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元代有哪些历史人物?元代时有哪些名人?

- 耶律楚材:字晋卿,汉化契丹族人,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他是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

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于1218年在漠北召见耶律楚材,对他甚为赞赏,任命他为左右员外郎,太宗时,拜中书令。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他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

-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自少长于西域。

他深略善谋,有魁杰之姿,“威不见猛,简不失和。

”他率领二十万之众伐宋,攻下建康、攻陷临安,兵不逾时,自古平南,未若如此神速。

班师回朝后,他处众不伐,口不言功。

后来镇守和林,戡乱平叛,拥立成宗,使元朝一朝肃静。

他御外寇、靖内讧,出将入相,功名之盛,一时无两,与耶律楚材、廉希宪并称元季“三仁”。

伯颜享年五十九,被追赠淮安王,谥号“忠武”。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元朝十大名将:

10、董文炳。

9、史弼,字君佐。

8、阿里海牙。

7、兀良哈.阿术。

6、张荣,子世辉。

5、脱脱帖木儿。

4、綦公直,字世美。

3、伯颜。

2、张弘范。

1、史天泽,字润甫。

1、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永清县)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

2、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

3、伯颜(1280—1340),蔑儿乞氏,***。 是中国元朝末年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4、綦公直,字世美,县城北綦许庄(今广饶镇綦许村)人。

5、脱脱( 蒙古语:ᠲᠣᠭᠲᠠᠭᠠ,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6、张荣字世辉。金元之际济南历城人。

7、兀良哈·阿术 (1234年-1287年),元朝初期名将,***。

8、阿里海牙(1227—1286年),畏兀儿人(今***族)。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人。元代军事将领。

9、史弼(1233一1318),字君佐(若佐),蒙古名塔剌浑,元朝名将。

10、董文炳(1217—1278年),字彦明,元朝名将。

关汉卿

关汉卿,金末元初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有关他的史料比较的零散、缺失,在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说明他是一个医生,其他同时代的史料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元朝时期的十大著名人物

铁木真,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外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研究和探讨。他对蒙古诸部的统一战争,对当代***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的奠基者。

忽必烈,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刘整,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之一。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官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武敏”。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关汉卿,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耶律楚材,汉化契丹族人,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元好问,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赵孟,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

“文正”这一谥号在宋仁宗之前称作“文贞”,是历朝历代士子大夫们梦寐以求的谥号。在宋仁宗之后,为了避其名讳赵桢,将文贞改为文正。元朝国祚虽短,但也有九人获得“文正”的谥号。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泰和六年(1206年)参与科举考试为优等,授予掾职,后任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被任命为辅臣,随成吉思汗常年征讨,屡立战功。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提倡立朝仪,被誉为“社稷之臣” ,任中书令(宰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为官近30年,功勋卓著。皇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臣奥都剌合蛮,受到排挤。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悲愤而死,享年55岁。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其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1235—1320)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山东人。早年受业于宰相许衡,号称高第弟子。至元八年(1271),许衡为国子祭酒,他被选为斋长,两年后升为助教。二十年,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不久,召还京师任国子司业,建言设立国子监,建学馆。二十七年以老辞官。

大德元年(1297),复起为国子祭酒,除集贤学士,累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俸大夫。

至大元年(1308)再次辞官。

耶律有尚前后五居国学,教法都遵照许衡。

他精于性理之说,推崇程朱理学为“正学”、“正道”,提倡仪容辞令、动中规矩,均应以“义理为本”,“恭敬为先”。

延佑七年去世,时年86岁,赐谥文正。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汉卿、子声,元初理学家,金针灸医家,河北邯郸肥乡人。金国末年,为逃避战乱,出走河南,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又南走德安,学习宋人理学著作。不久元军攻陷德安,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他应召北归至大名,与姚枢、许衡等讲求理学。后又返回肥乡,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

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曾召见问治国之道,使其皇子皆从之学。即位后,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至元十七年(1280)去世,享年85岁,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著有《标幽赋》《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河南沁阳人。

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自幼勤读好学,为避战乱,来往于河、洛之间,曾与姚枢及窦默共同学习宋人理学。

元宪宗四年(1254年)应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兼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

许衡直言纳谏,屡遭权臣排挤,至元十八年(1281年)去世,时年73岁,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至大年间,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刘秉忠(1216-1274)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祖籍瑞州。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明过人,13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17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曾一度弃官归隐,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务,被称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自此梗加尽心于国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逝世,时年59岁。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文正。刘秉忠曾主持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雏形。其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传世。

廉希宪(1231-1280)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族,祖籍***,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19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被称为“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拥立忽必烈即位。历任京兆、四川宣抚使,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时,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

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四年后,复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廉希宪奉命行省荆南,负责善后。

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领中书事。

左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至元十七年(1280年)病逝,时年五50岁。

累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文正。

何玮(1245-1310)河北易县人,易国公何伯祥之子,初袭父职,为元将,镇守亳州。至元十一年(1274)任帐前都镇抚。以功授武德将军、管军总管,佩金虎符。灭南宋后,进怀远大将军、太平路军民达鲁花赤,又升昭勇大将军、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使。后历任参议中书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总管、湖南宣慰使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拜中书参知政事。

当时宰相有11人,何玮奏请裁减未被允准,于是辞官。

大德年间,历任侍御史,御史中丞,成宗驾崩后不久,再次辞职。

武宗即位后,授太子副詹事,历任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中书左丞、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

至大三年(1310)去世,时年66岁,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江西乐安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好学,宋末乡贡,曾先后从师著名理学家程若庸、程绍。宋亡后隐居著述,被称为“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征召为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进阶大中大夫。

泰定元年(1324年)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元统元年(1333年)因病逝世,享年85岁,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为“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河北涿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因为通晓蒙古语,被任命为中书掾,后入侍裕宗。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员外郎。历任吏部郎中、大司农丞、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集贤直学士、侍读学士、御史台侍御史,参议中书省事,吏部尚书。

武宗即位后,厉御史中丞、左丞,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至大三年(1310年)去世,时年60岁。次年,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1、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2、赤老温,又称齐拉衮,蒙古国大将,逊都思氏,锁儿罕失刺之子。蒙古“四骏”之一。在少年成吉思汗被泰亦赤兀族追击之际掩护其脱险,获得信任。曾与博尔术等一起,配合克烈部,击败乃蛮部曲薛吾军。

3、博尔忽,蒙古名将、成吉思汗“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在战场所拾,由成吉思汗之母抚养。从战场上救出濒死的窝阔台而建功。

4、木华黎(1170年-1223年),札剌儿氏,又作木合里,大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孔温窟洼第五子。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著称,与博尔术最受器重,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称“四杰”。

5、博尔术(原名孛儿楚,1162年-1226年),蒙古阿儿剌氏,蒙古名将,成吉思汗“四俊”开国元勋之首,十大功臣之一。 博尔术以“志意沉雄,善战知兵”著称。

答: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忽必烈

2、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3、关汉卿

”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马致远

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5、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元朝名人有:忽必烈、耶律楚材、白朴、郭守敬、赵孟俯、黄公望、郭子兴、欧阳贞、元好问、关汉卿、施耐庵、王冕、王实甫、司居敬、黄道婆等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p2024050213480991e8sg.html

为您推荐