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初中历史干货,初中历史的高分锦囊:熟悉课本,打通时空,应试有方,学以致用

“为什么历史考的都不会?”,“明明背下来了,考的全是课本外的”,听着学生和家长们的困惑,身为历史老师的我陷入深思。如今的历史考试,更加开放灵活,绝对不再是死记硬背就能拿分。面对材料堆砌,形式多变的问法,熟悉课本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才是历史提分的重要法宝。

兴趣为先,端正心态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陌生而熟悉的学科。说它陌生,是因为初中前没有专门学过,这是一门新开的小科;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接触历史知识,不经意间已经触碰到许多。然而,对于历史的兴趣,又让学生出现明显的分化。

喜欢历史的学生,平时就注意积累相关知识,无论是书籍著作,还是影像作品,总能看到历史里的人物和故事。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单纯地以为这是一门必考的科目,上课也认真听,但是越听越迷糊,越重视越颓丧。因为在他们心中,历史就是负担,没有带着主观心态去学习,当然也就只能吞下事倍功半的恶果。

“陌生学科就像纸老虎,一戳就穿”,不要一上来就自己吓自己。

正确看待历史学科,把每一个章节当做故事去欣赏。

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历史时间和人物,当做动起来的影片。

走进历史,仿佛和古人对话。

比如我们学习商鞅变法,想象一下自己如果是商鞅,怎样做才能博得秦王的支持。

为什么自己的变法能够成功。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相关纪录片、史学作品等,有了兴趣,轻装上阵。

熟悉课本,打通时空

其实,历史知识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把握好一定的规律,掌握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和作用等,举一反三,找到联系。如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两者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是加强自身统治。

纵观中学历史,有时代主题和旋律,每个单元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每个朝代,先讲政权更替、再讲重大事件,最后是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

以秦汉为例,先是秦始皇灭六国,结束战国,接着秦末农民起义,刘邦从楚汉相争中胜出,建立汉朝,这是政权更迭。

接着讲重大事件: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最后是外交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上的造纸术、医学、宗教等。

以单元为基础,理一条时空的脉络。

早期国家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起,东汉末年分三国,西晋短暂统一,立即陷入北方十六国和东晋、北朝与南朝的纷争。

时间拉出一条线,我们还能以专题的形式串联。

如古代农业的发展,把原始社会的石器、春秋战国的铁制农具和牛耕与汉代耧车等比较;民族关系的演进,把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和孝文帝改革等联系,得出民族交融的时代主题。

找准关键,答题有方

曾几何时,历史就是背诵得分,只要背多少就能考多少。然而,现在的考试,更倾向于综合性考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熟悉的前提下思考。掌握课本重要知识点,接着就是应试技巧,找关键词——认真审题——对改总结,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抓住历史考试的诀窍。

首先是找关键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是以文字材料、图片信息为主干,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题目,找到关键词和考点。这里强调要学会去芜存菁,抽丝剥茧,把多余的内容去掉,找出解题的关键。如原始文化的“丝织品”,只需要在选项中找纺织相关的就行;孝文帝改革,只需要找到内容、作用或者时代背景就行。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克服惯性思维,某些题容易挖坑,所以必须认真审题。

当然,历史选择题也可以用排除法,把不相干、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材料题中,学会借力打力,在材料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稍加总结提炼即可。

为了不丢冤枉分,我们还编了顺口溜:先看大题有几问,再想每问怎么答;不准空题要分点,答案就在材料中。

后记

史册号网友观点:选择题经常出错是刷题太少了吗?还是没掌握技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q202309011500108a7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