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踏飞燕踩的是什么?
①
马踏飞燕、别称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②
马踏飞燕马蹄下是飞燕。
铜奔马因郭沫若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而家喻户晓,据说郭老当时正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回头笑紫燕”遂一锤定音。然而当今的学者大多不接受这种说法。
甘肃省博物馆的临时负责人王毅认为:铜奔马蹄下踩的这只鸟双翅较身躯略小,膀梢尖细,疾飞时膀梢向外与身躯平行,呈三叉式,这正是飞燕形象的反映。
后有专家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而是传说中的“龙雀”,
另两种在学界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马踏飞隼”和“天马逮乌”。
燕隼是西北常见的猛禽,形似雨燕,飞行能力极强,与汉代崇尚武勇的风格相映成趣。
“天马逮乌”则是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浮雕中找到的灵感,浮雕中的“天马”与铜奔马相似,“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代表着“天马”追赶太阳,真可算得上是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
③
踩的是鹰,马蹄之下的鸟其实是匈奴王冠上的权力象征之鹰。
''马踏飞鹰”造型的青铜雕塑的主题与陕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战胜匈奴的纪念性雕塑。因此,这件著名的“马踏飞燕”汉代铜奔马应该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劲敌,秦始皇修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匈奴南侵,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部马铺山)被匈奴围困险些被俘,所以汉朝的将军们都以打败匈奴为骄傲。
汉武帝时,率领大军占领河西走廊并北进沙漠大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汉武帝茂陵的东侧,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马踏匈奴”正是用来纪念他打败匈奴的功勋。
二、铜奔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什么?
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
制作者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
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三、铜奔马为什么称为镇国之宝?
铜奔马被称为镇国之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首先,铜奔马作为汉代陵墓中的文物之一,它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汉代的历史和文化。
2、其次,铜奔马制作精美、雕刻精湛,展现了古人超凡的工艺水平。
可以说,它代表了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高峰。
3、另外,铜奔马对社会的意义也十分深远,它代表了一个政权的权威和统治力量,被视为镇国之宝,彰显了大气磅礴的国家形象。
因此,铜奔马成为镇国之宝,完全是由于它在历史、文化、技术和政治等方面所呈现的重要价值所决定的。
铜奔马是称为镇国之宝的
其原因是铜奔马的历史悠久,制作精细,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功臣张良精神的一具巨型青铜马像,而青铜材质比较顽强,难生锈,保养管理得当后能够保存几百年
又因为青铜材质具有不易腐朽、清新明亮的本性,所以铜奔马在壮观、美丽的外形之外,还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名片,因此被称为镇国之宝
1 铜奔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镇国之宝。
2 铜奔马是西汉时期的艺术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这件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历史上,铜奔马曾被用来保护首都长安的安全,镇压叛乱和战乱,因此被认为是镇国之宝。
3 此外,铜奔马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精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铜雕之冠。
铜奔马因其超凡的价值和美学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欣赏和研究。
④
铜奔马是清代镇国之宝,这是因为铜奔马是一件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文物,它的制作精美、造型逼真,展现了我国古代工艺水平和精神风貌,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
此外,铜奔马还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具有很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文物。
由于以上多重因素的加持,铜奔马成为了清代镇国之宝,是具有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必不可少的珍品。
⑤
是东汉文物,国宝级别,称为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⑥
铜奔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实属罕见,也符合当代大众之审美。铜奔马作为“国宝”都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极为难能可贵和毋庸置疑的。
⑦
铜奔马是镇国之宝
铜奔马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件文物,由于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逼真,以及寓意深刻,成为了镇守都城、保家卫国的象征之物,被誉为镇国之宝
铜奔马不仅代表了古代军事文明水平和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虔诚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汉代铜奔马现已成为什么象征?
中国旅游标志是铜奔马也叫马踏飞燕,是中国的旅游标志。
1985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决定选择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马超龙雀的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几千年的辉煌文化历史,展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伟大形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五、马踏飞燕典故?
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
《史记》上的故事,主人公为秦始皇,其时马踏飞燕的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驾临义渠,看到有一只燕子飞翔,于是他下令让自己的骏马去追击燕子。骏马快速奔跑,直到燕子飞到了墙边才停了下来。但是,马却不顾主人的许多次催促,始终没有再次跃过那道墙。
秦始皇很不满意,下令将骏马斩首,命令铸下骑马踏飞燕之印,以示威严。这个典故中的“马踏飞燕”指的就是这个印章。
马踏燕飞"是中国古代典故之一,源自《史记》中的记载。这个典故的背景发生在秦朝时期,描述了秦始皇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在战乱之中跨越千山万水,带领大军平定乱世,最终建立了汉朝的壮举。
具体典故如下:刘邦少时在汉中时期,曾因患重病,躺在床上无法起身,但他听到外面传来敌军大将韩信进攻的消息。
刘邦拼尽全力爬起,骑上马匹,忘记了病痛,连夜赶到前线,带领队伍奋勇作战,最终在燕飞(今陕西省安康市)大胜韩信,击败敌军。
因此,后人形容刘邦跨越千山万水,骑马踏燕飞,意为他在战乱之中英勇坚韧,迅猛果断,最终获得胜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马踏燕飞"这个典故也被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奋勇向前,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风貌。
1 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流传至今,被广泛传颂。
2 故事讲述大将军韩信独得一匹足够敌军十匹的神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让这匹神驹跃过一座矮墙,而在空中之际,他指挥士兵齐声呼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牵制了敌军,成功地将神驹驾驭飞过。
3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之一,故事中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志向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也引申了“因小失大”的道理,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当了解和传承的经典。
《马踏飞燕》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种常见装饰图案,以一匹飞马跨越在一只飞燕之上为主题。这个典故出自于汉代人物张衡所著的《西京赋》。
据传说,当时张衡被任命为西京的太史令,他在观察天象时发现,星辰的运行方式与地球相对而言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天文研究,并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浑天仪,将其呈献给了皇帝。
在其中一次观测中,张衡看到一只飞燕落在了牛背上,但却没有被甩掉。他想到,如果能够在桥梁和建筑物上加上这样的凸起造型,就可以增强它们的稳固性。随后,张衡就提出了“云梯”、“龙虬”、 “马踏飞燕”等构造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因此,“马踏飞燕”的典故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在后来的建筑艺术中,这种装饰图案被广泛地运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物上,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代表性元素。
典故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故事中讲述了齐国的良马“踏飞燕”的故事。相传,当时有一匹出色的战马名叫飞燕,它跑起来速度快、身手敏捷、力量强大。
有一次,齐国的大夫孙膑把飞燕和另一匹马放在一起,让它们自由奔跑,结果飞燕却被另一匹马踏死了。
孙膑就因此认为,一个人过于自信,不努力进取,就像飞燕那样,最终只会被别人踩在脚下。这个故事被广泛引用,成为警示人们不要过度自信,要不断努力进取的寓言。
典故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说“他是这批文物中的宝中之宝!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艺术珍品。”
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如尾巴形状是齐展的,并非开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马跑得很快,连猎鹰也赶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铜雕作品应正名为马踏飞鹰而非马踏飞燕。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
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该文物巡展欧美14国,由于文物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艺术家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
1983年12月,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认为,“马超龙雀”在旅游行业中是规范定义,寓意着“中国旅游腾飞、跨越和超越发展之义,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还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国文化在当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体量和位置。
简介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马踏飞燕”的形象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是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