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东莞 张建良,馆长说莞⑦|张建雄馆长讲述销烟御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故事

张建雄

大家好,我是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拐点,它直接引发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大变革。让我们一起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共同领略中国近代史开篇的历史画卷,共同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风云。

鸦片战争博物馆,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是一座纪念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经过多年建设,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国家AAAA级游景区,每年观众接待量超500余万人次。

虎门销烟伸正气

虎门销烟。

我们面前的这两个大水池,看似普通,却非同寻常,它就是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18世纪中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攫取暴利,所谓的西方“文明人”竟然将杀人不见血的鸦片大量倾销中国。

鸦片的输入,给英国带来的是巨大利润,给中国带来的却是无穷灾难。

一旦吸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眼垂泪,鼻出涕,一息奄奄,死相继”。

短短数十年,鸦片烟土迅速蔓延神州大地,直接危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危害,“若由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林则徐奉旨赴广东查禁鸦片,他1939年1月8日从北京出发,日夜兼程,于3月10日抵达广州,即会同两广总督邓廷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勒令外商呈缴鸦片,并郑重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在林则徐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打击下,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被迫答应呈缴20283箱鸦片。

林则徐原打算将鸦片运往北京,经道光帝验明后再烧毁,后因路程遥远,运费很重,又恐路上偷漏抽换,道光帝要求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如何销毁鸦片?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期内采用火烧,即用鸦片拌上桐油,用火焚化,然而烧过之后,残膏余沥渗入泥中,掘地取土,仍可十得二三。

在虎门,林则徐集思广益,想出挖池浸化之法:在镇口村码头旁挑挖了两个长宽15丈余尺的方形大池,池底平铺石板,四周栏桩钉板,前设一涵洞,后通一水沟。

先由水沟车水入池,后撒盐成卤。

鸦片开箱过秤后,均切成四瓣,抛入池中,泡浸半日,再将一筐筐烧透了的石灰倒下去,顷刻之间,便如汤沸。

雇用的民工站在跳板上,手拿着铁锄木耙,反复翻搅,务使尽化。

等到退潮之时,开启涵洞,让所有残渣污水随潮入海。

从1839年6月3日至25日,短短23天共销化英美鸦片2376254斤。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大规模禁毒壮举,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它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气节、智慧和精神力量,***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100多年。”

虎门大战铸英魂

威远炮台旧址

虎门之战

现在,我们来到了鸦片战争古战场——威远炮台。

大家知道,虎门扼守珠江出海口,是捍卫省城广州的重要屏障。

为加强虎门防御,1834年道光帝将关天培从江苏派到广东,担任广东水师提督一职。

关天培,江苏淮安人,行伍出身。

他一到广东后即着力加强虎门炮台的建设,使虎门炮台的防御由“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成为鸦片战争前整个中国沿海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防御最坚固的海防要塞。

1841年2月26日清晨,悲壮的虎门保卫战打响了。

开战前一刻,英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虎门守军放弃抵抗,被关天培断然拒绝。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关天培深知敌我实力悬殊,抱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将自己脱落的牙齿和一缕头发派人送回江苏淮安老家,以“绝生还之望”,并将自己积蓄的银两拿出来馈赠守台官兵,鼓励他们英勇御敌。

战斗中,关天培身先士卒,登上靖远炮台指挥作战,亲手燃放大炮轰击敌舰。

尽管炮台一片火海焦土,尽管关天培负伤数余处,鲜血染透了衣甲,但他仍然屹立台上,怒目圆睁,奋力杀敌。

随从孙长庆见事危急,想把关天培背出阵地,关天培不许,并捧出提督大印交给孙长庆,命其突围。

突然,一发炮弹当胸而至,关天培壮烈殉国。

死时,双目不闭,怒视英夷,双手拄刀,巍然屹立。

英军占领炮台后,眼见凛然不可侵犯的关天培,从心里发出由衷的钦佩,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并鸣枪致敬。

虎门炮台失陷的第二天,关天培殉国的噩耗传到广州,林则徐悲愤地写下了一幅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虎门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关天培与爱国将士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铸就了永不泯灭的虎门魂!民族魂!

节马精神永流传

节马碑

沙角之战。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我要讲述的节马碑。它黑色云石质地,是1862年虎门水师官兵制作,由《节马图》和碑文《节马行》两部分构成。《节马图》呈现的战马,昂首提蹄,怒目疾视,肋骨突起,形神兼备。《节马行》则记载了鸦片战争时期沙角守将陈连陞战马的故事。

陈连陞,湖北鹤峰县人,土家族,行伍出身,历任都司、游击、参将、副将,1840年7月调守沙角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国侵华海军司令伯麦率7艘军舰、1461人,突袭沙角炮台,用62门大炮轮番轰击。

守将陈连陞率兵600余人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腹背受敌和武器落后,以身殉国,他的儿子陈举鹏以及大部分官兵也血酒疆场。

沙角之战后,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陈连陞的战马也被英军掳至香港。

英军喂它,它不吃;走近它,就扬蹄踢击,骑上它,它就嘶叫,非把骑它的英兵摔下不可;英军恼羞成怒,用刀砍,战马也不屈服。

英军用尽“刚柔”之法,也无法驯服战马,只好把它放在香港的山中。

它立于山上,草也不吃,每天朝着沙滩北面悲鸣嘶叫。

战马的嘶叫声惊动了香港的华人,很多人都来围观。

当地的华人深表同情,怜爱地拿东西喂它,可是,一定要捧起来,它才吃,若放在地上,它就昂首而去。

每当围观的香港同胞指着它说是陈连陞的战马,它涔涔泪下。

如果招呼它,说能把它带回虎门沙角,战马则摇尾相随。

但是,英军始终不肯放它。

这匹马最终于1842年5月饿死在香港。

陈连陞的战马成为一匹流芳百世的节马,它呈现的是一种精神、固守的是一种气节,这是马的图腾,更是人的图腾。马无“节”将随人仰俯,人无“节”必屈膝折腰。一个人要行得端,站得直,光有血肉之躯还不够,还必须有点硬骨头的精神。

【策划】靳延明

【统筹】龚名扬

【撰文】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

鸦片战争博物馆供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40411153008f63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