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百战归来方便,口述历史|百战归来(2):宋寿彭、郑义海、朱庆南

为了抢救他们的历史,2021年2月—6月,朱文科和王宜泽牵头发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民协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写活动,组织二十多名民协会员分成7个红小组,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深入城乡寻访老兵,共采写187人,对老兵拍照、录音、笔录。

我们整理老兵口述经历,查找档案史料,严谨考证、研究,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09篇,汇编为《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

经省委党史办、省***专家组审定,原计划2021年底前出版。

由于缺乏经费,书稿至今未出版,却有十多名老兵先后离世,成为他们的遗憾。

我多方找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争取,市财政确实困难,百般无奈之下,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发给《文史博览》杂志选载部分文章,二是发给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历史》主编、党史专家潘宏大校。

军事科学院高度重视,打算派专家组到耒阳补充拍摄视频。

与老兵对望,就是与历史对望。值此党的***即将召开之际,特在本公众号开辟老兵“口述历史”专栏,连载这批文章。每期刊登三篇。愿以这本著作,向敬爱的党献礼,也献给每位参战老兵——那些人民的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期待社会爱心人士赞助出版此书,功德无量!

宋寿彭:月老是个老八路

口述/宋寿彭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宋寿彭,男,1929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1945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争,1963年转业到耒阳县,先后在药材公司、耒阳卫校、食品公司等单位任职。

1982年离休,长期在灶市街开办“月老婚姻介绍所”,市民亲切称他为“月老”。

著有自传《一棵小草的故事》、诗词集《山水集》。

我的故乡在河北省怀来县西八里村,地处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出生的时候,正当军阀混战,听到的是枪炮声,嗅到的是火药味。

两岁那年,日本强占我国东三省,鬼子的铁蹄很快就踏到了我的家乡,横行乡里,烧杀抢掠,强奸妇女,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家破人亡。

因此,我从小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

我父母育有五个儿女,我是家中老满。

家里虽然比较穷,但父母还是咬紧牙关,送我读了几年小学。

1945年春,晋察冀边区宣怀县二区武工队到我村宣传八路军抗日。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告诉我,只要愿意参加八路军武工队,就可以去打鬼子。

我只有十五岁,对八路军毫不了解,但心里渴望打鬼子,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们走了。

最初,我们武工队主要是组织群众破坏铁路。

我们利用夜晚袭击,由于缺乏工具,根本起不了几个道钉,下不了几个螺丝,砍不断几根电杆。

后来,我们改变了方法,挖路基,并用路基上的土来埋铁轨,立杆见效。

我记得有天晚上,我们跑到新保安西园子,利用铁路小桥,把一棵树干插下去,上端露出部分超过铁轨,致使日寇的一列火车颠覆,交通瘫痪,打了一场漂亮仗。

可我不满足小打小闹的敌后抗日,期盼着去战场,上阵杀敌。

队员们说,我们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前,让敌人的粮食、弹药不能及时运送到前线,也是打鬼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我们武工队都被分回到区里。

区领导让我当了区儿童团团长,负责指导各村庄成立儿童团,带领他们站岗、查路条、反巫婆、反懒汉。

一个月后,经第五专区推荐,组织上送我到部队卫校培训,学习战地医护知识。

我珍惜这次机会,如饥似渴学习。

由于***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国内战争全面爆发,使一度出现的和平希望化为了泡影。

我们这批卫校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军区编入晋察冀军区野战军,一部分留在北岳军分区。

我被分到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8旅,担任卫生兵。

六纵队由冀中军区独七、独八旅及察哈尔、北岳军区部分部队合编组成,下属16、17、18三个旅。

我们18旅旅长是肖永银,后来担任十二军军长,开国少将。

从此,我随这支部队南征北战。

我们第一仗打定陶战役。

1946年9月2日,战斗打响。

我和同学孙兆庆到石门兵站负责转运伤员、检查包扎物、松止血带、急救等工作。

我分在分类组,负责对所有伤员进行初步检查,根据伤势轻重分类,填写伤票,并在他们衣扣上系上红、白条标识。

部队流行这样一句口号:“轻伤不下火线,重伤绝不哭泣”。

有的战士捂着流血的伤口,还在奋勇杀敌。

有的伤势很重的战士,我们都来不及问他叫什么,就永远地走了。

我记得有天半夜,前线送来一个重伤员,年龄跟我相仿,军装让鲜血染红。

抢救的时候,他艰难地从脖子上取下一块玉佩,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同志,我叫东儿,17旅的,请帮我把这个交给组织,要他们交给俺娘,告诉俺娘,东儿对不起她。

”说完,这位小战士就闭眼牺牲了。

我们在场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哭起来。

定陶战役,我军歼灭了不可一世的***整编第3师。

此后,我们先后参加了巨野、鄄城、豫北、鲁西南、大别山等战役战斗。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孟县与***部队进行交锋,阻止了***妄图进攻石家庄的阴谋。

这一杖消灭了敌人一个师,还活捉敌师长。

为了配合大兵团作战,我们经常要连续行军,时间最长的一次行军,连续七天七夜。

有时又累又困,经常是边走路边睡觉。

打下包头后,我们又打下了万全、郭鑫庄等地,这也是平津战役的序幕。

平津战役历时66天,战事非常激烈,我们卫生兵每天都穿越在枪炮声中,抢救伤病员。

有时还要去战壕,在死人堆里去寻找有生命体征的伤员,然后用担架抬到后方医院抢救。

1948年冬,张家口解放。

部队再次进行改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因此也称杨李兵团。

第6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纵队司令员文年生,向仲华任政治委员,我们18旅改隶第3兵团。

我们乘坐的火车,通过我阔别多年的家乡西八里村,透过车窗看到远处熟悉的山峦,我泪如雨下。

第6纵队从绥远兼程南下,参加了平津战役,攻万全、围张垣,解放宣化,取得生俘敌中将军长袁庆荣、歼敌9000余人的战绩,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改称第20兵团,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第68军,隶属第20兵团。

我们18旅改为204师,隶属68军,罗文坊任师长,严庆堤任政治委员,辖610、611、612团。

4月,我们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

解放太原是我参加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仗。

我军浴血奋战,部队伤亡很大,伤员一茬接一茬,最后连纱布、绷带都用光了。

我们就把床单、衣服撕下来包扎伤口。

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最终换来了太原的解放。

我军以付出伤亡4.5万人的惨重代价,全歼守敌13余万人、民团8万,生俘敌少将师长张忠以下官兵8337名。

此战,成为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太原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山西阳高、天镇、罗文皂、金家庄地区整训练兵。

半年后,***成立。

由于野战医院撤销,我被调入68军***军医科当司药。

和平的日子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

1951年7月6日,我随部队入朝作战,保家卫国。

在朝鲜作战的几年里,我们住在山洞,条件艰苦。

由于长期吃不到青菜,好多人患了维生素缺乏症。

只有司机才发维生素AD丸,目的是防止司机患夜盲眼。

为了躲避美军飞机的轰炸,我们昼伏夜出,给各战区运送药品物质,走的是偏僻山路。

由于路况不熟,加之早被敌机轰炸得千疮百孔,一不小心,就可能车毁人亡。

碰到上山路,只能拿着三角木,跟在车后走,随时准备塞车轮,防止车子往后倒。

那一趟趟跋涉,可以说是历尽了千难万险。

1953年,我们68军203师、204师参加了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战斗,***全线进攻,打得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好多和我一个车皮拉过去的战友,永远地躺在异国他乡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金城战役中,一个重伤员右手臂被打飞了,鲜血汩汩直流。

他趴在担架上,倔强地要求用自己的鲜血写一封情书给他未过门的媳妇,信没写完,他就牺牲了。

后来,我把这封残缺的血书交给了组织,再后来听说信中的女子终身未嫁。

这就是残酷的战争,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我们68军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其中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袭白虎团”的著名***杨育才、***女英雄解秀梅、坦克英雄胡连,都产生在这支英雄的部队。

1954年9月,我们68军奉命担任永柔以西,隶川以东、新安州西南地区防空作战任务。

1955年3月奉命回国。

1962年,我结束将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安置到地方。

当时,山东、河北、江苏等老区不缺地方干部,68军的军转干部只能在湖北、湖南、新疆三个省份里选。

我想到湖南是***的家乡,毅然选择了湖南,被组织安置到耒阳县。

北方人不太适应南方湿热气候,尽管“水土不服”,我却从没后悔过,把耒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深地扎根这块土地。

我先后在耒阳县药材公司、耒阳卫校、耒阳县食品公司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

1982年,我光荣离休。

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卖过烤红薯,办过口琴培训班,出租照相机,摆过公用电话摊。

当然,最得意的还是办过月老婚介所。

提起我当“月老”的事,起因于1987老伴病逝,我突然感觉到孤独,想找一个老伴,就在《耒阳报》上登了两次征婚启事,费了不少周折。

我想,像自己这样失去老伴、想找老伴的人不少,可就是缺乏一个能让求偶者相互认识、相互交往的场所。

要是能办个婚姻介绍所那该有多好!于是,我就向耒阳市民政局打报告申请。

因耒阳市没有这方面的先例,民政局不肯批。

就这样拖了几年,直到1995年,终于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我掏出自己的工资,在灶市街五轨道附近租下了一个临街门面,装了电话,买了电脑,还添置了部分办公设备。

耒阳历史上第一个婚介所就这样诞生了。

小城冒出家婚介所,当时确实新鲜。

每日前来咨询的男男女女真不少,但正儿八经登记的却不多。

我对每人只收10元登记费,如果相中了再交40元介绍费。

这就给一些贪小便宜的人钻了空子,有些征婚者见面后就找各种借口不来交钱了。

有个男青年在登记时满口许诺成功后加付几倍的酬金,经我介绍成功后再也不见人影儿。

直到结婚生孩子了,我去电话催“债”,对方还赖账。

这样一来,我连每月120元的房租都交不起。

为了把婚介所维持下去,我不得不增加一些趣味性小生意:在店门口卖水果,不论斤两论手抓,一元钱一抓,能抓几个就拿走几个,办口琴吹奏学习班,出租照相机,卖茶水和旧书刊、给人取名,代写书信等等,总算维持了婚介所开支。

十年间,有两百多名未婚青年和丧偶中老年人,通过我这个特殊的“月老”找到了如意伴侣。

我没有足够的钱到报纸或电视上去做广告,就自己做了一块宣传小木牌,绑在旧单车上,走到哪儿,广告就做到哪儿。

每次市里搞活动,我就会叫来家里人守店,自己骑着单车四处做“活广告”。

我还在店子门前办了块黑板报,冠名“月老报”,不定期刊登征婚信息、婚育知识和谜语。

逢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或逢国内外重大新闻,如***逝世、北约炸我使馆、三峡截流、中美撞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召开等,还刊出全版大字专刊。

港澳回归前,我开辟了一个倒计时栏,颇受群众欢迎。

我为人耿直、随和,说话幽默,拉二胡,吹口琴,打快板,街坊邻居没事都喜欢往我这儿凑。

平时爱管闲事,若是马路下的自来水管漏水了,或路灯电杆下的电线漏电了,最先报告“险情”的是我。

我当义务收发员,婚介所周围好多居民的信件、邮件,都由我代为投递。

我最痛恨贪官,曾向全国人大建议一个贪污犯判刑公式:判刑年限=贪污金额÷全国人均年收入。

死刑判定=全国人均寿命-罪犯年龄-判刑年限,如出现负数则枪毙。

1998年8月,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灾。

我翻出家中30余件旧衣物,另取出一千多元钱买了40条棉毯一起印上字,全部捐给灾区。

此事传开后,电视台记者上门采访,问我:“为什么不捐现金?”我解释:“怕有人贪污了捐款”。

记者追问:“为什么要印字?”我说别人就不敢吞卖了。

2014年,我被确诊为肺癌。

对于死,我不怕,与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相比,我现在能够活到九十高寿,晚年过得幸福安详,一万个知足。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对为社会做点贡献,让自己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与耒阳市红十字会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协定》,承诺死后我躯体的任何软组织,都可无偿捐献给医疗和科研使用。

如果要问我还有什么心愿,我希望国家能再多造几艘航母,壮军魂,扬国威!为此,我还向党中央交了一万元特殊党费,以慰此愿!

【宋老已经病逝。本文刊载《文史博览》杂志2021年第七期】

郑义海: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成长

口述/郑义海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郑义海,男,1927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1948年3月入伍,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安阳战役、宜昌战役以及湘西剿匪,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成长。1954年起,长期在安仁、桂阳、耒阳等县武装部任职,荣立三等功5次,出席师军级代表会议4次。1969年9月25日在北京受到***亲切接见。

我的故乡是黑龙江省巴彦县图道村孔家屯,生于1927年8月22日,家贫,无房,无地,五岁丧母,十五岁丧父。少年时期,在地主放猪、抗活,终年受尽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吃不饱,穿不暖。1948年3月5日,我报名参军,成为松江军区巴彦县独立团一营三连战士。从此,我在***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受到锻炼成长。

【郑老病重之际,朱文科在医院看望】

塔山阻击战首次立功

我入伍之初,懂得的革命道理不多,只知道当兵是为了保卫广大穷苦农民的翻身果实,打倒反动地主阶级,却不知道革命是百年大计,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不够。后来,经过诉苦和阶级教育,慢慢了解什么是共产主义,干革命是为了穷人打天下,心中树立了“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崇高志向。因此,我苦练杀敌本领,行军打仗样样行。

1948年8月,我担任副班长,从哈尔滨出发到沈阳,这一路上很艰苦,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日夜不停地急行军。

有的战士贪生怕死,害怕打仗,思想开小差,我配合班长、排长、连长,主动做这些战士的思想工作,稳定军心,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我们到沈阳后,辽沈战役打响了。

***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我部奉命增援塔山地区的东北野战军两个纵队,阻击***东进兵团。

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意指一座有塔有山的士兵堡垒,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锦州六十里。

在这次战斗中,我不怕死,冲锋在前,与敌人搏杀,身上两处负伤,荣立三等功。战斗胜利结束后,松江军区3个独立团整编为东北军区整训第1师。我们巴彦县独立团也在其中,营连排编制不动,我被提拔为一营三连的班长,并加入了中国***。

1948年12月,整训第1师结束休整,开始南下,从长城沿线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刚一进关,我班发生一个战士开小差逃跑了,连长知道后,批评我没有巩固好部队,没有管理好战士。

我觉得有些委屈,就在党小组会上提出不当班长了,保证做一个好战士。

党支部严肃教育了我,我才想通了,没了怨气。

我军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部队南逃西窜的通路。

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打响,1949年1月31日和平解放,战役结束,历时64天,人民***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平津地区,标志着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新的国家政权即将诞生。

宜沙战役打得最辛苦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利用休整期间进行整编。

1949年3月,东北军区整训1师改称步兵第160师,归四野十三兵团第47军建制。

下辖478、479、480三个团和直属炮兵营。

师长朱子修,政治委员李信。

原来的160师转为独立第207师,隶属于华北军区平津卫戍司令部。

我在47军160师479团炮兵连担任班长。

我们在天津武清县梅厂镇隆重举行了新160师成立大会。

全师官兵集合在一个大操坪上,各团的炮兵排在最前列,一排排八二迫击炮昂首挺立,威武雄壮。

此时的四野,兵强马壮,连***都说:“林彪他壮得很呢!”

整编后,47军编入13兵团,随大军南下。

我们在河南配合42军参加安阳战役。

我们160师负责外围阻击,炮兵连在城郊隐蔽待命,指战员憋足劲,只等敌人出城就炮轰。

遗憾的是,安阳守敌被全歼在城内,我们一炮未发,战斗就结束了。

我们奉命向新乡移动,准备参加新乡战役,哪知新乡守军阵前起义,我们还是没有捞到仗打,实在是憋屈啊。

6月,我师抵达湖北襄阳、樊城地区整训。

******部4个军及保安团队,共约10万人,布防于秭归至郝穴间的长江两岸,企图阻止我军由此渡江。

为此,程子华司令员指挥13兵团所属38、47、49军和配属的39军,以及湖北军区独立1、2师,共约25万人,发动了宜沙战役。

我们原以为***部战斗力强,哪知不堪一击,战斗一打响,他们就迅速溃逃。

程司令员命令各部队奋勇追击敌人,务必消灭敌人大部。

山高路陡,我们炮兵行动缓慢。

团***主任亲自下到我们炮兵连作动员,全部轻装上阵,将迫击炮拆卸开来,几个人一组轮流扛运,其余战士每人背两枚***,还是人数不够,只好从步兵连调来两个排的战士帮助背运炮弹。

我们一天跑七八十里山路,有时还吃不上饭,甚至冒着大雨露营。

漫山遍岭地追击***的部队,追得非常辛苦,最终仅仅消灭***部1.5万人。

炮兵营的战士们都懊恼地说,这一仗打得最辛苦,收获却最小。

【床上摆放着郑老的立功证书和荣誉证书】

常德剿匪再立新功

宜沙战役结束后,我军进入湖南。

当时,为了开展支援前线、剿匪、反霸等工作,湖南军区经请示华中军区,决定将46军159师、47军160师、49军162师、165师四个野战师,实行主力地方化,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地方军分区。

160师奉命脱离47军建制,调归12兵团,也就是湖南军区。

478团被改编为湖南军区独立十六团,即邵阳军分区,479团被改编成湖南军区独立十七团,即常德军分区。

我在二营四连二排担任班长。

常德军分区司令员田厚义,湖北大悟人,是一位老红军。

常德境内匪患严重。

常德地委利用统战关系,动员土匪投诚、自首、交出武器。

同时,军分区集中兵力进剿安乡、桃源土匪。

我们479团(独立十七团)驻桃源,在干部群众协助下,剿灭了毛里湖的三马匪部200余人,捕获了匪首马珊玉、马昆武。

一些大股土匪暂栖太浮山中,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12月,军分区发动了对慈利江垭和太浮山区土匪的重点围剿。

江垭镇是一个盆地,群山环抱,适合包抄合围。

12月30日下午,我们479团从慈利县城分两路出发,军分区调动414团、480团各一个营从石门樟树角出发,急奔江垭。

次日上午8时,三路部队发起全面围攻,炮兵在碾盘山向江垭后山的碉堡发射六0炮,驻守堡内的张沼吴部赵中庆团遭到突袭,慌忙向石家峪方向逃窜,逃到飞凤岭遇到剿匪部队狙击,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束手就擒。

与此同时,驻江垭镇内的张沼吴部一团团长张岸伯率部向东南方向逃窜,钻进479团三营伏击圈,遭到猛击,插翅难逃,缴枪投降。

土匪头目张沼吴率警卫团逃至江垭以西的卓家峪,并向赵家岗逃窜。

我所在四连二排在副营长赵金林率领下,抄近路截敌。

我看到张沼吴慌慌张张钻进路旁的“李云记”饭铺,带着两名战士冲下山去,边冲边喊:“张县长,缴枪不杀!”张沼吴只得举起双手走出来,他手下180多名土匪乖乖放下武器。

江垭一战,给了张沼吴、朱际凯匪部以毁灭性打击。

我在这次剿匪中,荣立三等功。

朱匪虽未被擒,但他逃到石门西北部之后,走投无路,在480团包围之下,被迫放下武器。

紧接着,我们对躲避在太浮山区的土匪侯宗汉部进行围剿。

太浮山区地跨五县边区,崇山峻岭,森林密盖,侯宗汉在此为匪二十多年。

1950年4月,剿匪部队主力像铁桶一般围住匪区,同时以两个机动营遍山搜捕,生擒匪大队长黄鳌,迫降匪政治处长祝英。

侯部余党被毙56人,有200多人缴械投降。

只有侯宗汉率50多个亲信逃往自家后山的螃蟹洞,上天无门,下地无路,饥肠辘辘,只得于4月9日被迫爬出洞来交了枪。

常德的剿匪斗争历经一年有余,到1950年10月获得全胜。我军民共毙俘土匪官兵16700余名,缴获长短枪5200余支、大炮25门、大量弹药及军用物品,铲除了***在常德的军事残余,扫除了新区开辟工作的主要障碍,为随后开展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提供了条件。

1952年,我在湖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学习,并在学习期间荣立三等功。

1954年转入安仁县兵役局担任少尉助理员。

此后,我先后在安仁、桂阳、耒阳县武装部工作,历任上尉副科长、大尉科长、副政委、政委(正团),1977年10月,任耒阳县委常委、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政委。

1980年担任耒阳县武装部党委书记、郴州军分区党委委员。

直到1987年光荣离休。

回首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艰苦的一生。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授予功勋章、纪念章6块,立三等功5次,出席师军级代表大会4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先进个人和嘉奖20多次。

1969年9月25日16时,伟大领袖***在北京亲切接见“军队团以上干部”,我荣幸地身在其中。

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最难忘的日子。

【郑老已于2021年病逝,享年95岁】

朱庆南:从湘南游击队走来

口述/朱近南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朱庆南,男,现年93岁,1949年7月参加湘粤赣边区人民***湘南游击队,不久转为***46军136师408团二营文教干部,开拔到湘西剿匪,1950年底部队移防广东汕头整训。

1952年9月,46军奉命入朝作战。

1953年7月26日,朱庆南在三打马踏里战斗中负伤,被送回国内治疗,伤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

我叫朱庆南,1928年农历7月29日出生于大义乡石镜村一个农民家庭。

祖父在乡间行医为业,父亲朱辉韫老实忠厚,母亲陈菊贞勤劳节俭,生育四男一女,我在兄弟中排序第三。

父亲在我五岁那年病故,母亲在我十二岁那年也病逝了。

我跟随二哥朱福祥生活,放学之余就干农活,上山看牛、砍柴、寻猪草、挑煤炭。

哥嫂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1948年春,我从衡阳成章中学毕业,考入永兴县省立三中读高中。

一年后,我怀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学业,参加了湘粤赣边区人民***湘南游击队,从此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道路。

石镜村位于耒阳东南角,与永兴县交界,到处是石山石崖石洞,一条十里长的小溪穿越九座石山,贯穿全境,人称“十出九没”。

湘南游击队司令员谷子元就是石镜隔壁的白云村人。

我们在白云、石镜、香梅、上架一带打游击,白天隐蔽在山上和石洞,晚上出来活动,专门袭击地主恶霸的反动武装,张贴宣传标语,秘密组织农民起来斗争,为中国人民***进入湘南地区造势,迎接解放。

1949年7月,我和战友们随同谷子元从石镜村出发,经耒阳县的文冲村、永兴县的张家洲、安福司、树台下,安仁县龙海塘、承坪岭、安平司,到达茶陵县界首,迎接***四野12兵团46军136师。

我们游击队与***汇合后,一路转战,相继解放安仁、永兴、郴县。

在攻城战斗中,我们游击队队员都很勇敢,不怕牺牲,跟随主力部队冲锋。

湘南地区解放后,部队驻防郴县火车站。

随即,湘南游击队队员分配工作,司令部决定,调派我和石镜老乡符俊泉跟随***副主任雷天一,前往桂阳县参加土改工作队,配合南下工作队进驻桂阳进行土地改革。

就这样,我们在桂阳县开展土改工作。

***四野46军136师的前身是冀东军区12旅、9纵25师,战斗力很强,在锦州外围战斗中表现出色,从东北过黄河跨长江,从南到北一路征战,部队急需补充员额。

经46军136师与湘南游击队协同就地补员,选调一批有文化的游击队员充实部队。

在桂阳县搞土改期间,我荣幸地被组织上选调,告别战友、老乡,光荣加入到人民***,成为46军136师408团文教干事。

其时,湘西匪患猖狂。

136师开拔到湘西剿匪。

我团进驻绥宁、会同一带剿匪,历时近一年。

我在剿匪战斗中表现出色,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

1950年底,46军奉命由湘入粤,136、137、138师分别进驻普宁、潮阳、惠来,驻防整训,准备***。

军长是萧全夫,政治委员是吴保山将军。

我先后调到406团六连、四连、五连担任文教干事。

【红1组朱文科、王宜则、赵娟等人采访朱老】

1952年春,中央军委命令46军调防北上。

我和战友们以为马上攻***。

部队从汕头码头上船直航靠向广州黄埔港,从广州改乘火车一路北上。

火车经过耒阳灶市街的时候,我听到县城传来放鞭炮的声音。

原来,这天恰好是春节,别人都在吃团圆饭,我们却无法与亲人团聚。

北风呼呼,天寒地冻,我们冒着严寒抵达沈阳,整装待命,这才知道抗美朝鲜战争爆发,部队番号改称中国人民***第46军。

9月15日,46军入朝参战。

我调入营部担任翻译文书。

出国过丹东鸭绿江前,我与战友们收拾简单的行李,每个人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我们都明白,这是与祖国和亲人告别。

我在离开的时候,往祖国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用纸巾包了装在背包里。

这一去,是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勇往直前,英勇战斗。

我们46军入朝后,累计作战150多次,歼敌近1.5万人,打了很多大仗、恶仗,最为辉煌的战绩是“三打马踏里”。

我在朝鲜战场两年,一直在营部担任翻译文书,负责与朝方翻译沟通以及我方上传下达战斗指令的文字工作,还随营到前线参加20多次战斗。

1953年7月8日至7月26日,为配合中朝、美韩板门店谈判,中国人民***在中东线的反击作战,我们136师驻守在板门店东侧半公里以东一线阵地,先后对马踏里东山岭之敌实施三次攻击作战,战斗取得胜利。

这也是***战争的最后一次战斗。

马踏里东山岭位于临津江北岸、开城以东,由四个小高地组成,属于美军在三八线以北的支撑点,拿下它可将我军阵地向前推进,该高地威胁美军西线的交通供给线。

美军阵地上单列桩铁丝网、蛇腹形铁丝网和大小地堡、明暗火力点等星罗棋布,交通沟纵横交错,是一块易守难攻的硬骨头。

我师先后组织两次攻打马踏里的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我师接到军首长转达的***司令部关于向马踏里发起第三次攻击的命令。

为了支援这次战斗,军首长把所属炮兵团一百多门大炮全部加强给我师。

我一辈子都记得,7月24日晚上八点半,繁星满天,天气燥热,第三次马踏里战斗打响了。

我师集中炮火砸向美军阵地,大地被震得发颤,两个主峰山头火光四溅。

炮火急袭过后,136师各路突击队仅用二十多分钟就全歼060高地守敌,并向+0238阵地发起纵深进攻。

在短兵相接的争夺战中,敌我炮火交错,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升起的尘雾。

一会儿是敌攻我守,一会儿又是我攻敌守,打得难分难解。

我们406团主阵地在东山岭,我所在营击退美军十多次进攻,歼敌几百人。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我营二连一班班长栗学福指挥歼敌九十多人,全班战士牺牲,只剩下他一个人,弹药打光了。

一群美军叫嚣着冲进阵地,准备活捉栗学福。

栗学福伏在战壕,等敌人围拢过来,拉响最后一根爆破筒,炸死十几个美军,栗学福被炸得晕了过去。

这时,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把他抢救出来。

他醒来后,又继续坚持投入了战斗。

战后,栗学福被评为“二级英雄”,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著名作家巴金来到我们营采访栗学福,写下了长篇通讯《钢铁战士栗学福同志》。

战友栗学福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战场英勇杀敌。

这场激烈的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早晨,两个高地被我军控制。

美军不甘心失败,不惜血本,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一次又一次疯狂反扑,始终未能将阵地夺回去。

我在这次战斗中,让美军炮弹炸伤右腿和前额骨,所幸被战友及时抢救出来,把我送到伤员集中收集地。

当天晚上,我乘坐护送伤员的列车回国。

火车上的护理人员用清水清洗我的伤口,用钳子把弹片取出来,稍作处理。

我忍受剧痛,一声不吭。

火车经过四十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停靠在吉林省佳木斯。

广播里传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

寂静的夜空下,我仿佛看到,山谷间回响着战友们欢呼和平的口号声。

我在佳木斯陆军医院疗伤一个月,伤愈后调入东北军区后方医院担任休养员(排级)。

1954年春,我先后在东北军区健康七团、湖南省革命残疾军人学校学习。

学习结束后,主动申请转业,建设家乡。

耒阳县委组织隆重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学生献花,上万干部群众在灶市街火车站夹道欢迎我和战友们的凯旋。

此后,我被安置到耒阳县人民委员会工业科工作,两年后调入耒阳县人民委员会农村工作部当秘书,1960年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多次遭批斗,放入耒阳县农科所劳动改造。

家庭也受到株连,妻子符俊梅从城区学校发配到石镜小学当老师。

1962年,中央八千人会议召开,组织上为我摘除右倾帽子,安排到南京人民公社担任民政助理员。

从此,我扎根基层工作20余年,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始终乐观豁达,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深受上级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1989年元月,我从耒阳市烈士陵园管理处调到市民政局,光荣离休,从此安享晚年。

我经常向年轻人讲述过去参加解放战争和***的战斗故事,讲述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的英雄归,激励三个儿子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做贡献。

【本文刊登于2021年《文史博览》第五期。朱老已于2022年农历7月20日病逝,享年95岁。朱文科为他老人家撰写悼词,并到追悼会现场祭拜。】

【书稿初审现场】

《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审稿专家组

胡振荣(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彭 岗(省委党史研究院二级巡视员)

刘文典(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部主任)

禹丁华(原湖南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龙 琛(湖南省档案馆编研部一级主任科员,原《档案时空》杂志编辑)

耒阳市参战老兵口述历史采写组

总调度:王宜泽、朱文科

红1组:朱文科、赵娟、谢玲玲、谷新则、朱柳婕、邓广义

红2组:谭小郴、周治中、蒋从陆

红3组:梁莹玉、贺清华、刘少斌

红4组:张育宁、虢应章、谷贤文、严志刚

红5组:龙鸿发、黄海峰、雷小专、李仕俊

红6组:曾传林、谷彦平、刘小朋

红7组:欧阳本法、龙建威、张小兵

宣传摄影组:刘源、杨敬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u202401051900229ba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