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太和殿多次浴火重生,七十五年前十月见证了最荣耀一幕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陷北京皇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死。占据北京仅一个多月的李自成,却因在山海关兵败,狼狈弃城逃走。

临行前,李自成干了一件最不该干的事,就是纵火焚烧有几百年历史的皇宫。

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据说整个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经典建筑基本被烧的面目全非。

人们今天到北京参观游览的故宫,实际是清王朝在明皇宫基础上复建的。有一调侃说法,说它是“明朝的身子 清朝的衣裳”。

不过,清朝复建的紫禁城,还是基本保留了明代皇宫的格局、架构和总体风格,同时也赋予了满清皇家建筑的一些特色。

仅以故宫中的太和殿,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殿”来比较,即可分辨出明、清两代这座大殿的区别与不同。

太和殿作为明皇宫的中心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位于北京皇宫南北中轴线最显要位置。也称作奉天殿。

奉天殿建成次年,便因雷击发生大火而被焚毁。

永乐皇帝朱棣把这场雷击火看作是上天和祖宗对他“靖难”夺位的惩罚。怏怏不快地改北京为“行在”,仍尊南京为首都。此后改在奉天门(今太和门)听政,对三大殿仅稍加修葺便不再理会了。

永乐帝之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甚至打算重新迁都回南京,因此根本没维修宫殿。

直到正统帝朱祁镇继位后,打消了朝廷南迁之念,才动工重新维修三大殿。

正统五年(1440)三月,朱祁镇命太监阮安与都督沈清,会同工部尚书吴中等人组织三殿维修重建。言明奉天门为正朝,国中有大事,皇上将临御正殿。同时还命人修缮了乾清、坤宁二宫。

因所用建筑材料都是过去存积的,减少了不少财力和工期,“仅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

正统六年(1441)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及乾清、坤宁宫修建完成。其规制比从前更加壮丽。

然而好景不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再次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嘉靖帝费时五年才修完,但缩小了奉天殿规模,改称“皇极殿”;同时还把华盖殿改叫“中极殿”,谨身殿改叫“建极殿”。

明末李自成纵火逃离北京后,清兵接踵而至。1644年秋天,清顺治帝迁至北京皇宫。

此后历时14年,将紫禁城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并将皇极、中极、建极三殿改名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

此后历朝,几经改建和重绘,太和殿装饰与纹饰渐渐增加了满族特色。虽传至今,但其宏伟、磅礴之气已经比明代原作降低了许多。

明清两代太和殿(奉天殿)最大的区别,应是格局和规模有所不同。

明朝中后期的奉天殿,已经与永乐朝初建有了一定程度缩小,到了清朝,又作了新的收缩。

有研究者对比认为:按照明代营造尺度每丈合今度3.17米计算,最早的“奉天殿”,面阔应该是95.1米,进深在47.55米,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是世界已知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体量最大的单体木制建筑。

清初延续了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时的基本规模,大殿横宽63.96米,纵深专37.2米,高35.05米。实际要比最初的奉天殿小许多。

现今的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它结构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座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脊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建筑面积二千三百多平方米。仍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也被誉为东方三大殿之一。

太和殿内悬挂的“建极绥猷”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遗失。

建极绥猷的意思是:皇帝君临天下,上对苍天,下对黎民百姓,都负有神圣的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据说,北京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就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

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

这一宝座,乃是明朝嘉靖年间制作,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近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图案光亮耀眼。

宝座前两侧有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四对陈设。宝象象征王朝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宝座上方的蟠龙衔珠藻井,也统统罩以金漆,凸显出“金銮宝殿”的华贵气氛。

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为了体现“洪宪皇帝”的新气象,他下令将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搬走,换上了一款袁家新式宝座。

自此,这把最重要的龙椅子去向不明。

几十年后,专家在北京一处存放废旧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这把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但已破旧不堪的宝座龙椅,通过与清末时期太和殿中照片的对比,终于确定这就是被袁世凯挪走的那把。

1963年,文物专家进行了数个月的精心修复,将龙椅宝座重新摆放在太和殿的高台上。

从历史记载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稳定国势后,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的皇家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雍正和乾隆在位时,又先后用了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形成了直至今天人们看到的皇宫核心规模。

太和殿因历经岁月打磨侵蚀,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柱梁构件已经腐烂,大殿的彩画等装饰也褪色严重。

北京市人民政府从2006年开始对太和殿进行了“封闭式”大修。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修缮任务。

2008年7月中旬,故宫太和殿重新对中外游客开放。饱经沧桑的太和殿重现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皇家气派。

关于太和殿的用途,有很多人误以为它是是用于皇帝和大臣平时上朝的,其实错了。

权威资料介绍,太和殿是朝廷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并不在规模壮观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典礼,如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点将出征等。

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也在此接受文武官员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过新进士的殿试。

太和殿最为荣耀的记录,发生在1945年8月。

这一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日。

当时,华北战区正式的受降仪式就是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的。

1945年的10月10日,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二十周年的日子。

当天,前来故宫观看日寇投降仪式的有十万余人。在太和殿广场和午门、端门乃至***前,人潮涌动。

受降典礼在10点10分正式开始,景山山顶上军号长鸣,太和殿主会场礼炮响起。

参加典礼的有二战战胜国代表美军司令罗基少将、华顿参谋长、英国代表、苏联代表、法国代表、荷兰代表等。

南京国民政府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将军,作为中方代表,昂首站太和殿台基下的受降台正中。

日军代表20多人俯首低眉从太和门左侧入场,走到受降台前,向孙将军行礼。接着,日军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盖章,并将战刀恭恭敬敬放在受降桌上,黯然从熙和门左门退场。

受降典礼虽然不到半个小时,但在场目睹这一幕的中国人,无不心花怒放,群情振奋,现场欢声如雷。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x20240123114010d02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