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包拯的为官之道,题端州郡斋壁?

书端州郡斋壁①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

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

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写出了包拯的为官之道:①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②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③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要正人,先正己”。这是嫂娘送给包拯的两句话。

包拯的侄儿包勉,在萧山县令的任上,贪赃枉法,大肆收受贿赂,草菅人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包拯陈州放粮途中,路过萧山县听闻百姓冤情,在包勉前来送行之时,核实其罪证,就地正法。

包公的嫂嫂闻讯前来责怪包拯,包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嫂嫂,临行前,嫂娘送了包拯这两句话,以正其行。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

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

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

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

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

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

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

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

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

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

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

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404051558118d28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