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林外史中王冕有关的故事情节?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拼尽全力供他读书到10岁,再也供不起了。
于是让他到隔壁秦老家放牛,这样的话不仅有免费的餐饭,还可以挣点零花钱。
王冕是懂事的孩子,有着豁达的心胸,他没有因此对母亲哭闹抱怨,而是当即点头说:“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
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
此后王冕就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后来又自学绘画。渐渐地,读书有了收获,画得也越来越好,有了一些名气。到了十七八岁时,王冕已经可以靠卖画为生,不必再给人放牛了。
于是,有县官名士慕名前来求化或者拜访,可王冕却不愿意与之结交,百般回避推却。后来离家游历各地,增长不少见识。回到家乡后,他“依旧吟诗作画,奉养母亲”。
王冕母亲临终前,对儿子说:“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
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
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而不美。
”她最后的吩咐是,“不要出去做官”。
王冕谨记母亲的叮嘱,只在家乡守孝度日。
期间吴王朱元璋慕名前来拜访,两人相谈甚欢,王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
”一番话让朱元璋深为叹服。
而王冕也非常看重朱元璋,不仅跟他谈到晚上,还亲自做饭留客。
然而,当后来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后,朝廷征召王冕做官,他却依旧不改初衷,干脆逃到深山里去了,最后以布衣终老。
二、儒林外史王冕三个故事情节?
①
儒林外史王冕三个故事的情节如下
1、王冕自幼好学,白天放牛。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2、王冕游历归来,听到他的杭州朋友卢生死在滦阳(河北迁安县西北),只留下二个幼女一个男孩,没有人抚养。于是他赶到滦阳,安葬了卢生,带了二女一男回到自己的家中,一直抚养长大。
3、王冕做山农以后,生活日益窘迫,乡里人都蔑视他,让他的心境悲戚不堪,最让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养自己的父母。后来他父亲在贫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万分,但是生活依旧贫困。他的朋友想推荐他做官,王冕用“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吗?”的理由拒绝。
②
1、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1、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
2、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
3、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
4、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5、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
6、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2、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1、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2、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
3、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
4、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5、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三、儒林外史王冕的主要事迹?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四、儒林外史王冕主要情节?
王冕自幼好学,白天放牛。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王冕游历归来,听到他的杭州朋友卢生死在滦阳(河北迁安县西北),只留下二个幼女一个男孩,没有人抚养。于是他赶到滦阳,安葬了卢生,带了二女一男回到自己的家中,一直抚养长大。
王冕做山农以后,生活日益窘迫,乡里人都蔑视他,让他的心境悲戚不堪,最让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养自己的父母。后来他父亲在贫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万分,但是生活依旧贫困。他的朋友想推荐他做官,王冕用“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吗?”的理由拒绝。
五、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体无处步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当官。
3、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于是就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截然不同,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6、匡超人——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照顾,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
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忘恩负义,卖友求荣,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沈大年的女儿,听父亲的话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独立的新生活。
六、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一个懂事孝顺、勤奋好学、德行高尚、蔑视权贵的古代书生形象。王冕是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作的一个理想人物,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孤傲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一个懂事孝顺、勤奋好学、德行高尚、蔑视权贵的古代书生形象。王冕是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作的一个理想人物,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孤傲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借灯读书
王冕小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强。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里去听村童读书,傍晚回来时,发现牛不见了,被他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是他并不因此而罢,过了几天,他又到庙里坐在菩萨的膝上,借长明灯读书认字。
《儒林外史》一开始描写王冕放牛的故事,也可能是根据这件事写的。不过查考有关他的传记资料,王冕并不曾替别家放牛,也并不是幼年丧父。吴敬梓把王冕写成幼年丧父,从十岁上雇给人家放牛,经过这样的加工,使王冕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形象就更加突出,性格也更鲜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七、儒林外史王冕淡泊名利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
王冕只好画了一幅花卉,又在上面题了首诗,没想到县太爷送给上司危素以后,危素爱不释手,马上下了帖子派人去请王冕来家里做客。
王冕却不愿意跟这些达官贵人来往太过密切,他称病谢绝了危素的邀请,危素心里很不满,想我堂堂一个官员请你一个平头百姓,居然还敢不来。
王冕也知道危素小肚鸡肠,不是一个好官,他怕危素怪罪,干脆收拾行李,安顿好老母以后就离家出走了
第二件事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专门派人来请王冕入朝为官,王冕却谨记母亲的教诲,收拾东西隐居到了会稽山中,在这里过完了一生。
王冕出生农家,因为家穷,他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孜孜不倦。
30岁时王冕参加过一次科举,但没有考中。
为了增长见识,远游杭州、南京、太行、徐州,最后到了大都(北京)。
元朝的礼部尚书泰不花很喜欢他的画,想推荐他进翰林院,被王冕拒绝了。
40岁时,王冕在会稽九里山盖了三间草屋,载了几千树梅花,过起了清贫的生活。
他的朋友想推荐他去做府吏,王冕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
王冕画的梅花孤傲倔强,尽显风骨,一次在一幅墨梅上他写道:“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八、请问儒林外史里关于王冕的内容有吗?急?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
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九、儒林外史的人物故事概括?
1、王冕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人物。
2、周进
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3、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 ”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
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 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十、儒林外史主要事迹?
1、周进。
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3、严致和即严监生。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4、沈琼枝。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5、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资料介绍: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的控诉。
儒林外史人物故事性格:
王冕
1、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