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长好心劝项羽登船去江东称王。
但是,不知道项羽当时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竟然决定不再去江东了。
这就奇了怪了,费那么大劲逃出来,不就是为了寻一条生路,好东山再起吗?
难道是因为看到乌江亭长的船太小,一个人过江不好意思吗?
抑或,乌江亭长那句话触碰了他的哪一根敏感神经?
反正,项羽笑了笑,拒绝道: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东去干什么呢?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去,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何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项羽一直大怒示人,此时他却温和地笑了。
这个笑里,不知道藏了项羽多少心事,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么项羽究竟应该不应该再回江东呢?回去又能怎样呢?
众说纷纭,有遗憾,有庆幸,有哀叹。。。
为此事,后来人写了很多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和看法。
其中,有三首诗比较有代表性,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首诗《题乌江亭》,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士重来未可知。
第二首诗《乌江亭》,作者: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三首诗《夏日绝句》,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都提到了项羽过江东的问题,但对这件事的看法并不一样。
第一首诗怀有某种遗憾。
作者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所以项羽应该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但他却放弃了。
显然,杜牧是支持项羽过江东的。
第二首诗中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
王安石并不看好项羽去江东发展,还带有某种庆幸。
他认为项羽没有机会了,因为民心不在他这边,而民心和大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第三首诗,作者李清照是个女中豪杰,比较感性,对项羽这个盖世英雄更多的是哀叹。
她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像项羽那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当然,对于项羽最后“不肯过江东”,她也是非常惋惜的。
至于,项羽究竟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恐怕只有项羽自己知道,其他人无论如何,都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应该是共识,也就是项羽自己最后说的那段话,后人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典故:
“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可能是当时项羽心境最真实的写照,也非常符合项羽的气质秉性。
在项羽与乌江亭长还在纠结是否登船过江时,身后尘土飞扬,汉军骑兵已经追了上来。
乌江亭长慌忙再次催促项羽上船。
项羽轻轻抚摸着身边的乌骓马,铁定了心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但您的好意我心领了!这匹马跟随我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实在不忍心杀掉它,就把它送给您吧!”
说完,他让人把乌骓马牵上了船,然后又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这是真不想活了,要搞自杀式攻击。
只见项羽高举宝剑,怒吼一声,率先冲向围拢过来的汉兵,一阵砍杀后,竟然又被他杀掉了汉兵几百人。
我们不得不佩服项羽膂力过人,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战将,不愧为“战神”的称号,跑了那么久,一路上打了那么多仗,还能手刃几百人!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也无法进行常规的逻辑推理!
不过,他自己也已经身负十几处刀伤。
汉兵被项羽砍杀得围成一圈,不敢近前。
这时,有一队汉军骑兵飞驰过来增援。
项羽抬头一看,为首的将领很面熟。
此人名叫吕马童,曾经在项羽军中做事,后来投靠了刘邦。
他看项羽正盯着自己,不由得扭过了脸。
项羽提剑指着吕马童大声说道:
“我如果没有认错的话,你应该是老相识吧?”
吕马童这才厚着脸皮转过头,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算是回应吧。
然后,他心一横,侧头对旁边一位名叫王翳的骑将说:
“这就是项王!”
项羽用手擦拭掉满脸的血污,轻蔑地说:
“我听说刘季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礼送给你吧!”
说完,挥剑自刎,鲜血迸射,仰面朝天而死。
项羽自刎的地方叫乌江亭,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后人为了纪念项羽,在附近留有祠庙,就是“霸王祠”,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的凤凰山上。
这一年,项羽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精彩纷呈的。
历史上的长寿老人不计其数,但又有几个如项羽一样光彩照人,将短暂的人生挥洒到极致呢?
项羽不虚人生此行!
说到这里,楚汉相争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为什么会失败,甚至最后乌江自刎?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后来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历史学家热衷探讨的课题,并且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
有人认为项羽思想意识陈腐落后,抱着分封制这一套不放,逆势而行;
有人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众叛亲离;
有人认为项羽为人小气,不舍得封赏,导致人才流失;
有人认为项羽年轻气盛,天真幼稚,缺少政治头脑;
有人认为项羽崇尚暴力,以暴易暴,天怒人怨,不得民心。
有人认为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唯亲是举。
有人认为项羽时运不济,屡战屡胜,但总是不能置对手于死地。
有人认为项羽出身贵族,太好面子,手段不够流氓。
有人认为项羽分封不公,诸侯不服,群起攻之。
。。。
关于项羽失败原因的说法,不胜枚举。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片尾也作了精辟的分析: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什么意思呢?
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导致乌江自刎的原因有四点:
其一是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也就是,项羽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回到无险可守的楚地。
其二是大逆不道,失去天时。
也就是,项羽杀害义帝,陷自己于不仁不义,导致在政治上被动。
其三是众叛亲离,失去人和。
也就是,项羽分封不当,没有处理好自己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结果“王侯叛己”
其四是迷信暴力,以暴易暴,不能学古代圣君以德服人。
以上罗列了人们对项羽失败原因分析的主要观点,好像有点乱七八糟,似是而非,让我们无所适从。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呢?从中又有什么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