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三十六计之历史故事,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它起源于战国时期,作者为鬼谷子。这套兵书共有三十六篇,每篇都包含一个策略或战术。这些策略和战术涵盖了战争、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应用,被誉为“智慧的瑰宝”。

关于三十六计的历史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瞒天过海:公元前484年,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吴王阖闾派大夫夫差率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为了应对吴军的进攻,派遣范蠡和文种前往吴国,通过贿赂吴国的权臣伍子胥,最终成功地将越军引入吴国境内,然后在会稽山一带设下伏兵,将吴军彻底击败。这个故事就体现了“瞒天过海”的策略。

  2.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赵国谋士平原君请来了魏国高官信陵君赴赵国助阵。信陵君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先引诱魏军攻打赵国,然后迅速回师包围魏国首都大梁。魏国被迫撤回军队,从而拯救了赵国。

  3. 借刀杀人: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答应出兵援助赵国。然而,齐桓公并未出兵,而是派大将田忌率领军队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在战役中,田忌采取“借刀杀人”的策略,让赵将庞涓自相残杀,从而使赵国免于灭亡。

  4. 以逸待劳:公元前208年,汉朝与楚国发生战争。汉将韩信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命令部队驻扎在隐蔽的地方,等待楚军疲惫不堪时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汉军大获全胜,楚军一败涂地。

这些故事展示了三十六计的智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

第一计 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第六计 声东击西。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诸葛亮陷害司马懿,司马懿陷害诸葛亮,都是用的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姜维挖地道企图去偷袭邓艾,就是用的暗度陈仓。第九计 隔岸观火。魏、蜀、吴三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就不用再说了。

第十计 笑里藏刀。陈登害吕布,逢纪献计佯许公孙瓒夹攻冀州韩馥,违背公孙瓒之计,就是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曹洪舍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舍掉一小将,挽救了大局(但结果小将也并没有牺牲)。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刘备夺取荆州,就是用的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诸葛亮让刘备惊动乔国老和当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诸葛亮的木雕像吓跑了司马懿,这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的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诸葛亮佯攻冀县,就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调出姜维。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用的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诸葛亮用粮草骗姜维去抢粮,以便捉姜维,就是用的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汉献帝,就是用的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许攸献计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曹丕趁乱纳美妾,就是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后的撤退之计,就是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关羽水淹七军,就是用的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魏、蜀、吴三家在反复上演,吕布、刘备、曹操、袁术等人之间也在反复上演此计。

第二十四计 假道代虢。刘备夺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张绣设法废掉典韦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诸葛亮被诬陷谋反,被刘禅下令调回大军后,诸葛亮质问刘禅那些话就是指桑骂槐,然后杀掉了宦官(指着皇上骂宦官)。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刘琦三求计,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张飞当阳桥退敌,就是用的树上开花,用疑兵吓退了曹军。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黄忠和法正登高监视夏侯渊,争得了主动权,就属于反客为主里的一种。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周瑜用美人计迷住了刘备,使其乐不思蜀(乐不思蜀另一,刘禅降魏后回答司马昭的话)。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明显是照搬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蒋干盗书,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就是用的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这个刘备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强调了。

答:1.《瞒天过海》:战国末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与他的庞妾赵姬,共同推动一件将政商合一、以换取最大投机报酬的“企划案”、把被视如敝屣的秦国王孙异人,一步一步推向秦王宝座,合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切鼎切”,并协助秦王赢政统一了六国。

2、《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

非常丰富。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计,赵子龙单刀赴会”,始于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第一秘笈。

其中每一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意义。

比如“瞒天过海”就是出自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攻打楚国,用计擒获宋国大夫范雎的故事。

而“反间计”则是因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利用假投降策略,成功地瓦解曹操的军心而得名。

总的来说,不仅涵盖了不同年代、不同战争的智慧,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以下36个: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1、第一计: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2、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3、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4、第三计:借刀杀人

1、瞒天过海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以逸待劳: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1171902094ae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