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唐太宗李世民谈历史观点,唐太宗的历史观点?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是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历史人物,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1、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李世民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李世民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 ,游幸无度,田猎不时。 ——李世民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李世民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李世民

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李世民 

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李世民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李世民

治安之本,惟在得人 ——李世民 

李世民没有说过具体关于历史的话,但他的政策和行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合并政治、经济和文化,实现了隋朝的统一,并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和强大。

他重用人才、实行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李世民还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人们读书只是为了应试,为了高考最终的那一纸成绩,为了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人们学习在日后的生活里毫无用处。

甚至有人为此找出了看似“强有力”的证据,如:你以后买菜会用到二次函数吗?即使有了体育课不也照样有胖瘦之分?历史已经是百年前的旧事,读他还有什么意思?

在这里,时光虽然没有百分百的证据来证明读历史的好处,但我可以用历史来反驳你。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代初期最敢说的大臣魏征染病去世。唐太宗听闻之后悲伤不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且抛开唐太宗是如何怀念平日里辱骂他的魏征,其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便是时光今天要论证的一点。

为什么要读史,因为世界是一个循环,古时、今日、未来,总有他们的相似之处。

1、世界是一个轮回

当你了解了自秦汉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之后你会发现,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存在着它的规律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自从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之后,每个朝代的年限几乎都是以三百年为限,如明朝的276年,清朝的269年,分成北宋南宋的大宋加起来也不过319年。

不论这个朝代的皇帝是明君多还是昏庸当道,似乎都跳不出三百年的怪圈。

仔细想想,现在发生的每一件事在历史上似乎都有迹可循,学习历史,不是让你看故事,而是让你找到其中的规律罢了。

2、历史就是经验

记得大学历史老师说过:“一分钟之前发生的事也叫做历史。”

生活中,常常有长辈用自己毕生的经历来教导我们,没错,姜还是老的辣,听取了长辈的一些建议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会事半功倍。

而历史,则是沉淀了五千年的经验。

刘邦,是如何从一个四十岁的糟老头子一举成为大汉的天子。

这还要从他“斩白蛇起义”开始,某天夜里,喝的醉醺醺的刘邦路过一片树林,不知不觉间发现前方有什么东西挡住了他的去路,定睛一看,是一条白色的巨蟒,刘邦不管三七二十一,拔出剑就将白蛇的脑袋砍了下来。

随后刘邦和随从接着往前走,遇到了一个老妇哭哭啼啼,上前一问,这老妇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外出,却不幸被赤帝之子斩下了脑袋。"

刘邦和他的随从一听,那刘邦不就是赤帝之子了吗?很快,刘邦是赤帝之子的消息传了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刘邦。

难道刘邦真的是“赤帝之子”吗?有点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纯属无稽之谈,刘邦效仿的便是陈胜吴广“大楚兴,陈胜王”的把戏。

吸取了陈胜吴广成功的经验,避免了他们失败的路线。刘邦这堂历史课学的非常好。

总结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已经了解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学习本身是一件让人受益匪浅的事,只不过当代社会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让学习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人们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大家不要将历史看做无用功,有时候学好历史,可以让你的人生事半功倍。

唐太宗以史为镜的原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同“以古为鉴”。

唐太宗原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李世民(唐)《旧唐书·魏徵传》

通俗易懂,寓意深刻。作为明君雄主有深刻的历史感,不会迷失自我,可以把握王朝的方向。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句类似的话: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会押韵。

(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关系融洽和谐,契若金兰,为后世推崇。这主要缘于唐太宗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从谏如流,善于自省。盘圆水圆,盂方水方。因为皇帝闻过则喜,言者无罪,故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多有论述,归结为三点:其一,君臣关系是鱼水关系。其二,君臣应尽责求治。其三,君臣应肝胆相照。在他诚心诚意地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有记载向唐太宗进谏的就有30余人。

刘洎、岑文本、王珪、褚遂良、马周、虞世南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并且对谏言者常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帝风端正,是君臣和谐的基石,而君臣和谐又对社会和谐起到了引领作用。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w2023102715261008b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