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铜奔马有哪些特点?(精选6条)

它造型轻盈而雄骏,昂首扬尾,四蹄腾空,筋骨刚健,一副风驰电掣般奔驰的形状。而且,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完全体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境界。马的各部位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处。观赏者们无论从雕像的正面、侧面,还是从整体上都会感觉到那种雄健、自在、超然的浪漫情调。

这具青铜雕制的奔马俑确实称得上是一件集绘画、雕刻、冶炼、铸造等技艺之大成的艺术珍品。更妙的是,它的后足恰巧踏在一只正收缩着翅膀在空中疾飞的鸟背上,既表现了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意识,又稳定了铜马俑的重心,真是精巧之极。

正是根据这具奔马俑的这种造型,人们把它称之为“马踏飞燕”,形象地表达了这种浪漫主义情调。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

马踏飞燕像(21张)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特点:作者匠心独具,铸造的这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具有强烈的动感。奔马昂首嘶奔,蹄下飞鸟回首惊视;飞鸟支撑着骏马,成为底座,整个雕塑将奔马超越飞鸟的瞬间定格,构图巧妙,造型精美,富于想像力。此作品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

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于一只龙雀的背上。

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是风神,天马却足踏龙雀,显示了它一跃千里,风驰电掣的速度。

其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艺术构思,给人带来无穷遐想。它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世界青铜艺术的极品。

铜奔马,汉代。1969年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长45厘米,宽13.1厘米,通高34.5厘米。铜奔马身姿矫健,作奔腾状。原有鞍具、辔勒,已失。

马双目圆睁,鼻孔奋张,颈部粗壮,身躯健硕,头微左偏,三足腾空,右后蹄掠踩一展翅飞翔、回首惊顾的飞鸟。

鸟尾齐头略束,上有一圆凹坑,应为燕隼类。

奔马以黑彩绘鬃尾,口、耳内涂朱红。

奔马全身着力点集中于超蹑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把握了力学平衡原理。

蹄踏飞鸟,表现马行迅疾,以飞鸟惊顾回首来衬托,极具匠心。

铜奔马铸造精美,构思巧妙,成为当时开拓精神的象征,是我国青铜艺术中的杰作,1984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

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

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东汉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

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武帝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

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

铜奔马别具一格,与其他车马相互衬托,体现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汉代开拓疆域,通西域,设河西四郡,马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根据河西汉简的记载:马被广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长城防御、军事行动、民族和亲等方面。

史料记载,汉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马在汉代可谓战功赫赫,功绩卓著。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驿使图画像砖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年代:东汉

类别:青铜器

规格: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国宝一级文物,1983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是丝绸之路精神的象征。曾多次作为中国优秀文物的代表出国参展,得到高度赞誉。

铜奔马于1969年10月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设计构思巧妙新颖,艺术造型精炼优美,铸造工艺卓越精湛,拥有“马踏飞燕”“天马”“马超龙雀”等美称。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年代:仰韶文化中期

类别:彩陶

规格:瓶高32.3厘米,口4厘米,底径6.8厘米

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雕塑中,它是最为精彩的一件;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它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

独特的形制、别致的纹饰、生动的表情和细致的雕塑手法,充分体现出远在五六千年前人类的智慧和灵巧,浓缩了大地湾先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作品。

《驿使图》画像砖

年代:魏晋时期

类别:壁画砖

规格: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

《驿使图》画像砖是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墓室壁画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驿使图写实场景,是中国邮政标志。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三件镇馆之宝简介

铜奔马

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

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

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

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

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于1973年出土于秦安邵店大地湾。

细泥红陶。

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

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

鼻呈蒜头形。

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

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

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

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

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

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驿使图画像砖

驿使图画像砖,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220—420年)墓葬群5号墓前室北壁东侧,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

画像砖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

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n20230608190408f7a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