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即位。平州刺史、雄州(今雄安新区,与辽国边境相接)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上书声称辽刚刚换了皇帝,新君年幼,太后摄政并重用汉人韩德让,政事不稳,可以趁机北伐。
新君年幼,太后摄政不假,但正是因为萧太后的摄政,才不适合北伐辽国。
上一章说过,萧太后治国理政才能突出,甚至可比一代女皇武则天,不同的是她没有称帝而已。
而重用汉人韩德让一事,难免让辽国皇室及一些贵族和契丹大臣心里嫉妒加不服,多有议论甚至公开指责太后徇私情。这些消息传到边境贺令图耳朵里,就轻易下结论说辽国政局不稳。
事实是韩德让才能突出,谋略过人,文武双全,成了萧太后治国理政的左右手。
两人的君臣搭档,强强联合,带领辽国这列战车快速平稳奔驰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之上。
宋太宗呢,一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即位后想创立一番伟业,这番伟业首要的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哥哥赵匡胤所未能实现的事业。
现在,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弟弟赵廷美这三个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人都不在人世了,自己心里放松多了。
听到贺令图等人的情报和主战建议,赵光义瞬间兴奋起来,甚至决定要亲征。
但有大臣不同意,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至就是其中一个。不过此后没多久,李至就因为“身体原因”被降职为礼部侍郎。
986年,新年伊始,宋太宗赵光义就下令北伐辽国,史称“雍熙北伐”。
辽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逐渐在北方发展成一个大国。当时的中原地区正经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没有统一稳定的政权,这为辽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次北伐的主要目标是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幽云十六州,尤其是幽州。
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重要(见下图),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东部,甚至还有部分河南北部地区,辽国得此十六州后随时可以自由出入中原,就像是在宋朝境内架设了一门大炮,炮口直指京师重地。
幽州、云州比较重要的战略据点,两地自古为北方边境军事重镇,因此简称幽云十六州。
幽州(今北京): 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如果夺得幽州,可以是开封的一个很好的屏障。反之,幽州为辽国所占,南下是华北大平原,一马平川,对京师开封的安全极为不利。
后周周世宗柴荣曾经一度北伐辽国取得不小的战果,收回了瀛州,莫州。但最后不幸在北伐途中得病,英年早逝。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赵普的建议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因此,赵匡胤一直致力于统一中原“十国”的各个政权,对于燕云十六州只能暂时搁置一旁。
对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心中有着清晰长久的规划,他特意设立封桩库,提前储存专项资金,等到库中积满四五百万,就拿这些钱向契丹赎回这些土地。如果对方不同意,那就当做军费,招兵买马,武力收回。只可惜,雄才大略的赵匡胤一生并没有机会来实施北伐。
这次北伐,宋朝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三路大军进攻路线图如下),这三路大军几乎聚齐了北宋当时的名将,且都是高级将领,可以说宋太宗心情是相当澎湃,绝对有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快感。
东路军:号称10万人,以曹彬为主帅,1月21日分为两队从雄州出发,相互照应前进。曹彬和崔彦进为一队,米信和杜彦圭为另一队。
宋太宗嘱咐曹彬一路上做出声势浩大,强攻幽州的态势,但实际行军需持重缓行,不得贪功。目的是牵制辽军在幽州附近的军队,从而为中西路两军争取时间,待山西地区以及幽州北方各州(山后地区)被攻破后实现三路大军包围幽州。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也是1月21日发兵,从定州出发,直扑飞狐口,目标夺取蔚州等地,使辽军无法从西面进入太行山从而威胁到东路军的后方。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2月14日大军从代州出发,经雁门关,进攻云州、应州、朔州方向,目标夺取云州(山西大同)等地区,然后和中路军一起配合东路军围攻幽州。
在将领临出发之前,赵光义对曹彬嘱咐了一些作战要领,要求其不要盲目冒进,等待其他军队赶到之后再直取幽州,以防被辽军包抄后路断掉粮道。
辽军方面,耶律休哥阻击曹彬部,耶律斜轸迎战潘美部,并以勤德为预备队,驻守平州南岸。
从中可以看出,自第一次北伐折戟高梁河之后,宋太宗是动了番心思的。比起高梁河单一的军事路线,此番的三路大军可以实施战略包围,并且东路主战场又安排两支部队相互策应。
当然,战略归战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三路军的变数还是存在的。
这次北伐主力是东路的曹彬,米信军,广阔的华北平原很容易形成正面战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路军的行军路线是最短的,而初期的战术思想是东路军拖住幽州附近辽军主力,为西路和中路两军特别是西路的潘美军赢得包抄的时间。
这就要求曹彬严格控制行军速度,一旦行军过快,那就极容易单方面发生宋辽主力会战,从而使得其他两路的包抄显得没有意义了。
宋太宗也明白,在平原,单靠一路军,想要攻克幽州,那结局一定是高梁河之战的重演。除了行军速度之外,东路军和辽军的野战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宋军如何在平原克敌制胜将是极大考验主帅能力的。
潘美那路离幽州是最远,而所要攻克的州县又是最多的,并且需要深入辽国土地作战,又要尽快和主力曹彬军合攻。所以对潘美军的要求就是快。
中路的田重进比潘美容易些,但飞狐口,蔚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没法攻克,那么左右两军的联系将会被辽军切断。
三月,战争正式打响。一开始,三路大军进展都很顺利,一连串的攻城夺地,胜利频频,我们一一来看。
东路军方面:
3月5日先锋李继隆击败辽军,取得固安。
曹彬军3月13日攻克涿州。在攻打涿州的过程中,李继隆大腿中箭,鲜血直流。
4月4日在攻打新城时,战况激烈,辽军在败退后卷土重来,宋军逐渐扛不住。
米信以三百人御敌死战,傍晚时分,米信与亲兵突围而出,幸好此时曹彬派李继宣的援军来救,在新城东北击败辽军。
大宋,不乏“常胜将军”,但都不是统帅级别的人物,李继宣、荆嗣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下面的战场上,会有两人的精彩勇敢的表现。
中路军方面:
3月9日,田重进军在飞狐口南击败辽军。
3月15日,辽军大将大鹏翼率军来挡。田重进列阵东面,派部将荆嗣出击西面包抄。
荆嗣率部下一天之内进行了六七场战斗,辽军战况不利,正要撤退,田重进率大部队直接冲击辽军军阵,大鹏翼、马赟、何万通全部被擒,很多辽军投崖而下,死亡甚多。
田重进随即率部包围飞狐城,让先前被俘虏的大鹏翼在城下喊话,让守将投降。
一天后,辽军守将、马步军都指挥使吕行德,以及城内的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张继从、马军都指挥使刘知进投降。
此后,田重进包围了灵丘城,数日后辽军守将穆超投降。[注17]
4月,在米信获胜的七天后,田重进在飞狐城北再次击败辽军,并杀掉了两名辽军将领。
六天后,田重进部抵达蔚州,辽军内部出现了混乱,左右都押衙李存璋、许彦钦等杀掉了己方的节度使萧默哩,执监城使耿绍忠,举城投降。
但不久,大批辽军援兵赶到,当时田重进部已经不敌辽军,五个军校只剩下了一个荆嗣。
到了大岭的时候,荆嗣率部和辽军激战,最后荆嗣派两百人在道路侧树立旗帜,装作大军来援,使得辽军退去并乘势追击,最后击退了辽军的进攻,蔚州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这次战斗当中,边民中比较骁勇的人团结起来一起抵抗辽军,有些人甚至深夜摸进辽军军营,砍几个脑袋带了出来。
赵光义听说此事之后乃下诏,募民“有能纠合应援王师者,资以粮食,假以兵甲,擒酋豪者,随职名高下补署。获生口者,人赏钱五千,得首级者三千;马上等十千,中七千,下五千。平幽州后,愿在军者,优与存录,愿归农者,给复三年。”
边民百姓响应者很多。
西路军方面:
潘美3月9日在雁门西,遭遇前来迎战的辽兵,拉开了第一场战斗,辽军不敌,被斩首五百级,被宋军一直追到寰州。
3月12日,寰州刺史(相当于市长)赵彦章投降。
3月13日,潘美军转而围攻朔州,逼得朔州投降。
3月19日,应州也被攻破。
4月3日,潘美率军攻克云州(今山西大同)。
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说,宋军基本按照原计划执行,并且各条线都取得了进展。
其中西路军进展最为顺利,一直打到了云州。
中路军受到的抵抗不小,但好在宋军将士军心士气正旺,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拿下了飞狐口,夺取了蔚州。
东路军也顺利拿下了幽州前哨涿州。
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场战役的胜利决定不了战争最终的胜利。,从东路军这边,战场形势有了变化。
下半场,东路军战略出现重大失误,尤其是东路军曹彬在歧沟关之战,宋军的大败,宣告了雍熙北伐的失败。
感谢鼓励,随手点个“关注”吧,“小何弯弯”会持续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