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东莞名字的由来典故,东莞名字来历?

东莞的名字来历不太明确,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东莞的早期行政区划名为“东古坑”和“莞城”,后来在两者之间建有一座桥梁,称为“莞坑桥”,演变而来为“东莞”。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莞”字是指“莞草”,而“东莞”则是因为它位于广东省中部的东南部,也就是东方和南方的交界处,名为“东南之莞”,后来被简化为“东莞”。

总之,东莞的名字来历有一定历史渊源,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莞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莞草说,认为莞地在广州的东面,又盛产莞草,故称东莞;一种是移民说,认为莞地早期的居民由山东东莞郡移民而来;还有一种是莞盐说,认为莞地之前是东官盐场,属东官郡,莞地由东官谐音演变。

历史资料对东莞名称的来历,其记载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的也经不起推敲。要弄清楚东莞名称的来历,就得先弄清楚莞地在历史上的变迁,然后从各个逻辑中来分析“莞草说”、“移民说”、“莞盐说”,看到底哪种更加合理。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越之地。

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

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

东莞,简称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西临珠江口,与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

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工业化城市,更是国际加工业的重要一员,有“世界工厂”之名称。

外省人构成东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约120万人。

2017年5月25日,东莞成为“新一线”城市。

夏朝时: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百越之地

夏朝时,东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百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专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属。东汉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

,作为一个生在在东莞的本地人,如果你的问题是指广东省东莞市这个地级市的意思的话,很高心能解答你的问题。

要解答东莞是什么意思,就需要追溯到东莞这个名字是怎么由来的。

莞草说

莞草说是最为被人认可的学说,据了解,目前能查找到的较早主张“莞草说”的史料,是明朝(天顺)《东莞县志》的记载:“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屈大均也认可“莞草说”,认为“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县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

1987年《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也采用了“莞草说”。

而近日,东莞市政府官方微信号推送了一部名为《莞草》的微纪录片,该片同样采用了“莞草说”,所以,由莞草而得名东莞,可能就是东莞这个地名由来的。

由来

东莞是一个地方的名称。

东莞,又称“ 莞城”,隶属于广东省。位于广州市东南部5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东端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南端是凤岗镇雁田村的雁田水库,西端是沙田镇西大坦村的狮子洋中心航线,北端是中堂镇潢涌村的东江北支流中心航线。

全市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平方公里[1],下辖4个街道、28个镇,248个社区、350个村;常住人口人826.14万(2016年)。

东莞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设立东莞市(县级);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 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 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

长安镇起源于东晋,始建于北宋,有千年的历史。

长安,古称靖康。远古时代的长安原是浅水湾。春秋时期,长安还是一片沙洲,至三国后期,遂成陆地,晋代开始才有人在这一带活动。

据《靖康谱》记载:西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盐场,为东官九都六图属地。

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长安称靖康盐场,西自双岗沥口、东接新安(今宝安)迤丽数十里。

民以利渔、灶盐、采莞草为生,逐渐形成村落。

北宋天年起,由于金兵南侵,我们祖先经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扩大,并出现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档棚》记载,当时的靖康仍为莞邑第九都第六图。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盐场并入归德盐场,属东莞第七都第五图。清末,虎门太平(含长安)一带的乡绅设立莲溪局(非官方组织),故长安又有莲溪之称。

长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万和圩,民国时期归虎门管辖,俗称“下里”。民国三十年(1941年)乡民在沙埔头筹建新村,取名长安圩,以后就采用长安为正式镇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30718175814570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