽不敢挑战项羽的权威,但已经相当不错了,而刘邦也早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巨鹿之后,在项羽全力攻打秦军时,刘邦却投机取巧率军先入关中,不过是想趁机把关中据为己有、让楚怀王兑现“先入关者王之”的承诺罢了,而且他还特赦秦王子婴,极力善待关中人民。

这一系列举动,已经提早暴露了他的野心。

所以,项羽在消灭秦军后,在谋臣范增的极力推动和策划下,在鸿门设宴准备杀了他。

刘邦明知去了有可能丢掉“吃饭的家伙”,但又不敢拒绝,通过张良等人的运作,刘邦买通了项羽的叔父项伯暗中相助,鸿门宴上,刘邦又极尽巴结之能事,使心慈手软的项羽终于放了自己一马。

项羽不杀刘邦,有自己“妇人之仁”的个性,可能当时也小瞧了刘邦,根本没想到后来他会“咸鱼翻身”。

一个人不要命不可怕,怕的是既不要命又不要脸的。而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在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捉住了刘邦的老父,并欲烹之以胁迫刘邦退兵。刘邦说:我的父亲也相当于是你的父亲,你如果把他煮了,也请给我端一碗来。项羽硬是奈他不何。

鸿门设宴,本是项羽杀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他不忍下手,而且纵虎归山。

很快,项羽就自食苦果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统领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没多久就击败关中三王并占据关中,楚汉相争正式展开。

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刘项之间同样经历了防御、相峙和反攻三个阶段,在相峙阶段,刘邦的战略是:中路自己亲自带兵,佯攻周旋吸引楚军主力,两翼分别由韩信和彭越率领部队,逐渐蚕食楚军、压缩项羽战略空间,以形成三路合围。

刘邦在中路不断袭扰楚军,战术类似 “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打”。

项羽面对滑得像泥鳅的刘邦,又气又恼,于是隔空传话给刘邦:现今天下不太平,都是因为你我之间的争斗引起的,不如我们单挑一决雌雄,免得牵连老百姓再受苦。

刘邦也传话回去:对不起老哥,斗力气我搞不过你,我就爱斗智玩点高智商的。

项羽老师无功,后方又开始吃紧,在公元前204年,他主动向刘邦求和,双方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

但项羽前脚刚走,刘邦就撕毁合约率兵来攻,项羽大怒,回师迎战,刘邦赶紧快马急调韩信、彭越率部前来,没料到韩、彭二人因功无赏,便“放了刘邦的鸽子”。

刘邦围歼项羽的计划落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项羽杀败,只得坚壁清野固守城池,在阳夏和项羽再度对垒。

项羽主力被刘邦缠住脱不了身,刘邦的韩彭两路大军在梁及燕齐等地却取得了重大的战略胜利。

同时,刘邦又顺利策反项羽得力大将九江王英布,楚汉相争胜利的天平终于彻底倒向了汉军。

眼看项羽已是强弩之末,刘邦于是采纳张良之策,封韩彭二人为王并许以封地,公元前202年,刘邦调动韩、彭及英布等各路大军,以韩信为前敌总指挥,把项羽十面埋伏在垓下。

垓下之夜,愁云惨淡,楚军营帐之外,只闻听四面楚歌,极度悲切。

项羽酒入愁肠,问身边军士:难道楚地已尽为汉军所有?身边军士也茫然摇头。

其实项羽不知,此乃韩信所施的心理战术,他找人教习汉军楚歌,在夜间四面传唱,目的就是要瓦解楚军的斗志。

好比二战时期,盟军向德军阵地散发德军后方家属的黄色消息一样。

项羽预知大势已去,叫来长期随军的身边最宠爱的妃子虞姬,边酒边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拔剑凄然自刎。

任项羽饶是英雄,也落下了几滴伤心泪,身边士兵都不忍目视。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项羽搞一出如此凄婉而又浪漫的“战地曲”,把一个赳赳武夫冷血无情的形象完全颠覆。

或许人们敬仰英雄,更同情悲情英雄,也羡慕有红颜知己生死相伴的英雄。

如果说,成就项羽英名的是他的神勇无畏,那么,让他英名留世的则是这位和他不离不弃、生死相伴的美丽多情的虞姬。

不论“霸王别姬”是真是假,然而后世人们却通过它永远记住了这位悲情英雄。

与虞姬死别后,项羽挑选了八百骑士乘夜突围,在到达一个名叫“东城”的山上,身边仅剩28人。

临死时刻,项羽仍显现出了英雄的万丈豪情,他对士兵们说:我起兵8年,经历大小70余战,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今天虽然我被困于此,但我要为大家再痛痛快快的战斗一次,为大家冲出包围、杀掉敌军将领、砍掉敌军旗子,让你们知道,我之所以失败,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老天要有意灭我。

说完,便大叫一声冲入汉军阵中。

项羽确实让士兵们在最后时刻又一次见证了他的神勇,他奇迹般冲出了重围,单骑来到了乌江边,江边的船夫劝他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地千里,百姓数十万,完全可以称王,大王赶紧渡江去吧。

项羽看看身边,竟无一名士兵,摇头叹息道:当年我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如今却仅我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还愿意尊我为王,但我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呢?说完就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宁死不过乌江,后世有许多人为此扼腕叹息,因其有出色的军事才干,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却为此写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雄鬼,致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以此来讥讽北宋的软弱和无能。

项羽英雄盖世,然而其刚愎自用、不能识人用人、爱逞个人英雄的致命弱点,让他在楚汉相争中最终落败。

反观刘邦,心肠毒辣,但知人善任,为此,他自己就这样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败给昔日的“膝下小弟”,他把它归咎于天意,果真天意乎?仔细想想,其实老天已待他不薄,但他却没能很好把握机会,真是死不瞑目也死不明白呀!

史册号网友观点:项羽真的是很悲催,但他同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枭雄。

项羽乃英雄盖世,然而有其刚愎自用、不能识人用人、爱逞个人英雄的致命弱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z20220918194010901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