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本能
计谋并非只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源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是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早在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会利用声响和火光将猛犸象驱赶入事先准备的陷阱,从而捕杀这种体形远超人类的动物,这或许就是人类最早的计谋。没有尖牙和利爪的我们,最后却能站在地球生物链的顶层,正是依靠着这份智慧。
当这份智慧融入到的血脉中,我们发现计谋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不是上位者才有的能力,不是小说中的素材,甚至也不是成人才有的专利。那些我们眼中天真纯洁的孩子们,就是最娴熟的谋略家,他们本能的善用计谋将成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曹瞒传》记载曹操小时候喜好飞鹰走狗,游玩无度,为此他的叔父经常向曹嵩打小报告。
一天曹操于路上偶遇叔父时,突然状若中风,吓得他马上通知曹嵩。
当惊愕无比的曹嵩找到曹操时,却又发现儿子一切正常。
询问之下,曹操回答道:“我本就没有中风,只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他才这么说的。
”从此以后任凭曹操叔父再怎么告状,曹嵩都不再相信,而曹操也得以更加的肆无忌惮。
在《桯史》中又记载了这么一则野史故事。
宋神宗年间的某次元宵节,曾上《平戎策》,主持熙河开边的北宋名将王韶,他年仅五六岁的幼子王寀在观灯时被人抢走。
但王寀并未大声哭闹,而是冷静的将贵重的珠帽取下放入怀中,后又表现的无比配合降低了奸人的戒心。
一直行到东华门附近,王寀突然抓住经过身边的皇家马车,大声高呼自己是王韶之子,在观灯时被奸人掳走。
结果自然是王寀得救,被宋神宗亲自派人送回王韶身边,并赔偿了一大笔钱财作为补偿。
而那奸人也得到皇帝亲自督办捉拿的特殊待遇,最终被捕,并由宋神宗亲判问斩。
像这类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即有曹操、王寀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有很多普通孩子。就算是我们自己,恐怕每个人小时候也各种套路过父母,或者现在正被那些看上去天真的孩子们套路。曾有一种观点,幼儿(其实是大多数生物的幼体)都会故意长得可爱,并表现出天真无害的一面,进而降低成年人的戒心,博取爱心,以获得利益。
可见计谋天生存在于人类的本能中,不必刻意去学习,相反在我们的成长中,一部分因为一成不变的安定生活被遗忘,另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聪明。反而让那些故事中的计谋显得高深莫测,却忘记了这只是我们每个人天性中拥有的本能。
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璀璨的古代文明,到如今却只有华夏文明延续了下来。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善战却不好战的民族。从诞生之初起,我们的远古神话中就充满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一切神魔鬼怪斗争的英雄故事。我们并不真正信仰上帝神仙,但崇拜祖先们的艰苦创业。
所以我们善于突破一切阻碍人类生存,文明发展的外部困难,但从不主动侵略他人,当然对于任何侵略者,华夏文明都会让他们品尝到苦果。故而《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司马法》又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便是我们的文明得以长寿的秘诀。
同时我们也是一个灵巧且善于总结的民族,因为从不依赖蛮力掠夺,所以外表“柔弱”的我们反而诞生了很多生存策略;又因为居安思危,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它们被编写成册,便有了我们日常熟知的兵法,计谋。
所以在谋略方面,拥有最悠久历史的中国恐怕称得上是世界之最了。
既有被翻译为《战争的艺术》,并在全世界被奉为伟大哲学的《孙子兵法》;又有既强调理论,也重视实战的《吴子兵法》;还有第一部官方主持编写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以及《阴符经》、《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百战奇略》、《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等等数之不尽的兵法巨著。
不过在这些灿若繁星的作品中,有一部我认为最是特别,它就是本书要讲解的《三十六计》。
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部以案例总结分析为主的兵法,不,与其将它看成一部兵法,不如说它收集了我国数千年来曾使用过的谋略结晶。
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计谋名称,使得普通百姓都能随口说出一二。
这让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强的实用性,相较于玄之又玄,高深莫测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三十六计》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谋略入门第一书。
《三十六计》故事
1941年,在陕西省分县的某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养生书籍,其养生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却在书的末尾几篇附抄了传说中的《三十六计》,并全部以兵法角度进行了解释。同年,成都兴华印刷厂出版《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是现今所有《三十六计》的最早版本。
虽然《三十六计》成书较晚,但是出现极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据说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正是最早的版权拥有者,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此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被不断的沿用,成为纵是贩夫走卒也熟知的计中秘计。
及到明清时期,终于有有心人将那些民间流传已久的三十六计编辑成册,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六计》,但具体作者是谁却已不能考,所以说《三十六计》是某位名将的著作,不如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三十六计》大多由四字成语组成,他们或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战争,如暗度陈仓、围魏救赵、假道伐虢;或取材于诗词典故,如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等;或者干脆就是民间俗语和对计策的直接概括,如借刀杀人、笑里藏刀、打草惊蛇等。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简单扼要的概括了计谋的核心,哪怕是不识字者,光听名字也能猜出一二来。
而对每一个计谋名称,书中还各有一句相应的解释,如同内功心法一般阐明了计策的要点。估计是为了拔高《三十六计》的档次,每句中又总会加上《易经》中的一个卦象和计谋对应,让其变的高深玄幻。但我认为这种故弄玄虚,反而是弄巧成拙,所以本系列中对这点只会稍加提及介绍,不会过多分析,以免本末倒置。
《三十六计》最后则是古人按语,一般是对计谋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和备注,以及名称来历和著名案例。可惜的是这部分内容反而过于的简略笼统,本系列的核心就是要对这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和扩展。
结语
《三十六计》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谋略实例的归纳和总结,计谋本身简单明了非常适合于兵法谋略初学者的入门。但其在原书的编辑中显然弄巧成拙,导致解释内容晦涩难懂,使得大家虽然对计名耳熟能详,但说到内容却知之甚少。
所以本系列,将从现代的角度,以简单能懂的语言再次解析三十六计,在对古代战争案例分析的同时,扩展其在现代生活工作中的价值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