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传奇人物的成语故事,楚汉传奇成语典故?

1、胯下之辱

2、萧何月下追韩信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4、破釜沉舟 5、置之死地而后生

6、问路斩樵 7、取而代之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0、约法三章 11、作壁上观

12、萧规曹随 13、背水一战

1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6、人自为战 17、解衣推食

18、借箸代筹 19、肝脑涂地

20、养虎遗患 21、美如冠玉

22、高屋建瓴 23、水漂核桃

24、赐钱惯娃 25、活埋生母

26、十面埋伏 27、六韬三略

28、四面楚歌 29、一饭千金

30、霸王别姬 31、拔山扛鼎

32、无颜见江东父老。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 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霸王别姬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乌江自刎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

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传奇人物不是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奇人物不是成语,它只是个名词。

三头六臂的人物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常常出现,比如三头六臂的哪吒。

哪吒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神仙,他出生时就有三头六臂,拥有强大的神力。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为了保护父亲李靖,与封神台上的众神大战,最终牺牲自己成为神灵,为后来的封神大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哪吒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英雄的形象和精神。

三头六臂是哪咤的故事

哪咤有三头六臂,是托塔李天王的儿子,怀胎三年才生下哪咤,哪咤大闹东海,打死龙王太子故事

1、如鱼得水 读音:rúyúdéshuǐ释义:意思是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造句:信手拈来的素材使他写作文时如鱼得水。

2、三顾茅庐读音:sāngùmáolú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借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造句: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3、七擒孟获读音:qīqínmènghuò 释义: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提到,《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

造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让孟获五体投地,归顺了诸葛亮。

4、火烧赤壁读音:huǒshāo chìbì释义: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造句:诸葛亮足智多谋,所以火烧赤壁才会成功。

5、虎踞龙盘读音:hǔjùlóngpán释义:有形容地势险要的意思。造句:江西四百年后,有地名曰西水,虎踞龙盘,水绕山环。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传奇的一生,形成了许多成语故事,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成语第一人!

因他而形成的成语,一方面是自己创造的(在文章中写出),一部分是当时人们的评论和对话(包括敌人),一部分与世界名著《三国演义》有关,最后是后人评价总结的。

因此,后人又有评价说诸葛亮是散文家,发明家,外交家的。

据我不完全的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有将近一百条,我将分段写出,以便于大家阅读。

1,三顾茅庐——表示帝王礼贤下士,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

出处:《三国演义》。

2,初出茅庐——比喻新露头脚。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九回。

3,不求闻达——指不追求名望地位。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

4,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驳倒对方。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三回。

5,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

出处:《后汉书,王涣传》,《三国演义》四十六回。

6,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志趣高远。

出处:诸葛亮《戒子书》。

7,闭门思愆——指关起门自我反省。

出处:《三国志,蜀书,来敏传》。

8,鞠躬尽瘁——形容小心谨慎,用尽心力操劳到死。

9,七擒七纵——比喻运用智谋,让人心悦诚服。

出处《三国演义》。

10,计日而待——形容为时不远。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实现。

11,锦囊妙计——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龙蟠凤逸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和气质非常出众。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张宝的书生,他聪明伶俐,颇有文采,而且为人正直,深受人们喜爱。

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官员。

他在官场上表现出色,处理政务清廉公正,为百姓谋福利,因此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赞扬。

张宝就是一个典型的龙蟠凤逸之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怀才不遇。

语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典故出处: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即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成语示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先生乃~之士,非玉堂金马不足以荣冠冕。"

勇冠三军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汉代名将霍去病。

霍去病在东汉时期曾凭借着其高超的军事天赋和卓越的战斗技巧,为汉朝建立了无数功勋,被称为勇冠三军。

在其一生中,他打过数百场胜仗,以少胜多的壮举更是享誉千古,被誉为中国的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这个成语由此而来,表示一个人的英勇和战斗力非常出色,经常获得胜利。

勇敢为全军之首。形容勇猛过人。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详细解释. 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

勇冠三军是一种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

在秦汉之际,有个名叫韩信的将军,他在一场战役中,率领三千死士,成功地攻下了敌人的营寨,勇气过人,因此得以称为“勇冠三军”。

这个成语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表现出极度优异的个人,可以征服整个军队。

这种人有勇气、智慧和领袖才能,他们非常罕见。

从内容延伸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勇冠三军的人往往是许多人所憧憬的榜样和梦想,但是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积累经验,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向韩信这样勇敢的将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勇冠三军的人物。

勇冠三军是指英勇善战,在战场上担当重任,居功至伟。

据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将军聂政在应战中表现英勇,他率领三军冲锋陷阵,杀敌无数,最终获得了胜利。

聂政此战表现出色,受到楚国君主的赞扬,被封为公爵,并获得了“勇冠三军”的称号。

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成为军队中的佼佼者。

勇冠三军。见于《三国志·荀彧传》和《三国志·刘晔传》,说的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四位猛将。颜良,文丑,关羽,张飞。由此可见四人勇猛善战,无人可挡。

这个典故源于古代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赵云。据传,赵云曾在一次战役中,只身冲入曹军的重围,杀出重围后,一直追赶到数里之外,因为勇武表现突出,敌方将领竟誉之为“勇冠三军”。

后来,这句话逐渐发展成为“勇冠三军,单骑敌阵”。这个成语意为一个人的勇敢可以比得上整个军队,形容人勇敢无比,壮志凌云。

典故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成语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3回:“况其子高怀德~,万夫莫挡...

传经送宝,奇花异草,奇奇怪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404151622094f4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