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一)
向阳光
一、历史概述
公元960年,(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
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两个时期。
在宋朝建立政权之前,东北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一带由唐末兴起的契丹人控制,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到1125年,为女贞人所取代,国号为金(1115—1234);并随即进攻北宋,(高宗赵构)南逃,把首都从汴梁(今开封)迁到临安(今杭州),形成了南宋和金长期对峙的局面。
宋高宗赵构
十二世纪中期,新兴的蒙古族又推翻了金的统治,并先后灭了西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不久引兵攻宋,战争延续了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全国,建大都于现在的北京,国号为元(1206—1368)。
宋辽金元时期,商业资本有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音乐也空前繁荣起来,为适应城市人民文化需要而兴起的戏曲、曲艺等市民艺术也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当时在汴梁、临安等大城市里,除茶楼、酒肆里经常有歌妓卖唱外,还有许多供游乐的去处,称为“瓦舍”。
在瓦舍里设有专门供各种戏曲、曲艺表演的固定场所,称为“勾栏”。例如在北宋汴京的几个瓦舍里就有这种勾栏五十余座,而临安城内外的瓦舍曾多达二十三处,其中仅北瓦一处就设有勾栏十三座。在这些瓦舍、勾栏里,经常表演着各种音乐歌舞和戏曲节目,如杂剧、院本、南戏、傀儡、影戏、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小唱、散乐等。
中国音乐进入以民间音乐为主流的时代,音乐主流也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戏曲、说唱等音乐形态。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宋朝以汉族文化为正统文化,提倡复古,反对外来音乐,使西域歌舞在中原地区流行的盛况不复存在。因此,宋朝的音乐形态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
自宋代起,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官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
二、词调音乐
词调音乐,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故而,在宋朝是一种流行的歌曲形式。
词调音乐为“词”与“乐”两部分,“词”是它的文学部分,是词人作的长短句;“乐”则是它的音乐部分。
词调音乐为入乐的长短句诗歌体裁,多采用依曲填词的创作方式,源于晚唐五代。
由于长短句歌词有助于乐曲节奏变化多样,情感表达更自由灵活,故此,宋元的城市小曲,已完全转向了以长短句为主的形式,在文学史上称为“词”。
由于教坊乐工和民间艺人都乐于演唱这种长短句歌曲,文人们也竞相仿作,以供乐工的需要,从而出现了一个词体歌曲极其繁盛的时代,因而在宋元其间开创了“宋词元曲”的新时期。
宋代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常用词调多达八百多数首,其曲调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及当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忆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阳关引》、《倾杯序》、《水调歌头》、《声声慢》、《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慕遮》等。
宋代文人创作的词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按题材风格可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类:婉约派的词内容多为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抒发,风格纤弱柔婉,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词人柳永、周邦彦
(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为代表;豪放派词曲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打破了过于严格的音律束缚,风格雄健粗犷,发轫于北宋的苏轼,继之以靖康之难之后的一批南宋爱国词人如辛弃疾、陈亮、张寿祥、岳飞等。
宋人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曾将两派词风作了形象比较:“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艻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词体歌曲有“小令”和“长调”之分。小令亦称令曲,演唱特点是“驱驾虚声,纵弄宫调”,故谓之“嘌唱”。长调又叫慢曲,歌词都在九十字以上,曲调多取自唐宋大曲中的结构部分如曲破、慢曲、衮、杀衮等,也有运用坊曲(民歌)改编发展而成的。唱慢曲常自己拍板,谓之“小唱”。其特点是“大率重起轻杀,故曰浅斟低唱”。
相传最早制慢曲的为北宋诗人柳永,他的词曲比较通俗,因而传播极广,有人曾赞誉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其后苏东坡、秦少游、黄山谷、周邦彦、赵令畴、晁瑞礼等人也都作了不少慢曲。
在金兵南侵之际,也出现了不少表现民族精神的词作,比较突出的有辛弃疾、岳飞、陆游等。在范大成、姜夔等的词作中,也有一部分表现了爱国的内容。
宋代词与乐的创作形式,一般认为主要是依曲填词,也可以据其不同的创作方式,细分为由乐定词、依词配乐、自度曲三种。
其中的自度曲,在当时的词乐创作作品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它须由精于文学创作、又通于音律的艺术家来完成。
词乐又称曲子词。
曲子的体裁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的类别,标志着长短不一的曲体。
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体的变化,如“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等。
也就是说:一般词体歌曲,都是按某种既有曲调填上新词而成,但也有一些是先作好歌词,再由乐工另配新曲的,当时称为“度曲”。
有一部分是懂得音乐的词人,也常常自己创作新的词牌曲调,即自己作词配曲(自制新曲)。
这种新创的歌曲,则称之“自度曲”。
如周邦彦、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等都作有自度曲。
由于唐宋“曲子词”的曲谱至明代大抵失传,故而南宋姜夔(注:现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
词乐《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的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子。
词乐《白石道人歌曲》这部歌曲集中用三种记谱法记写了三类不同形式的歌曲。
包括:祀神曲《越九歌》10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在17首词调歌曲中,《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三首是他的填词之作,其余14首作品都是“自度曲”。
他在《长亭怨慢》小序中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因此,姜夔的自度曲,实际上就是宋代的创作歌曲),其中的词乐《白石道人歌曲》里遗留的曲谱就成为我国古代音乐中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显然姜蘷就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
他的作品有《杨州慢》、《凄凉犯》、《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注:《鬲溪梅令》,据作者说,这首歌曲是1136年冬天,他从无锡回到浙江时所作。
曲分上下片,两片曲调基本相同,只第一句后部略有变化,称为“换头”,这是词体歌曲的典型结构)等十四首,均载于《白石道人歌曲》,并注有“俗字谱”(古工尺谱),尚有乐谱流传至今,用当时流行的“管色谱”记声,是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音乐史上极其宝贵的资料。
他的代表作品有《杨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等。
姜夔的“自度曲”词乐浑然一体,风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他的作品多用七声音阶,四度与七度音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宫等变化音。
从而使曲调赋予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
元代流行的散曲直接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艺形式。
它多根据宋元杂剧曲牌填配新词,但不同于表现曲折故事的杂剧,而是以清唱形式抒发个人情怀,通过对某种情景的描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触。
音乐重在优美抒情,不求戏剧性效果,形式有单首曲牌的小令如《天净沙》,以及由多首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的套曲,像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就是由引子《夜行船》,正曲《乔楂》、《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枕》、《拨不断》和《离亭雁带歇拍煞》七支曲牌组合而成。
散曲音调上有南、北曲之分。
南曲用五声音阶,字少声多,较为婉转;北曲用七声,字多声少,曲调简朴而高亢。
唱时一般以弦索、笙、笛、拍板等乐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