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初中历史朱元璋,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启发式教学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史。本单元共包括八课内容,其中《明朝的统治》一课内容主要由“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四个子目组成,这四子目内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所在,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改革科举考试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又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根据这四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我们发现朱元璋强化皇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更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如何突破这一核心内容呢?在历史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围绕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个核心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层层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明太祖朱元璋

教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朝代?

学生:***建立的元朝。

教师: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它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众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得出结论)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政策。

教师:这种政策对元朝的统治有什么危害?

学生:(根据教材第53页得出结论)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到元朝末年,政治已十分腐败,宫廷内讧与权臣纷争严重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民脂民膏,各级官吏也竭力搜刮民财,加之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百姓又饱受灾荒之苦,这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重重压迫之下,1351年,元末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在众多反元农民起义军中,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元璋领导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疆域图

明朝是中国古代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该王朝是在元末长期战乱的基础上建立的,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孤苦无依,饱经磨难,在参加农民起义、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建立明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之中,充分意识到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皇权集中的重要性。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强化皇权,巩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改革。请大家阅读教材,从政治(侧重行政)、军事和思想等方面思考,看看朱元璋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改革措施?

众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

明朝中央集权图示

教师: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强化皇权,首先从改革地方机构着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教师: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它是哪个朝代开始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众生:元朝设置的。

教师:行中书省是元朝行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的行省制是我国继秦汉郡县制之后又一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省级行政单位设置的开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一直影响到我国今天省级行政区划。这么有效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取消呢?

学生:行省长官权力太大了,不利于中央集权。

教师:分散行省权力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那么取消行省后设置的“三司”又是哪“三司”呢?为什么设立“三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呢?

学生1:(阅读教材注释答出)“三司”是掌管民政和财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按察使司和掌管军务的都指挥使司。

学生2:(阅读教材内容答出)因为“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得原来行省的权力分散了。

学生3:还有“三司”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命。

教师:对!原来行省长官集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权力很大,妨碍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朱元璋下令取消行中书省,将原来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这三个部门地位基本平等,三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其长官由中央任命,向中央负责,大权统归中央,自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朱元璋的改革虽然从地方改革着手,但他更关注中央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借丞相胡惟庸谋反事件,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他的改革力度更大,他究竟是如何改革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答出)他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 ,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教师:说到丞相制度,大家想一想,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何时出现?

学生:我记得上学期学过,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官职,所以我认为丞相制度应该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设立的。

教师:(简要交待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后指出)丞相是宰相的一种,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纷纷建立起来。

但直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随着秦始皇在皇帝之下,设置中央政权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制度才得以正式建立,宰相的正式官名才为丞相。

说起丞相来,大家知道丞相的权力大不大?有一句话叫做?

学生: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教师:对!丞相有专门的丞相府,丞相府下设很多办事机构。这些机构的长官先对丞相负责,最后再由丞相向皇帝负责。丞相起居八座,建府开衙,往往集决策与行政权于一身,权力很大。如果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明丞相,那自然没问题,但如果是像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等这样的奸相,那就会威胁皇权。

为此,历朝历代君主既需要丞相帮助自己分担政务,处理政事,但实际上又担心丞相位高权重,危及自身的统治。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西汉汉武帝时,开始重用身边的侍从和秘书,设置尚书令、侍中等“中朝”官职,削弱外朝的相权。想一想,到隋唐时期,又实行什么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三省六部制。

教师:三公九卿制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比较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位高权重,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威胁皇权;而三省六部制则由于三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左右仆射都是当然的宰相(尚书省的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地位尊崇,无人敢担任,到唐朝时故以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实际参与政事),原来相对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相互制约,避免独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教师:到宋朝时如何进一步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答出)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教师:具体措施如何?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答出)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置了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这是教材上的叙述。

实际上宋朝中央机构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叫“中书门下”(也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当然的宰相,但为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太祖赵匡胤在中书门下当然宰相之下又增设了参知政事做副宰相。

除设置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外,宋太祖赵匡胤另外还设置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

这样一来啊,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和参知政事等人员共同构成了北宋的宰相班子,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实行“二府三司制”,将原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权实际上分化削弱了。

加之,宋太祖在地方又采取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和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等措施,宋朝的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因此也大大加强。

教师:两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后,宰相制度如何呢?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答出)元朝设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教师: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实行“一省二院”制(即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尽管元朝设置枢密院负责全国军务,设置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但此时由于尚书和门下都已废除,中书省实际特别重要,中书省是中央最高决策与执行机构,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是当然的宰相,中书令掌管六部,总领百官,权力非常很大。特别是到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极大地削弱了皇权。

明朝初年,朱元璋沿用元制,同样设置中书省和左、右丞相。

但基于以往宰相权力过大妨碍皇权的行使,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都无法得到解决。

所以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杀掉胡惟庸等人,最终下决心撤销了中书省,正式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从此在历史上就寿终正寝了。

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还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教师: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学生: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为了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教师: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当然,丞相被废除后,朱元璋日理万机,太忙了,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参与政事。

到明成祖时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但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到了清朝,仍然设置内阁,但随着康熙帝设置南书房和雍正帝设置设军机处,内阁位高职虚,成为闲职,军机大臣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殿阁大学士(后称为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果真是真正的宰相吗?当然不是了。

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他们都没有正式的宰相名份,他们有官无吏,没有专门的丞相府和专门的办事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由皇帝临时任命的,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皇帝常常改变宰相的名称和权责,其目的是为了方便皇帝施政,加强皇权),这点到后面学习清朝的历史时我们再详细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归纳明太祖朱元璋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强化皇权的措施)

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

1、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

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教师: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强化了皇权,但军事方面他还是很担心呢,因为万一有一天哪位有军权的将领像历史上的赵匡胤一样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可就糟糕了。所幸朱元璋没有给他们机会,想一想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1: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通过陈桥兵变做了皇帝,但他做皇帝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不仅如此,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这位同学联系教材所学内容讲了宋朝对军队的控制,讲的很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基于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通过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设置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使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从而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如何控制军权的呢?

学生2:(根据教材内容答出)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教师:对!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吸取历代帝王控制军队包括宋太祖赵匡胤控制军队的做法,基于原来的大都督府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了,于是他把当时掌管军队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变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而中央政府的兵部只有调兵权和武官任命权但又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互相牵制,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归纳明太祖朱元璋军事上强化皇权的措施)

军事上: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学生:老师,如果五军都督府将领和兵部勾结起来造反,怎么办啊?

教师:这是一个好问题。大家想一想,明太祖朱元璋有没有办法解决?

众生:集体思考。

学生:朱元璋设置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来监视他们。

教师:朱元璋为监视官民,强化皇权,专门设置了***锦衣卫监视官民的一举一动。到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明朝还成立了什么类似机构?

学生:东厂。

教师: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为“厂卫”,厂卫***的设置,对皇帝有什么作用?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哪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学生:它们都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教师:“厂卫”***是明朝内廷的侦查机构,该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对皇帝负责,朱元璋“安然做朝中,却知天下事”。有了这些***,刚才同学的担心也就解决了。厂卫***的设置,显然是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突出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归纳明太祖朱元璋政治上强化皇权的措施)

设立厂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教师:朱元璋除了从政治上、军事上以及设置***来强化皇权外,还从哪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皇权?

学生:改革科举考试,从思想上加强皇权。

明代科举考试***

教师:讲到科举制度,前面我们学过,大家回忆: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其诞生标志是什么?

学生1: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其标志是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教师:科举制又是哪个朝代完善的?谁创立了殿试制度?

学生2:唐朝时完善了科举制,武则天时创立了殿试制度。

教师: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又是怎么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

学生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教师:明朝朱元璋又是怎么改革科举制度的?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4: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椎,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教师:这显然是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如果按自己的想法,随意发挥了,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4:如果随意发挥,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教师:除了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外,明朝的科举考试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5: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问题一律采用“八股文”。

教师:这是明朝科举考试行文格式的变化,如何评价这种“八股文”体?

学生6: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学生7: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思考:明朝科举考试的这些变化有哪些影响呢?

顾炎武:“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指出)明朝改革科举制度,虽然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但通过这种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不利于选贤任能;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归纳明太祖朱元璋改革科举制度强化皇权的表现及影响)

思想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1、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2、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讨论:综合上述所学,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利弊?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分析认识利弊)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方面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但另一方面,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性;皇权高度集中,还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八股取士还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这些弊端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总结和结论

一、总结: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军事上: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设立厂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4、思想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二、结论:朱元璋强化皇权呈现出的规律

1、明太祖朱元璋撤销中书省,废除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朱元璋废除丞相并由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是明朝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

2、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内阁和军机处,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却不断削弱,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3、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最后再到明朝废行省设立“三司”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演变的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最终以中央的胜利而告终。

注: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致谢!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存在“三权分立”吗?

中考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以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前三课为例

朱元璋名字的含义,哪种才靠谱?

明朝应天府“南京”取得正式国都“京师”地位晚而短

你知道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的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吗?

由南京今日之地位想到的历史上做首都的南京之特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h202403011530090dc10.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