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太和殿火灾的故事,太和殿康熙18年被烧毁的原因?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的第三天,太和殿发生了重大火灾。《清圣祖实录》记载,这次是由御厨起火,火乘风而起,金銮殿化为焦土。那一年,吴三桂叛乱,北京地震,太和殿火灾。

太和殿被烧毁了的主要原因:一是以木结构为主;第二,高楼很容易成为通向雷火;第三,没有避雷针科学技术知识;第四,是人为影响因素,不小心起火等等。

太和殿在永乐十八年建成后,先后四遭火焚,又四次重建。

最后一次大火发生在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1680年1月6日)丑时,因太和殿西侧御膳房不慎起火,大火向东一直蔓延,两小时后引起太和殿的火灾。

康熙皇帝将引起火灾的6名太监处以绞刑,此后长达16年里太和殿一片废墟。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时康熙才开始想重建太和殿,由于此时距上次重建的明代天启年间已相隔69年,原有的修筑资料已找不到,曾一度不知如何重建。

后来一个名叫梁九的工匠想出了个办法解决了难题。

据《梁九传》载,梁九按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制模型,因当时从南方已找不到上好的金丝楠木,他把面阔改为11间,以缩短桁条的跨度~

紫禁城好不容易建好了,但之后两百年间大大小小的杂修数之不尽。永乐十九年,朱棣才迁进紫禁城一年,前三殿,即现今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遇到雷击引发大火被焚毁。新宫殿才建好没多久就遇到大火,这场大火烧了两天两夜,北京城内到处都能见到火光。

这场大火似乎预示了后来这座皇宫的命运,果然过了两年,乾清宫又遇到了大火。朱棣只好继续修建紫禁城。等到明英宗继位后决定,要好好重建前三殿与乾清宫。正统五年,明英宗动员了七万人来修建,才终于将紫禁城再一次修好。

明英宗很高兴,总算恢复了皇宫的气派,但没想到明世宗嘉靖年间紫禁城又遇大火,前三殿和整个外朝都化为灰烬,这次火灾之大,清扫工作竟然用了三万人,花了一个月。面对此情此景,嘉靖帝气上心头,病了三个月。之后发愤图强,觉得一定要吧故宫修好。于是大肆征集费用,用了四年修好皇宫。

只不过明神宗年间又起火了,这次维修断断续续用了三十年。以上这几次还是比较大的维修工程,中间发生的火灾可谓从未断绝,几乎紫禁城当中每个地方都被烧过一次。

到1644年,崇祯十七年,紫禁城又遇到大火。不过这次是李自成军放火少了紫禁城,明朝灭亡了。紫禁城终于不用明朝的皇帝来维修了。

太和殿在明崇祯年间被大火烧毁,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得以重建,而宝座、屏风是否是康熙时期的遗物?“康熙时期的确对太和殿进行了重建,在此期间新制了宝座和屏风的说法应当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在屏风和宝座二者中,只有屏风是从清朝一直保存至今的。

” “因为宝座是根据明嘉靖朝遗物残件恢复的,因此恢复后的宝座自然是明朝的风格和样式,与宝座后由清朝保留下来的屏风风格呈现不同,这从宝座和屏风上的龙纹和云纹能够十分清晰地分辨出来。

” “说起屏风,太和殿的屏风也与众不同,一般宝座后的屏风多为三扇或者五扇,而惟独太和殿的屏风多达七扇,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是阳数之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胡德生称,在太和殿中按理说屏风也应该用九扇才更为合适,但是九扇屏风无论如何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于是稍作变通,使用了七扇,以显示太和殿地位的与众不同~

明朝是我个人最欣赏的一个朝代,起码没和外戚低头通婚,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我欣赏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

太和殿在永乐年间建成时名为奉天殿,嘉靖时期更名为皇极殿,清初顺治朝改名太和殿。

大殿落成仅百日,就遭雷击起火,三大殿尽毁。

之后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又三次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当时,由于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规模上明显缩水,面积大约只有永乐年间的一半。

为提高防火性能,大殿两侧以阶梯状的防火墙代替了原来的木廊。

从此之后,太和殿再也没有被烧毁。

通过太和殿下方巨大的基座,不难想象明代大殿的规模。

故宫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其实,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布局,也是历史上受了很大的教训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早在明永乐十九年间(1421年),北京宫殿才建成的第二年,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就因火而焚,后来在原地重建后,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大殿再次全被烧光,隔了两年,决定重修。

这次有大臣谏言三大殿常被毁是因为相隔距离太近(只有约10米),若缩小三大殿规模,使间距增加,那么在防火上大有好处。可是这次的谏言因为换址重建会拖长工期等原因而没有被采纳。于是在原基础上又建了三大殿。结果在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被烧尽。

隔了不久,决定再次重修三大殿。这次皇帝终于采纳了缩小规模,使间距增大的谏言。这次,重建后的三大殿之间间距增加到30多米,是原来的三倍多。

这次重修后的三大殿历经了大火的考验。比如明末年,李自成攻打进北京放火烧城时,太和殿就完好无恙。康熙十八年,太和殿起火,其它两殿却完好无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后,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华第一殿”的风采。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

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智擒了鳌拜,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虽然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其确确实实发生在乾清宫的南书房内。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太和门西的贞度门失火,向东延烧太和门、昭德门以及整个太和殿南庑。   太和门失火的原因是是贞度门值夜班的护军富山、双奎,把旧洋油灯挂在贞度门东山墙后檐柱上睡了觉。

时间一久,油灯烧着柱子,四更火起,借着大风,烧个不停。事后这二人都被处了绞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r20230523082613028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