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收到消息之后,连忙逃出了晋国,一直在外流浪。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与重耳饮洒叙话,忽然楚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国当上国君,你要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是你也应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假若我真的可以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您还是不愿意原谅我,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看见晋军后退之后,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从这则典故中获取的启发有些散乱,对与不对,还望指导。
1.这个典故从字面意思上看是要学会隐忍退让。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必因为一些小利益而去与人相争,该退让时就退让,这不是软弱,而是宽宏大量的表现。
《论语》中说:“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的这个观点仍然适用于现在的生活中。
比如在职场中,领导是个昏庸的人,不要对立,那么就闭嘴,低头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不要让自己受到损害;如果领导是个英明的人,那就尽自己所能去成全他,好好地与他配合,把企业和团队做强大。
退让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真正聪明的人,在黑暗中懂得收起锋芒,韬光养晦,积蓄力量,静待时间,然后一触即发,一鸣惊人。
但有时候我们是不可以退避的。比如学习、成长这件事情。应该是争先恐后、一往直前。因为这是对我们之后有很大帮助的事情,所以,我们绝不可放弃。
因此,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退让,不与人争辩,是一种宽容大度;懂得隐忍,是一种涵养品性。因为退即进。
但是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我们是应该保持永久的激情的,不可以放弃,更不可以退缩的。
2.信守承诺。
这一点虽然跟这个词语,相差甚远,但是我却看到了重耳的这个品性。
先不说结局如何,至少他曾经承诺的事情确实兑现了,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了九十里。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这也是个黄金准则。
记住我们对别人说过的每一句话,向人承诺了什么,不可以悔约的哦。
做人要厚道,说话要算数,就像已故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先生说的,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是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而真正可以持续做下去的人却很少。
我们要实践起来,把好的道理坚持下去,孔子曾经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3.不可被贪欲所控制。
这个典故的结局是楚国被晋国打败。其实,从最初就感觉楚成王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确是帮助了重耳,但是他却主动向重耳讨奖赏。
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朋友存在呢?他帮了你一个忙,其实你特别想感激他,只是感觉时机没到,可你还没来得及向他表示感激呢,他就向你开口了:“你看上回我帮助了你,现在可是到了回报我的时候了?”然后向你提各种无理要求。
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面对这样的人,你是左右为难。
如果答应了,这条件实在过分,不是很难完成,就是自己心里不舒服。
但如果不答应,对方又会说真是忘恩负义,当初那么帮你,现在却置之不理。
我认为,楚成王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最初他就是想要重耳做了晋国国君之后,把晋国一部分土地分给他,但重耳十分聪明,只是答应池如果两国交战一定退避三舍。当现实摆在面前时,楚成王原形显现,又打算打败晋国,占领晋国的土地。这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所以,我们不要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当它无限膨胀后,就会爆炸。
而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辨别力。交友时好好想想,对方是真心善待你吗?要明白,真正的朋友都是默默地帮助你,更不会向你索取。重耳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既不失信于人,又凭着敏锐的感觉,明了了楚成王的野心,既而作好充分准备,打败楚军。
总结:这个典故有三点收获:
1.收起自己的锋芒,该退让时就退让,不与人争,这样培养自己宽容的性格。
2.要遵守自己的承诺,谨记“一诺值金”的道理。人最大的破产不是财产而是信誉。
3.要学会辨别,有些人是不能深交的。而我们在利益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肆无忌惮地想拥有的,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