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陈友谅翻盘机会,陈友谅不按套路出牌,大家说好先抢地盘的,怎么就突然打应天了呢

明朝开国之前,朱元璋打得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仗,当属他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这一战直接决定了朱陈两人的命运,值得好好来聊聊。

但是,在聊鄱阳湖大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聊聊龙湾之战,我们现在回头看的话,龙湾之战算是个前奏。

但在当时,于陈友谅看来,这是势在必得的一战,就像从碗中用筷子夹一块肉送到嘴边那么简单,但是陈友谅手哆嗦了,到了嘴边的肉却掉了,你说恼人不恼人。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接着往下说。

但凡是战争,肯定少不了四要素:

一、时间:元朝纪年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二、地点:应天府龙湾地区(今南京近郊)

三、作战双方:朱元璋部和陈友谅部(攻方:陈友谅;守方:朱元璋)

四、作战目的:抢地盘

这么了解历史上的战争,基本上可以应付中学时的历史考试。

但要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必须要了解一些细节,比如这场战争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前因要深究的话,那估计得从元朝末年的统治,以及朱陈二人起兵说起。

但作为只讲一场战役的文章来说,没有深究的必要,我们可以截取其中的重要片段,来了解这场战争的前因。

那就从陈友谅控制天完国开始吧。

天完国是陈友谅建立的吗?

当然不是,这个天完国是陈友谅的老上司徐寿辉建立的。

说到徐寿辉,你未必熟悉,但说到《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你就懂了。

没错,徐寿辉就是利用明教来宣传自己的。

他的势力属于元末农民军起义的红巾军序列,是西线上的主力。

他的这个天完国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为什么是“天完”呢?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出了解释,或许是正解。

拆字游戏会玩吧,把天完两个字上面去掉,是不是就成了大元了。

徐寿辉想灭了大元,就得镇得住大元,于是在定国号的时候,在文字上占了便宜,在大元的头手加上两笔,把大元两个字压在下面,这无非就是个心理安慰。

话再说回来,徐寿辉这个人长得好看,有福相,但是却没有谋略,所以他很快就被心狠手辣的老部下陈友谅控制住了。

陈友谅控制住天完政权后,就开始大肆抢地盘。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下当时的起义军局势。

在淮河长江流域,起义军力量主要有三股。

一股是西线,居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部。

一股是东线,控制江浙的张士诚部。

还有一股就是居于两者中间的朱元璋部。

当然,除了这三股之外,还有一些小势力,暂且不论。

这三股势力平时为了抢地盘,时有摩擦,小打小闹从来就没停过。

可能有人要问了:都是抗元的农民军势力,为什么不能联合到一起反元呢?

这个问题,如果用陈友谅的话来回答,就是:你这么想,怎么能在这个世道上存活的?

东汉末年,各诸侯豪强都想取汉代之呢?为什么不能先联合起来把汉朝灭了?

答案很简单,狼多肉少啊,龙椅就一把,到最后谁来坐是个问题。

另外,还有个猜疑链问题,大家谁都信不过谁,怎么能联合到一起?至多也就是小范围的合作。

这三个势力虽然同属农民军起义,但没办法联合到一起,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三个势力中当属陈友谅的军队的最精锐,疆土最广,野心也最大,同时他也是最骄狂,最心狠手辣的一位,什么仁义道德在他那里是不存在的。

于是乎,他认为吃定朱元璋那是迟早的事,现在还能让你蹦跶,那是因为自己在打其他地方,腾不出手。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没动朱元璋,朱元璋却因为一件事惹到了他头上,是什么一件事呢?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常遇春。

上文说到,这个三方势力经常因为抢地盘小打小闹,可这次徐达和常遇春把事情闹大了。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徐达常遇春攻陷了陈友谅的领地池州,按理说这种边境摩擦事情不大,你打过来我再打回去就是。

但这次常遇春估计是吃了枪药了,把俘虏陈友谅军的三千余人给活埋了,还留下一两个活的,让他们去给陈友谅报信,就说这三千俘虏是我常遇春埋的,你陈友谅能咋地,我常遇春迟早要连你陈友谅一起给埋了。

话说陈友谅没闹革命前,由于出身卑微经常被人鄙视,他最讨厌别人轻辱他,已经有了心理阴影,这次被常遇春挑衅,恶心得要命,立马把茶杯摔个粉碎,让你们蹦跶给脸了是不?好,那这次我陈友谅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这次算是触碰到陈友谅逆鳞了,说干就干,我陈友谅还怕你姓朱的不成。

他派人联系张士诚,大体是说:我俩联手把朱重八给端了吧,事后哥俩再分蛋糕。

有蛋糕分当然是好事,张士诚明面上就应了陈友谅。

如果这样的话,朱元璋将面临东西两线夹击,形势大为不利。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大军攻打自己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拿下了采石,进而拿下太平,直逼应天。

这时,朱元璋的领导班子慌了,怎能不慌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在那种情况下,说什么的都有。

主战的说:我们先抢回太平,太平毕竟是应天的屏障。

朱元璋回绝了:这个方法不行,太平城坚固,很难攻下来,即便攻下来也未必守得住,到时候进退两难。

主降的说:陈友谅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我们投降吧。

这类人最傻,搞不好就被拖出去斩了。仗刚打起来就说投降,这不是动摇军心吗。

除了主战和主降的人外,还有一类人主张暂时离开应天,躲过风头再说。

这个主张貌似不错,打不过就跑嘛,等以后有机会再回过头来算账。

但这个主张也被朱元璋否决了,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应天这个块根据地,再跑能往哪跑,难道要被陈友谅追着打?

投降和逃跑都不行了,那剩下来就只有打,关键是怎么打。

面临陈友谅和张士诚东西两线夹击,自己实力还不够强,这仗不好打。

如果同时两线作战,兵力分散,结果必败无疑。

那只能集中兵力打一家,把一家打垮,另一家可自破。

接下来,就是研究先打哪一家。这时候就要做到知己知彼了。

兵力陈强张弱,士气陈骄张馁,水军陈多张少。

柿子专拣软的捏,按理说先打张士诚胜面更大,但是如果自己的兵力陷入对张作战,陈友谅肯定会趁机打过来,结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了解张士诚这个人,知道他器量小,明面上答应陈友谅联合作战,但未必会出全力,他更乐于见到陈朱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个人性格决定的。

看清了牌面,那就集中兵力打陈友谅吧,把陈友谅这个强者打趴下了,张士诚也就安稳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打?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怎么打才能打赢?

为将帅,首先是不怯战,临阵不乱,自己要有主见。

其次,就是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全面理性地做出客观分析。

再次,就是利用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军事经验,制定可行性的作战方案。

朱元璋日后为君暂且不论,但他打仗的确是一把好手,以上三点他基本都具备了。

如此看来,他能在群雄中异军突起,最终开创大明,也绝非是运气好。

既然要打陈友谅,咱不能干等着,咱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陈友谅要攻打应天,他肯定会利用他的水军优势,他的战船有三层楼那么高,上面的配置也是顶配,而我朱元璋只有小渔船,在水路上不用打,人家拿战船硬撞,就能把我撞翻,所以一定要切断他的水路,把他逼到陆路上来打。

朱元璋思考着陈友谅如何从水路进军,只有知道了他的水路进军路线,才能想办法来切断他的水路。

显而易见,陈友谅肯定会从长江进秦淮河,然后直达应天城墙之下。

能不能在这条路上做文章呢?能。

在这条行军的水路上有一座桥,叫做江东桥,是一座木桥,这座木桥是陈友谅战船行进的阻碍。

好,那接下来就是把陈友谅水军往这个方向引导,这是唯一能把陈友谅赶上岸的机会。

如何把陈友谅水军引导至这条线路上,以及如何切断这条行军路线,暂且搁下,稍后再说。

先来说说切断水路后,得让陈友谅在哪里登陆,也就是把主战场放在哪里?

朱元璋占据应天,对应天的地形还是很熟悉的,他在作战地图上用手一指,手指的位置正是---龙湾。

没错,就是龙湾。龙湾处有一大片开阔地,方便陈友谅军在此弃船登陆上岸,关键是这里的地形有利于藏兵,也就是便于设伏,面对陈友谅的大军,正面硬碰硬是不行的,必须设伏依托有利地形,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胜。

好了,一切都在朱元璋的算计中,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陈友谅的水军行军路线,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切断他的水路进攻路线?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就像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朱元璋就可以四两拨千斤。

这个人是谁?名不见经传,但却因这场龙湾之战在史册中留下一笔,他就是康茂才。

说到这个康茂才,他是陈友谅的旧相识,不仅他是,连他家看门的大爷也曾伺候过陈友谅,所以他与陈友谅的关系还不错。

但是他看不惯陈友谅,这个人曾经弑主,还杀了自己的大将赵普胜,除此,他的大将邹普胜、傅友德已经投奔朱元璋了,和陈友谅处的久了,他清楚这个人心狠手辣不讲情义,是一个不得人心的人,所以他效仿邹傅二人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利用他与陈友谅的关系,安排他与陈友谅保持联系,也就是让他做间谍。

间谍作为暗子,平时好像没多大用处,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支点,撬起整个局势。

这次在双方开战前,朱元璋就要动用这枚暗子了,他让康茂才联系陈友谅,给陈友谅传递了一些情报,陈友谅根据这些情报制定了进攻路线,分三路,其中主力水军走的就是朱元璋预先设定好的那条路线。

康茂才与陈友谅约定,两人就在江东桥碰头,并且自己事先会毁掉这座木制桥,让陈友谅的大军能顺利通过,约定的接头暗号就是“老康”。

这可把陈友谅乐坏了,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天助我也!此战必灭朱重八。

按照计划,陈友谅率领他的水军走长江入秦淮河,从水路进攻;他的弟弟陈友义带领一部分人从龙湾登陆,从陆路进攻。

当陈友谅到达江东桥时,他下船来到岸上,四周打探一番,然后隆起手放在嘴边,细声呼喊着接头暗号“老康,老康”。

喊了几遍都没人答应,他又过去察看江东桥,细看之下蒙了,这哪里是一座被毁坏的木桥,这分明是一座好好的石桥啊!

没错,在把消息传递给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就命李善长加班加点把江东桥改建成了石头桥。

此时,陈友谅哪能不明白,这是中计了呀!康茂才,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正一筹莫展之际,他得到了弟弟陈友义方面的消息,说是他们在龙湾只是遇到了朱元璋的小股兵力,从那边登陆问题不大。

水路走不通了,没办法,只好调转方向向龙湾驶去,那就从龙湾登陆吧,应天一定要拿下。

到了龙湾,的确如陈友义所说,好像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于是他们开始弃船登陆。

此时的朱元璋,正站在应天西北方的狮子山头,一双犀利的眼睛盯着龙湾方向,看到陈友谅的战船驶进龙湾,并弃船登陆的时候,他深呼了一口气,再等等,等他们全都进入了伏击圈,就可以包饺子了。

当陈友谅登上龙湾那片开阔地的时候,朱元璋挥了挥红旗,这是他与底下将士约定好的信号,将士们看到红旗就知道,敌人已经跳进包围圈。

当朱元璋用力摇动黄旗时,事先埋伏在龙湾周边的徐达常遇春等率领着将士冲杀出来。

陈友谅的水军弃船登陆就已经失去了优势,再加之朱元璋以有心算无心,陈友谅军慌作一团,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打不过那就逃吧,陈友谅军慌乱地逃向自己的战船,不巧的是此时江水已经退潮,大部分战船都搁浅在江滩上,想乘船逃离也不现实了。

结果,这次龙湾战役,陈友谅军几乎全军覆没,死伤达两万人,被俘者达七千余人。可惜的是让陈友谅逃走了。

险胜也是胜,朱元璋守住了应天,他用自己的军事智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算是胜利了。

于陈友谅而言,到了嘴边的肉却没有吃着,反而给朱元璋送人头送战船,可想而知他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

但陈友谅家大业大,他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此战之后,他汲取了教训,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于是他开始研发更强大的战船,等待机会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说到这里,有心人可能要问了,说好联合夹击的张士诚哪去了?

这个私盐贩子,如朱元璋所料,器量太小,看到陈友谅失势后,他根本没有全力出兵,只是带兵在朱元璋防区外围溜达一圈又回去了。

龙湾之战结束了,但战争没有结束,接下来就是朱陈的最后一站---鄱阳湖大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21031044406416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