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大智慧,从大丈夫宁死不屈和能屈能伸谈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先回答问题。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并不矛盾,都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背面,而且能屈能伸比宁死不屈还要艰难。

一个女子,长成待嫁,千挑万选之后,那个来迎娶她的人,就是她的丈夫。

从此他们一起共建家室,同担风雨。

由于女子体弱并需养育孩子,挣钱养家的重任就落在了丈夫的肩上。

对这个小家来说,丈夫就应该是也必须是有作为、有担当、有节操的人。

有作为,辛勤劳动才能养家。

有担当,才能为妻子儿女遮风避雨护佑成长。

有节操,才能坚持高尚的行为准则,甘愿为家庭挥汗流血任劳任怨不断奉献,并引导孩子们正确地逐步成长。

就是嘛,挣了点钱回家,但稍不如意就喝酒打老婆也是不对的。

那么,对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社会这些大家庭有作为、有担当、有节操的人,就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我们贵州乡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某家夫妇口角打架,丈夫最后躲床下去了,口中嚷嚷:“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很有英雄气概!乡间逢红白喜事,众乡邻凑一起时,常用来取笑某人耙耳朵怕老婆。

但对大丈夫宁死不屈,我们是从来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

知名度最高的大丈夫应该是文天祥。我们初中就读过他宁死不屈的故事,读过他的“人生自古谁无事,留取丹心照汗青”。也由此知道了“大丈夫”最早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最常规的解释是:“(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实现啥理想?当官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士”(春秋战国后主要是儒家弟子)公开标榜的人生目标。

因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与民由之”的手段,就是掌握并使用管理社会的权力,根据仁义礼制定各种规矩甚至法律,引导和管理人民进行正确的社会活动,最终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甚至全天下的太平稳定。

这也就是三不朽中排名第二的“立功”。

那当不了官怎么办?孔子孟子没有经常当官,老子庄子不想当官,人家有更高的目标“立德”,即培养树立自身高尚的德行,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让大众和后世有正确的榜样和楷模,三不朽中排第一。

不能或者还不能立德立功的士,还可以立言。“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言,就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力求影响甚至指导世人走上他们所认为并坚持的正确道路。

士和丈夫一样,本义都是指成年男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士后来作为对人的美称,逐渐专指有文化的读书人,其中品德高尚又有英勇行为的叫壮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品德高尚且地位较高的可称为“君子”。

有趣的是,君子还有一个意义是女子的丈夫(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大约古代丈夫在家庭中地位确实是很高的!

更有趣的是,士在前面加个壮字变成“壮士”之后,还可能不识字了,比如狼牙山五壮士。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说起来也简单,只是没有人很明白地给我们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在孟子“与民由之”之前,孔子就这样说过了,大意是既然没有条件让人民大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指引他们朝正确的道路上走,知道该怎么做就行了。

在已经“三不朽”和想要“三不朽”的士人们一代一代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做人就要做壮士、君子和大丈夫那样有作为有担当有节操的人,作为社会共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并千年传承,薪火不绝。

虽杀猪屠狗之辈,也多仗义之人。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国家危难之际,生死存亡关头,当然奋勇抗争,宁死不屈,既来世间一遭,也做一回大丈夫。

这种大丈夫宁死不屈的刚烈精神,后来还被也属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学习继承了去,并在所谓“武士道”精神中发展到了疑似极端的地步。

对此我们欣赏之中也带有三分鄙夷,怎么动不动就切腹谢罪,或者哇哇哇自杀式冲锋集体“玉碎”了呢?难道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嘛,哪能轻轻易易就要死觅活的呢。

“能大不能小是条虫,能大能小是条龙”,这谚语的意思大约是:人啊,要懂得审时度势,有条件就干一番事业,没条件嘛就忍忍,服低做小,就是龙一样的大人物,一味蛮干就和虫子差不多了,这是现代版。

古代版是这样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大意是,壮士`君子和大丈夫这一类人啊,必须具有宽阔弘大的胸怀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为他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太重大,而这远大的目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

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干,初心不改,至死方休!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自然的运行有它自身的规律,日升月落,刮风下雨,人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有风调雨顺,也会有天崩地裂。国家会有兴衰更替,人生会有生老病死,所以必须有宽宏大量的胸怀才能接受和面对出现的种种困难,必须有坚忍不拔的品质才能长期忍受种种苦难并战胜苦难成就远大的目标。

忍就一个字,心上一把刀。极端情况下,对自己要冷酷到无情,才能忍,才能屈。当我们处在事业受挫、爱情失意等人生低谷或困境当中的时候,往往会脱口来一句“想死又死不了”,愤激之语,说说罢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怎么能死?再痛只能忍,再难也得干。

看看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看看胯下受辱的将军韩信。

哦,韩信只忍辱一次,比他的老板刘邦差多了。

刘邦是一个脸皮厚到我们都觉得有些好笑的“大丈夫”,啥不要脸的事情都干过。

吃饭不开钱、调戏小寡妇是平常事。

书是不肯读的,武艺也没有使劲练。

三四十岁了才干个正经工作——泗水亭长,混上大秦基层干部队伍了。

刘邦一次押送囚徒到骊山,运气好远远的看见了一次秦始皇出巡车驾,惊呼:“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非常羡慕皇帝的威风和排场。

一个大约村长级别的干部说这样的话,用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这些词来形容都不怎么恰当。

让人无语的是,这理想还没花几年工夫就实现了。

当然这过程中老刘又干了很多厚颜无耻的事情,换他的对手项羽,早死八百回了——羞愧死的。

但刘邦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始皇帝死后8年,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帝国,实现“当如是”人生理想当皇帝了。而且是个好皇帝,不是吗?他可能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其他本领,但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屈能伸。

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我们,其实也很明白宁死不屈和能屈能伸的道理。所以凡事三思而后行,该干的必须干,不该干的就忍忍吧,留点时间和精力做点自己该做的事情。

最后,北宋苏大才子《留侯论》写得实在太爽气,转引一段,共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史册号网友观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贯古今好长,我看完了,不过好像更适合男人看,我谈的可能没有深度,但谈的问题很有深度,请师友留言批评,期待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t2022102800160794e3.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